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曾國藩:作書如做人,凡勤勉、堅韌、有恆,事無不成

曾國藩(181年-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湖南雙峰人。1838年中進士後,10年7遷,連升10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1852年因母喪返鄉,恰逢太平天國巨瀾橫掃湘湖大地,他因勢在家鄉拉起了一支特別的民團湘軍,歷盡艱辛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死後被諡“文正”。

曾國藩書法源於深厚的傳統帖學基礎,習字極其勤奮,不管是馳騁戰場,還是斌閒在家,俱不忘事輸弄墨,其對於子女臨習碑帖也極其嚴格,這在他的家書中屢屢可以見到這類記載。曾國藩畢生信奉程朱理學,書法講究筆筆有法,從不逾規矩,可惜缺乏個性。

寫字曾是曾國藩日課的三大內容之一。曾國藩一生於書法藝術取得了相當成就,但一直為其功名學問所掩。曾國藩是清朝鹹同間與何紹基、包世臣等同樣有著重要地位的書法家。他對於書法藝術的獨到見解

在今天仍具有借鑑意義。曾國藩對於書法的論斷與批評雖未有專著行世,但散見於其《日記》《家書及一些文章中》。

曾國藩主張書法的大勢雄闊的深刻之處,是他在反對錶面的劍拔弩張。曾國藩更認為雄奇加上淡遠,但則是書法藝術的最佳境界,他的日記中寫道,看到劉文清公就是劉墉,《清愛堂帖》略得其中沖淡自然之趣,方悟文人技藝佳境有二:曰淡遠,曰雄奇。若能合雄奇於淡遠之中尤為可貴,提倡書法雄奇的同時,曾國藩又提出書法家精神中的大氣。下筆之前,胸中要有跌宕俊偉的氣勢,到了下筆之後,則要追求筆端的一種意蘊,如同很多書法大家一樣,曾國藩十分重視用筆和用墨。

曾國藩一生勤於書法,不論是他十年寒窗苦讀,終還是在京為官與鎮壓太平天國沉重的軍務中,他都臨池不倦,創作了大量的楹聯憑條。在勤奮的同時,又不時反省檢討自己,以達到不鬆懈而銳進的目的。他在書法上走過了一條由泛到專,由繼承古典到創新的曲折探索道路,其成就主要在楷書與行書上。

他的楷書勁健挺拔而又不失灑脫,麗雅的風神用筆嚴謹規範而又不失活潑自在之姿態,用墨不肥不瘦兒具適度之美,筆意連貫而內涵昂揚的精神與氣骨。他的行書依然是勁健峻峭的風格,只是參透虞、趙集徐浩《朱巨川》的筆意為多。因此,較之其楷書顯得溫潤和柔,故其風格骨梗而肉潤,氣質清俊而雅逸,節奏活躍而行筆清晰明顯,並有一種華麗的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