選單

硃色、赤色、紅色,他們在東周列國時分別有著什麼樣的意義?

在中國有一種學說叫五行學說,在五行中以赤、黃、青、白、黑為代表,舉凡戰場之上皆有令旗,這些令旗則是以這五種顏色為象徵,如“青紅黑白旗,按東南西北四方”,其中又以赤色最為盛行,皆有肅殺莊嚴之意。

在今天的人看來,赤色與紅色、硃色很多時候是可以劃等號的,從色澤的感官度上來看,這三種顏色只是存在文字上的表達不同,而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在中國古人眼中,赤、朱、紅真的是一種顏色嗎?

《東周列國志》中有很多關於赤、朱、紅的不同表達,正是從這些不同的表達中,我們或可分辨出來,這三種顏色其實還是有區別的,除了在用途上的不同,即便是其本身的色澤上或也有很多其他不同。

硃色、赤色、紅色,他們在東周列國時分別有著什麼樣的意義?

“車上站著兩個人,臂掛朱弓,手持赤矢,向著宣王聲喏曰:吾王別來無恙?”,這裡赤、朱同在,赤色或是略淡,而硃色澤要略深,這也才有對比度的存在,要是兩種顏色完全相同,即便搭弓射箭,很可能對手也很難看得出射箭之人是在有所行動。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則是赤、朱同在,皆有殺伐之意。

“班中又走出一員少年將軍,面如傅粉唇若塗朱,頭帶束髮紫金冠,身穿織金綠袍”,這裡的硃色蘊於臉色之中,則顯是有些活氣。不過這種形容詞也是很大程度上是用在戰場之將軍身上的,也有殺伐之意。

當然,也有用硃色來形容美男子的,如“諸兒生得長身偉幹,粉面朱唇,天生的美男子”,如“望見異人,生得面如傅粉,唇若塗朱,雖在落寞之中,不失貴介之氣”,可見硃色更顯生氣得多。也即是說或許即便代表肅殺之氣,硃色也還是能代表些微的生氣。或正是因之於此,說雕樑畫棟之時,大多有朱蘭玉砌之說,硃色也被用來形容莊嚴之建築。

硃色、赤色、紅色,他們在東周列國時分別有著什麼樣的意義?

如“築高臺於淇河之上,朱欄華棟,重宮復室,極其華麗,名曰新臺”,如“四圍朱欄曲檻,憑欄四望,市井俱在目前”,如“不見文公視朝,來至公宮詢問,只見朱扉雙閉,門上掛著一面免朝牌”,如“中間高軒一區,朱欄繡幕,甚是開爽,此乃宴客之所”,要“美人登朱樓,憑欄而立,自下望之,飄飄乎天仙之步虛矣”,天子諸侯,名臣良將,宮苑妃嬪,諸如等等,皆喜歡硃色之樓。

因有朱樓之說,便是可能讓天下諸侯們皆有崇尚之意,即便是貴族之家也對硃色有所向往,便是在生活中的物件之中裝裱了硃色。如“取金盤收其涎沫,置於朱校之中”,如“公車千乘,朱英綠縢”,如“朱漆獸皮,皆車飾也”,如“排列著朱盤玉盂盛牲歃盟之器”,也即是說如果不是在很莊重嚴肅的場合,硃色是不能隨便用的。

硃色不能隨便用,那就自然要與平凡人家有所區別,最好的辦法當然就是上升到鬼神之意上,有“桓公睜眼看之,似人非人,似獸非獸,約長一尺有餘,朱衣玄冠,赤著兩腳”,或是“其大如轂,其長如轅,紫衣而朱冠”,或“秦若使人被其發,以朱絲繞樹,將奈之何?”這裡的硃色則是與鬼神有關,大致是充滿黑色調的。就比如趙國的趙無恤就很是聰明,充分利用了硃色的鬼神之意,如“竹中有朱書二行:告趙無恤,餘霍山之神也,奉上帝命,三月丙戌,使汝滅智氏。”

硃色、赤色、紅色,他們在東周列國時分別有著什麼樣的意義?

