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古代科舉究竟有多難

相信大家總是在課本或者電視電影聽到,中舉了!中狀元了!在高考競爭激烈的今天~大家有沒有了解過古代科舉到底有多難呢?下面給向大家介紹一下

古代科舉究竟有多難

什麼是科舉?

科舉,是中國帝制時代設科考試,舉士任官的制度。中國最早的科舉制度起於隋朝,隨後延續了1300多年,於1905年停廢。但中國的考試選拔,遠早於隋朝。漢朝之後就已經有“貢舉”的存在。《後漢書》曾有記載:“是時陳事者,多言郡國貢舉率非功次。”“時尚書令左雄議改察舉之制,限年四十以上,儒者試經學,文吏試章奏。廣復與敞、虔上書駁之……聖主賢臣,世以致理,貢舉之制,莫或回革。”博士弟子滿一年考一次,中第者補郎。到漢質帝時,又讓年五十以上、七十以下進入太學。自大將軍至六百石的門戶,都讓自己家族的兒郎前去讀書,滿一年進行考試,以高第五人補郎中,次五人為太子舍人。

古代科舉究竟有多難

可能很多人還是不能瞭解古代科舉究竟難到什麼地步。下面就以明朝為例,來帶大家分析一下:

秀才

明、清時,秀才是經過院試,得到入學資格的生員的俗稱。成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種特權。例如免除差徭,見知縣時不用下跪、知縣不可隨意對其用刑、遇公事可稟見知縣等等。按照明初明朱元璋的規定:府學設教授一人、訓導四人,生員四十人,州學設學正一人、訓導三人,生員三十人;縣學設教諭一人、訓導二人,生員二十人。一個縣的秀才指標大約是20個。相當於全縣前20名,擱到現在,怎麼也是211、985的學生了。再想想同福客棧裡的呂秀才,那待遇真的屈才了。而明朝276年間,舉人有多少呢?

大約11萬。乍一看還挺多,然而分到每一年,只有400個

。擱到現在就是妥妥的清華北大。怪不得范進中舉時都開心的快瘋了。

古代科舉究竟有多難

進士

明朝時期,一共有24600左右的進士,算起來,每三年約有267人才能考上,每年大概有90人能考上,擱到現在也就是全國前90哦

。嗯,絕對是頂尖中的頂尖,人才中的人才了。大概能進全球前十的大學。進士已經這麼逆天,考上狀元的機率就不用我多說,每三年就一個狀元,哈佛耶魯等大學博士生在向他們招手。至於明代連中三元者的黃觀和商輅這兩位狀元,我已經沒說什麼話好說的了。所以古代科舉其難度已無需再贅述。

古代科舉究竟有多難

雖然古代科舉比如今的高考要難的多,但考上之後的待遇卻也是現在的學生無法比擬的。秀才尚且可以不用向縣官下跪,免除個人的農業賦稅和徭役,有的還可以領取少量的俸祿。舉人則基本和當地縣官平起平坐。進士就更不用多說,名利錢財全部當頭砸下,可以說是一朝考中,平步青雲。看完了這些,忽然有些明白“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詩句為什麼一直被人們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