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在江西宜春被發現的晚唐城牆,有怎樣的特點,對歷史研究有何意義?

近日一條振奮人心的考古訊息在網路上引發了熱議,去年在宜春的一個工地中,發現的古代城牆遺址。經過半年多的搶救性發掘,這座遺址終於重見天日,經過考古學家的認定,這應該是晚唐五代時期的城牆遺址,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雖然在隋唐五代時期,中國的城鎮取得了較大的發展,而且有不少城池都修建了城牆,但是由於後來城市的變遷以及戰亂的破壞,現在基本沒有什麼遺址留存下來。而僅存的那些遺址,也只剩下了些斷壁殘垣,而這次在宜春發現的城牆遺址則有近四米高,這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的訊息。

那麼這座新近發現的古城牆和其他年代的城牆相比有怎樣的特點,又能為我們揭開哪些歷史上的疑問呢?

在江西宜春被發現的晚唐城牆,有怎樣的特點,對歷史研究有何意義?

上圖——如今的宜春

一、城牆遺址的概況

本次出土的城牆遺址位於江西省宜春市市區中,去年六月的時候正有一個施工隊在這裡施工,在破土後發現了古代城牆遺址,經過博物館工作人員檢查之後,施工被立即叫停,江西省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在經過五個月的搶救性發掘之後,該遺址的範圍被基本確定下來,而後專家團趕赴現場開始了系統性發掘,並在前幾天完成了初步發掘。在他們公示的發掘報告中,我們可以看該城牆遺址修建於晚唐五代時期,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在江西宜春被發現的晚唐城牆,有怎樣的特點,對歷史研究有何意義?

上圖——袁州古城樓

遺址主體為古城的東西兩側城牆,其中西側城牆由於靠近山體因此儲存較好,在這裡可以明顯看出城牆由內外壁組成,其中城牆外壁由青磚築成,城牆內壁則是由白磚壘成。這種用燒製的磚來修建城牆的方法最早出現在晚唐時期,這可以進一步說明這個遺址的建造時間。

現存的西側城牆外壁最高處有3。2米,內壁則有3。5米高,整個城牆呈現為下寬上窄的梯形,整體長度為五米左右。遺址的東側牆壁受損則較為嚴重,城牆最高處僅有0。88米的殘餘,不過其綿延長度有20多米,能夠看出古城的大體規模。

在江西宜春被發現的晚唐城牆,有怎樣的特點,對歷史研究有何意義?

上圖——本次出土的古城牆

這次發掘的唐代古城遺址對於中國考古界來說是一個重大的好訊息,雖然隋唐五代時期中國各地興建了許多城鎮,但是當時的古城牆大多在後來被戰爭所破壞,很少有留存下來的。去年位列十大考古發現的五代吳越國衣錦城址,其城牆最高處只有0。75米,甚至不如宜春古城遺址的東側城牆。

如今的宜春在五代時期屬於袁州地界,是南唐的管轄範圍。這裡從東漢開始就是袁州州城的所在地,因此這一遺址很有可能是袁州古城的所在地。當時的袁州和贛州是江西境內最重要的兩座城市,這裡的城牆也是出了名的堅固,有“銅袁鐵贛”的說法。

在江西宜春被發現的晚唐城牆,有怎樣的特點,對歷史研究有何意義?

上圖——考古發掘現場

不過根據史料記載,在南唐時期袁州曾經修建過五次城牆,除了加固主城之外,應該也在外圍興建了部分衛星城,這次發現的遺址究竟是哪種可能還需要考古人員的進一步考證。

不過這種城牆遺址的出土對於推進隋唐時期建築工藝研究還是有很大幫助的,而且其還能夠幫助我們瞭解當時的行政區劃,這對宜春乃至整個江西地區發展史的研究也大有裨益。

二、晚唐五代城牆遺址稀缺的原因

我們知道唐朝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發達的經濟讓城鎮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當時國內出現了許多新興的城鎮。在盛唐時期,這些城鎮更多的承擔商品交換,以及文化娛樂和行政管理的功能,其軍事功能相對較弱,因此大部分城鎮並沒有成型的城牆。

在江西宜春被發現的晚唐城牆,有怎樣的特點,對歷史研究有何意義?

上圖——西安唐代城牆復原模型

不過隨著安史之亂的發生,唐朝的統治情況每況愈下,原先安定的局勢被打破,全國各地都出現了盜匪,為了保證城鎮居民的安全,管理者不得不在城鎮的外側修建城牆,來防範這些安全隱患。

而處於帝國邊緣的地區,這種帶有城牆的城鎮發展更為迅速,一方面是因為這裡的治安狀況相對更差,另一方面這些地區當時大多由節度使控制,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需要更多的軍事堡壘,因此會將一些不大的城鎮改造成自己的軍事據點,來為自己提供更多的防禦工事,還可以當做進攻其他節度使的橋頭堡。

因此晚唐五代時期的城鎮化和宋代的城鎮化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宋代的城鎮化以功能化的街坊的形成為主要標誌,而五代時期的城鎮化則是以城鎮數量的簡單增加為最主要特點。由於五代時期南方割據政權林立,因此這裡新增的城鎮數量也最多。

在江西宜春被發現的晚唐城牆,有怎樣的特點,對歷史研究有何意義?