跟硃色相比,赤色或是就要低一個檔次,《東周列國志》中洋洋灑灑數十萬字,其中硃色用來形容宮室樓宇,用來形容美男子的多,大多用在了莊重或肅殺之事上,而赤色用的則是在羞恥難為之事,如“長萬面頰發赤,羞變成怒,兼乘酒醉,一時性起,不顧君臣之分”,如“子華麵皮發赤,汗流浹背,遂辭歸鄭”,如“姜氏不覺面赤曰:為妹的怎管哥哥睡處,言之可笑”,如“靈公不覺慾火上炎,面頰發赤,向孔寧曰:卿何策使寡人與夏姬一會?寡人誓不相負”,如“懿公諱弒舍之事,聞殺子之語,面頰發赤,嘿然無語”。

可見,赤色與硃色相比,用的範圍更為廣泛。但赤色之莊重仍是還在,比如“朝中服赤芾乘軒車者,三百餘人,皆里巷市井之徒,脅肩諂笑之輩”,雖是說要貶低之時,大多不用硃色而要用赤色,可朝中名臣戰將,還是以著赤色之服為榮耀的。至於“一日誅殺七百餘人,渭水為之盡赤”,還有“左軍面左,亦百二十行,皆赤輿、赤旗”,或是“山上飛龍赤旗飄颭”,赤色的肅殺之意也還是保留了的。

除此之外,赤色的鬼神之意也是尚存,如“孔子觀之曰:此麟也!視其角,赤紱猶在,識其為顏母昔日所繫”,如“蕭史取出赤玉簫一枝,玉色溫潤,赤光照耀人目,誠希世之珍也”,如“望見赤光長十餘丈,雷聲殷殷然”,諸如此類說明即便就是朝野之中,赤色也還是能代表某種鬼神的意思。

硃色、赤色、紅色,他們在東周列國時分別有著什麼樣的意義?

再來說紅色,跟硃色、赤色相比,紅色的肅殺之意和鬼神之意也是還在,如“楚將公子側、公子嬰齊分路追逐,殺得屍同山積,血染河紅”,如“只見成得臣、鬥勃卸去禮服,內穿重鎧,腰間各插小紅旗一面”,還有如“吾家二郎,夜來夢紅日照於草堂,果有貴人下降”,如“產下一兒,產時紅光滿室,百鳥飛翔”,大致上都是在戰場和鬼神之事上才用的。

如“有紅衣小兒,到於市中,教吾等念此四句”,如“有紅袍小將追魯侯至急”,如“周人所進猛犬,名曰靈獒,身高三尺,色如紅炭”,如“碑旁豎立紅旗一面,旗竿約長三丈有餘”,可見紅色更多的就是描繪“小”了。至於“熒變火星,是以色紅。今日亡國之謠;乃天所以做王也”,紅色與硃色、赤色相比,用途上要低得多、少得多了。

如硃色、赤色用在帝王將相之中的事情,紅色也是還有,但相對就要少得多了,如“平王聞秦女之美,麵皮通紅”,如“每日相與浣紗於江,紅顏花貌,交相映發”等,紅色用來形容美女子的則要比硃色、赤色更多,後世所說紅顏可能源自於此。

硃色、赤色、紅色,他們在東周列國時分別有著什麼樣的意義?

如此來看,朱、赤、紅這三種顏色,在中國古人眼中,雖皆有莊重、肅殺之意,都可用於戰場、鬼神之上,但其中之不同也是顯而易見,或應是硃色大於赤色,赤色又大於紅色了。

硃色之中,或有神聖之意,即是視之有光彩,因此天子諸侯、宮室樓院皆能用之,其間天子貴族之氣。而赤色,更多用在對話之時,尤其是形容內心之感情的為最多,視之雖無光彩,可至少讓人感覺其神聖之意還在,人臣武將皆能用之。最後的紅色,則更多用在悲觀之事上,或是女子之事上,中國古人說“紅顏禍水”,也跟此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