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古代為什麼都是秋後處斬為什麼不是春末或者夏末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一個廣為後人熟知的詞,叫做秋後問斬。在很多影視作品當中,這個詞也是經常出現的。

古代為什麼都是秋後處斬為什麼不是春末或者夏末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這個詞到底是怎麼來的?或者說,古代處斬犯人,為何一般都是秋後,而不是春後或者冬後呢?

這裡面其實還真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原因。

首先,是因為中國古代儒學思想的影響。

古代為什麼都是秋後處斬為什麼不是春末或者夏末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學就成了歷朝歷代最重要的一個學說。儒家最重禮制,對於各種事情,都有嚴格的禮儀標準。在季節一事上,同樣如此。古人覺得,春天是生長的季節,秋天是萬物凋零的季節。所以,秋天也就成了處斬犯人的季節。

其次,是為了防止冤假錯案的出現。

古代雖然是封建社會統治,似乎什麼事情都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但實際上,在漫長的古代歷史當中,我們的司法體系,也是一直在成長的。一般來說,秋後處斬,可以留出一段較長的時間。如果案犯覺得有冤情的話,從法理上來說,是可以像我們今天一樣繼續上訴的。如果是審判之後馬上處斬,萬一出現了錯案,事後發現案子判錯了,人卻已經殺了,這會引起很壞的社會影響。

古代為什麼都是秋後處斬為什麼不是春末或者夏末

第三,中國古代一直都是傳統的農業社會,講究以農為本。春天夏天的時候,大家都在忙著耕種。只有秋天收穫之後,才會稍稍閒下來,有時間去處理別的事情。這個時候處斬凡人,有時間過來看的人也更多,可以起到較好的威懾作用。

古代為什麼都是秋後處斬為什麼不是春末或者夏末

翻開古代歷史,我們雖然經常能看到戰亂和動盪,似乎死人是一件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實際上,古代想要合法殺一個人,是需要經過層層審批的,手續之複雜,遠超今人想象。再加上古代中國地域遼闊,交通卻極慢。地方官員想要合法的殺一個人,往往需要將犯人的案卷卷宗送到中央,經過中央批覆之後,才能發回原地執行。這一來一去,往往需要極長的時間。所以,古代經常會出現一個犯人今年被判了死刑,要等到來年甚至好幾年之後的秋天,才能夠被處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