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唐朝人炫富時必備的三件"法寶",各具異域風情,集齊後非常自豪

熟悉社會文化史的朋友都知道,在唐朝上層社會中,有所謂的“炫富三寶”一說,即崑崙奴、新羅婢和菩薩蠻,他們各具異域風情,如果能“集齊”的話,絕對是一件相當自豪的事情。那麼問題來了,所謂的崑崙奴、新羅婢和菩薩蠻,指的都是什麼“物件”?他們究竟都有哪些魅力,以至於讓整個唐朝上層社會趨之若鶩?

崑崙奴,意即來自崑崙的黑奴,而“崑崙”並非指崑崙山,而是中國古代對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區的稱呼。根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3世紀開始,大馬、印尼等地便成為亞洲最大的奴隸市場,為數眾多的黑人奴隸大都流向中國,一直持續到明朝初年。由於大量的黑奴從崑崙販賣而來,因此被當時的中國人稱為“崑崙奴”,或者簡稱為“崑崙”。

唐朝人炫富時必備的三件"法寶",各具異域風情,集齊後非常自豪

繪有崑崙奴的唐畫

黑人在中國活動的極盛期是唐朝,除了以奴隸貿易的形式來華外,還包括4種途徑:外國進貢給唐王朝充當官家奴婢的“貢品”;由西亞各地轉賣到中國的私家奴婢;作為土著“蠻鬼”被掠賣到沿海或內地的奴隸;跟隨東南亞或南亞使節入唐被遺留者。但是,無論黑人們以何種途徑來華,他們依然被統稱為“崑崙奴”。

“崑崙奴”的數量在唐朝非常可觀,並且所從事的職業五花八門,除了部分人充當藝人、水手、馴獸師和農夫外,大部分則進入顯貴之家做奴僕或保鏢。由於“崑崙奴”體格健碩、性情溫良、踏實耿直、忠誠勇敢,因此在顯貴之家非常吃香,而當高官顯貴上街時,身邊能有兩三個“崑崙奴”陪伴,是一件相當“拉風”的現象。

唐朝人炫富時必備的三件"法寶",各具異域風情,集齊後非常自豪

《崑崙奴》繡像畫

也正是在唐朝,“崑崙奴”開始正式走進中國的文學,大量的唐詩、傳奇中對他們都有深入細緻的描繪。其中,作為中國文學史上唯一以黑人為主人公的小說,中晚唐文學家裴鉶創作的傳奇小說《崑崙奴》,對忠誠黑奴摩勒形象的刻畫極為生動,時至今日仍不失為佳作。

菩薩蠻,顧名思義,就是外貌、裝飾很像菩薩的蠻族女子。據唐人蘇鶚編撰的《杜陽雜編》記載,女蠻國經常向唐朝進獻貢物,除稀世珍品雙龍犀杯、明霞錦外,還包括很多能歌善舞的美女。由於她們在跳舞時,常常梳著高高的髮髻,戴著金飾的帽子,身上披著纓絡,像極了菩薩,因此被中原人稱之為“菩薩蠻”(“其國人危髻金冠,纓絡被體,故謂之‘菩薩蠻’”見《杜陽雜編》)。

唐朝人炫富時必備的三件"法寶",各具異域風情,集齊後非常自豪

菩薩蠻

在唐朝立國的近300年間,雖然道教一直是國教,但在民間的受歡迎程度,遠遠不及佛教。正是因為佛教的盛行,所以菩薩除了被賦予慈悲的寓意外,還多了一份美麗的含義。正因如此,但唐朝人見到外貌、裝飾像極了菩薩的女蠻國女子後,不由得驚為天人。為此,當時的歌舞藝人特意創作名為《菩薩蠻》的曲調,並在大大小小的樂坊中演奏,很快便引起整個長安城的追捧。

唐朝人炫富時必備的三件"法寶",各具異域風情,集齊後非常自豪

菩薩蠻

盛唐時期的中國人,對來自異域的音樂、舞蹈和美女極度痴迷,因此高官顯貴、風流才子由於喜歡《菩薩蠻》的曲調,自然而然地也看上了美麗而多情的“菩薩蠻”們。在當時,如果哪家蓄養了“菩薩蠻”,往往會成為外界羨慕的物件。久而久之,蓄養“菩薩蠻”為側室便成為顯貴之家的一種風尚,也是他們之間比拼權勢、炫耀財力的“資本”。

新羅婢,意即來自新羅的婢女。新羅是東北亞古國,位於今朝鮮半島東南部,從漢朝開始便向中原王朝稱臣,是朝鮮半島三國(新羅、高句麗、百濟)中最親華的國家。唐朝時,新羅跟中原往來密切,不僅大批貴族子弟、僧人被派往中國學習,而且數量極多的女子也以“貢品”的形式來華(除唐朝外,朝鮮半島也曾向遼、元、明三朝進貢女子)。

唐朝人炫富時必備的三件"法寶",各具異域風情,集齊後非常自豪

新羅婢

跟元明兩朝皇帝喜歡選納朝鮮美女為妃不同,唐朝皇帝出於保證血統純正的考慮,加上蔑視周邊屬國,所以對選納新羅女子為妃並不感興趣,而是喜歡將她們贈給大臣做奴婢。由此,大量的新羅女子便進入顯貴之家充當廚娘、侍女或歌舞伎,統稱為“新羅婢”。由於新羅婢性情溫順、心靈手巧,因此頗受主人的喜歡,久而久之,蓄養新羅婢便成為時尚,持續百餘年之久。

史料來源:《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唐國史補》、《杜陽雜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