上圖——五代後期割據形勢

袁州在五代時期歸南唐所轄,南唐雖然在江南是最強大的割據政權,但是其周圍強敵環伺。為了緩解防守壓力,南唐統治者在增加城鎮的基礎上,也會加固原有城鎮的城牆,來加強其防禦功能,此次在宜春發現的古城牆應該屬於後者。

在五代之前,宜春就已經是袁州的州城了,也是江南的重鎮,其城牆的形制應該是當時的最頂級。不過為了防範臨近的馬楚政權的進攻,南唐統治者做出了加固袁州城牆的決定,這從遺址接近四米的城牆,以及富有時代特點的建造方式中就可以看出來。

那麼南唐國境內的城牆為什麼極少留存下來呢,一方面是因為五代距今太久,許多城市的位置都發生了偏移,一些古城的所在地成為了荒蕪之地,城牆自然也就破敗了。而像金陵這樣的名城,每逢朝代更替都會發生激烈的戰鬥,因此城牆也經常需要重建翻修,自然難以儲存唐代的形制。

在江西宜春被發現的晚唐城牆,有怎樣的特點,對歷史研究有何意義?

上圖——如今的南京城牆多為明朝修建

而且在北宋統一南方之後,為了方便地方的行政管理,他們還兼併了南方的新設州縣,這些城鎮的城牆也隨之被摧毀。而那些大城市在五代時期修建的城牆在北宋建立之後,也被盡數摧毀。這是因為宋太祖和宋太宗擔心南方地區的百姓脫離中央政府太久,恐怕難以歸心。便下令摧毀南唐境內多座重要城鎮的城牆,使它們喪失防禦功能,降低地方官員割據自立的可能:

開寶九年十二月,毀江南諸州城上白露屋。

因此五代時期南方地區修建的城牆大多都沒有儲存下來,之前發現的遺址也大多殘破不堪。這樣的情況也凸顯出了本次發現的城牆遺址的重要性,其能夠為五代史的研究提供十分大的幫助。

三、五代時期的城牆形制

前面提到在晚唐五代時期,中國各地掀起了一波修建城牆的浪潮,那麼當時的城牆有怎樣的特點呢?除了前面提到的用磚做主要材料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便是複合城牆的廣泛使用。

所謂複合城牆,便是城牆多分為兩層,在較高的內牆之外還有一層較矮的外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子-羅城結構。

在江西宜春被發現的晚唐城牆,有怎樣的特點,對歷史研究有何意義?

上圖——具有雙層城牆的台州府城

子城又被稱為牙城,是內城的叫法,當時的市民和軍隊一般都居住在子城之中。而子城外的一圈城牆則被稱為羅城,這裡是抵禦敵人進攻的第一層屏障,在和平時期內外城之間也會有人居住,這也可以擴大城市的控制範圍。

在戰爭時期,羅城上可以佈置一些軍隊,來對敵軍形成第一重打擊。即使羅城的城門被突破,只要敵人沒有攻上城牆,羅城上計程車兵依然可以對敵人形成有效的打擊,並使得敵人的先頭部隊腹背受敵,進退兩難,有著十分出色的戰場表現。

宜春作為袁州州城所在地,其城牆的形制應該也是流行的子-羅城,遺址中也確實出土了內外兩層牆壁,其中內牆的高度也是要高於外側城牆的,這進一步證實了之前的猜想。不過現存遺址的規模十分有限,這並不能看出其整體的佈局,我們沒有辦法根據其推測當時的防禦佈置,這不得不說是一個不小的遺憾。

在江西宜春被發現的晚唐城牆,有怎樣的特點,對歷史研究有何意義?

上圖——遺址發掘現場

四、結語

晚唐五代時期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亂世,其連年的戰爭給當時的百姓帶來了極大的災難。但這些戰爭也同時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尤其是各地統治者為了加強防禦修建的大量城鎮,實在得推進了中國城鎮化的程序。

雖然這些城牆的建設初衷多半是為了防禦敵軍,但是其確實完成了城鎮疆域的劃分,並且還吸引了大量百姓前來依附,這讓城鎮居民的數量快速增長,城市生產力得到了進步。這都為之後北宋的城鎮化以及經濟的高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而本次城牆遺址的出土,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瞭解當時城牆的修建工藝,瞭解其具體的形制安排,並據此對它們的功能進行合理的推測。更重要的是,這個城牆遺址的發現,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袁州古城的具體位置,這對於江西地區的發展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進一步深入,我們一定可以得到更多振奮人心的結果,也能夠更好地瞭解當時的一些歷史事件。

注:

本文的寫作參考了《唐末五代增廢州縣與修築城池之地理分佈研究》,引用史料出自《續資治通鑑長編》

文章結合史料並摻雜個人理解分析,如有不同見解,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