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白居易16歲參加科舉,一詩成名滿分出圈,轟動了整個大唐文壇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小學課本里的這首《草》,千古傳誦,人人會背。但鮮為人知的是,這首詩乃是少年白居易參加科舉考試時所寫,原詩題目並非《草》,而且還有更加精彩的後四句。

那是在唐德宗貞元三年(公元787年),剛剛16虛歲的白居易初入長安,寫了一首應考習作詩,題曰《賦得古原草送別》,詩曰: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白居易16歲參加科舉,一詩成名滿分出圈,轟動了整個大唐文壇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

這首詩是比較罕見的“賦得體”,這裡簡單說明一下。所謂“賦得體”,就是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有點類似於現在的命題作文。按照科舉考試的規定,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因此得名。

“賦得體”的作法與詠物相似,但又要求貼合題意,對仗工整,起承轉合分明,全篇結構空靈渾成。束縛如此嚴苛,所以自古以來很少出現佳作,白居易的這篇《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唯一的千古名篇。

我們通常稱這首詩為《草》,源自前四句的內容,即對古原上野草的描寫。但透過完整標題《賦得古原草送別》不難得知,這首詩的主題其實是送別,前面的詠物只是在為後面的抒情做鋪墊。

就整體而言,白居易的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既抒發了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又是一曲技藝高超的野草頌,表達了對頑強生命力的讚譽。其中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兩句,更是作為“韌勁”的代名詞,成為世代傳頌的千古名句。

白居易16歲參加科舉,一詩成名滿分出圈,轟動了整個大唐文壇

(白居易)

關於白居易的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記載在唐人張固的《幽閒鼓吹》裡。

據記載,少年白居易初入京城長安,特地拿著此詩前去拜謁大文學家顧況。起初,顧況還拿白居易的名字打趣道:

“長安米貴,白居不易!”

意思就是說,長安物價高,想要混飯吃可不容易。言外之意是,京城人才濟濟,沒有點真本事很難立足。

但是,當白居易呈上自己剛寫的這篇《賦得古原草送別》,顧況的態度馬上變了,越讀越佩服,等讀到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兩句時,他不禁改口說道:

“道得個語,居亦易矣!”

意思就是,有如此才華,在長安立足那就容易了。

白居易16歲參加科舉,一詩成名滿分出圈,轟動了整個大唐文壇

(白居易像)

後來,在顧況的大力舉薦下,白居易在長安一詩成名,滿分出圈,很快就蜚聲文壇,成為當時候最炙手可熱的後起之秀。

讀到這裡,想必很多讀者會提出如是質疑:不是說這首詩是白居易的應試之作嗎?怎麼又成了寫給顧況的干謁詩?(注:干謁詩就是古代文人為了推銷自己而寫的詩歌,目的是得到達官貴人的賞識和舉薦。)其實,這兩件事並不衝突,聽筆者解釋完,大家就明白怎回事了。

筆者在之前的文章裡寫過,王維當年高中狀元,是因為得到了玉真公主的賞識和舉薦。有讀者就此認為,王維是靠走後門才當上狀元,名不正言不順,很是不光彩。但是,事實真相卻並非如此。

白居易16歲參加科舉,一詩成名滿分出圈,轟動了整個大唐文壇

(玉真公主劇照)

王維是靠玉真公主的舉薦才當上狀元,這話沒錯,但這並不意味他的狀元身份名不正言不順。那是因為,唐朝的科舉分為“考卷”和“行卷”,“考卷”是現場答題,而“行卷”本來就是以“貴人”推薦為主,這是符合唐朝科舉制度規定的,並非王維走後門。只不過王維的“貴人”是玉真公主,身份比較特殊,所以才被人抓了小辮子,傳出了一些真假難辨的緋聞。

所謂的“行卷”,就是考生把自己平時寫得比較好的詩詞歌賦謄抄在上面,考官根據這些作品的水平進行測評,給出相應分數。與“考卷”相比,“行卷”的測評有很大的主觀性,所以當時的考生都會提前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給當世大儒看,以求得到他們的讚譽或推薦,這樣的話,考生的“行卷”成績便會隨之水漲船高。

王維找的是玉真公主,而白居易找的大文學家顧況,其實性質是一樣的,目的都是為科舉加分,這種做法在唐朝很普遍,符合規定,無可厚非。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