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能揭穿宋江晁蓋真面目的那首詩,為啥被很多版本的水滸傳刪掉了

各位看官怎麼看待這件事情呢,歡迎在評論區告訴小編哦

今天天氣好晴朗,處處好風光呀!小編這篇文章包你滿意,來閱讀的讀者,你一定不會失望的!

提起及時雨宋江,有人說他忠義,說到晁蓋,有人誇他豪爽。可是“忠義”的宋江為啥造了宋朝反?豪爽的晁蓋為啥當了劫匪?這一點讓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這倒不能怪讀者讀書不精,因為不同朝代都根據自己的統治需要,對水滸傳進行了改編和增刪,所以整部書前後矛盾的地方很多。

今天咱們不談水滸傳前後矛盾之處,單單來琢磨一下某一版本中對宋江和晁蓋的一首“贊詩”。施耐庵用這首詩揭開了宋江晁蓋的真面目,透過這首詩,我們更能瞭解宋江和晁蓋究竟是什麼人,以及他們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只可惜我們也不知道這首詩為什麼會被很多版本的水滸傳刪掉了。

能揭穿宋江晁蓋真面目的那首詩,為啥被很多版本的水滸傳刪掉了

東溪村保正托塔天王晁蓋,勾結鄉村學究智多星吳用,收留了主動上門的流竄者赤發鬼劉唐、入雲龍公孫勝,忽悠了窮苦漁民阮氏三雄,搞了個“七星聚義”,打劫了青面獸楊志押運的十萬貫金珠寶貝生辰綱。這裡面劉唐公孫勝各有目的,且不去說他們,阮氏三雄受官府和梁山賊寇(王倫林沖)的雙重欺壓,也可以不提,晁蓋和吳用的身份就很值得玩味了:一個是不是正式朝廷命官但卻執掌一村事務的保正,一個是十里八村唯一的文化人,都有地位,都不差錢,但卻是生辰綱迷盜團的文武兩大主心骨。阮氏三雄成了被一兩銀子收買的馬仔——吳用請他們吃了一天酒肉,只花了一兩銀子。

保正是幹什麼的,這個不用解釋,讀者諸君都知道,筆者也不用給自己找麻煩了。說白了,就是東溪村土皇帝,也是東溪村首富,還是……

能揭穿宋江晁蓋真面目的那首詩,為啥被很多版本的水滸傳刪掉了

不管怎麼說,晁蓋就是東溪村裡的大貓小老虎,村民莊客就是老鼠和羔羊。之所以說晁蓋是中貓小老虎,是因為他上面還有一個大貓中老虎——宋江。要是沒有宋江罩著,晁蓋能不能坐上東溪村保正的位置咱們不知道,但要是沒有宋江給他通風報信,晁蓋一夥絕對難以逃脫觀察何濤的圍捕。

咱們且看鄆城縣押司如何在上級派來的捕盜觀察面前如何表演。這位宋押司先是義憤填膺的譴責晁蓋是個刁民:“晁蓋這廝,奸頑役戶,本縣內上下人,沒一個不怪他。今番做出來了,好教他受!”,然後拍著胸脯打包票:“擒晁蓋就是甕中捉鱉手到擒來。”但是何觀察沒有想到的是“甕中捉鱉”是要有個前提條件的,那就是別讓宋江來個“司馬光砸缸”。

能揭穿宋江晁蓋真面目的那首詩,為啥被很多版本的水滸傳刪掉了

拍著胸脯表完決心,宋押司快馬加鞭跑去給晁蓋送信去了——那時候可能還沒有比飛鴿傳書更快捷的報信方式。晁蓋本來不知道黃泥崗那話已經東窗事發,還美滋滋地在“葡萄樹下吃酒”呢,阮氏三雄分得了自己那一份,也回石碣村快活去了,如果這時候官兵出其不意地殺來,晁蓋也只有束手就擒的份兒了。

於是晁蓋感恩戴德:“虧殺這個兄弟,擔著血海也似干係,來報與我們。”吳用也抹著冷汗後怕:“若非此人來報,都打在網裡。”

在圍捕晁蓋團伙的過程中,先有鄆城縣押司宋江通風報信,後有都頭雷橫打草驚蛇(雷橫亦有心要救晁蓋……故意這等大驚小怪,聲東擊西,要催逼晁蓋走了),都頭朱仝做得更徹底:不但演了一出華容道,還給晁蓋指明瞭逃跑路線(你見我閃開條路,讓你過去。你不可投別處去,只除梁山泊可以安身)。

能揭穿宋江晁蓋真面目的那首詩,為啥被很多版本的水滸傳刪掉了

鄆城縣衙三大骨幹跟晁蓋如此關係深厚,連施耐庵先生都看不下去了,就在書中諷刺道:“捕盜如何與盜通,官贓應與盜贓同。莫疑官府能為盜,自有皇天不肯容。”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朱仝假裝崴了腳,再也不肯出勤,而何濤帶著五百士兵和衙役,被晁蓋等人殺得乾乾淨淨,只有上面派來的何濤,被割了耳朵保全了性命。被晁蓋等人殺死的五百士兵衙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朱仝雷橫等人的同行,平時應該也是有一些交往甚至交情的。他們之所以死於非命,就是因為“不會來事兒”,不知道與晁保正拉關係,所以死在了捕盜行動中。

施耐庵先生可能要失望了:人們從來就沒有懷疑過“官府能為盜”,而且“皇天”似乎也從來沒有懲罰過他們——美髯公朱仝一直被很多後人當作梁山僅有的幾條好漢之一(跟殺小衙內的李逵握手言和了),而且先被任命為保定府都統制,後來居然“直做到太平軍節度使”,成了封疆大吏。

能揭穿宋江晁蓋真面目的那首詩,為啥被很多版本的水滸傳刪掉了

現在該全文展示揭開晁蓋宋江真面目的那首詩了:“保正緣何養賊曹,押司縱賊罪難逃。須知守法清名重,莫謂通情義氣高。爵固畏(此處缺一字)能害爵,貓如伴鼠豈成貓。空持刀筆稱文吏,羞說當年漢相蕭。”

透過這首詩,我們可以知道,施耐庵先生把晁蓋定位為中貓小老虎,而在宋江眼裡,晁蓋則是一隻可以養肥的老鼠,因為他宋三郎本人就是一頭大貓中老虎。而且我們這時候也不能不暗笑施耐庵先生少見多怪:貓鼠同眠合作分肥,在有皇帝的時候就是如此,連宋徽宗趙佶和蔡京童貫高俅那個級別的人,也早已慣見不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