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從門衛到上海灘首富,買下南京路半條街,死後億萬家產卻慘遭瓜分

從門衛到上海灘首富,買下南京路半條街,死後億萬家產卻慘遭瓜分

具有偉大的理想,出以堅定的信心,施以努力的奮鬥,才有驚人的成就。——馬爾頓

沒有不吃苦就輕易得來的成功,也沒有完全依靠運氣就能取得的勝利。

耀眼的成就與體面的生活,無不需要汗水的澆灌和堅持不懈的努力。

人們往往在羨慕別人的財富時,卻忽略別人為了這份財富而付出的勞動,那些毫無成就的平庸之輩,註定只能在反思與懶惰中度過漫長一生。貧窮的滋味是酸澀的。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我國上海出現過一位傑出的猶太商人,他的名字叫哈同。

哈同出生於1851年,隨後在1856年同父母遷居到了印度孟買,並加入了英國國籍。

哈同自幼生活在非常貧苦的環境中

,小小的年級就依靠撿廢品,拾煤塊謀生,哈同的童年嚐盡了人間的冷暖,他經受了太多的苦,卻從未嘗過生活給予的甜。

從門衛到上海灘首富,買下南京路半條街,死後億萬家產卻慘遭瓜分

1872年,哈同為了謀生隻身來到了香港,而後又輾轉到了上海,未滿24歲的哈同,身上就只有6塊銀元,他懷揣著這沉甸甸的錢幣被眼前這座繁華的大都市迷住了,

他暗暗發誓要在上海這塊寸土寸金之地上闖出一番事業。

不要害怕起點有多低,因為每邁出一步都是在走上坡路。剛剛在上海落腳的哈同就在沙遜洋行找到了一份門衛的工作,除了看門還要負責清潔工作,這位洋行的老闆沙遜先生也是一位猶太人,哈同在羨慕老闆所擁有的財富時,暗暗

將老闆作為自己的學習目標,他下定決心一定要超越沙遜的成就。

上天不會辜負每一個勤奮努力的人。哈同在洋行工作期間,憑藉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踏實肯吃苦的特點,迅速得到了洋行老闆的重用,慢慢從門衛做到了倉庫管理員。

在沙遜洋行老闆去世後,

哈同跳槽到了老闆兒子創辦的新沙遜洋行工作

,並開始負責房地產業務,哈同非常聰明,學習能力極強,他很快就摸透了房地產業務的技巧,將自己的工作打理的有聲有色。

從門衛到上海灘首富,買下南京路半條街,死後億萬家產卻慘遭瓜分

1886年,

哈同與一位叫羅迦陵的中法混血女孩結婚了

,在哈同第一次見到羅迦陵時,他就被眼前這個美麗的女孩迷住了,哈同覺得羅迦陵長的非常有福氣,他堅信羅迦陵能夠旺夫,可以給自己帶來好運,便發誓一定要娶到這個女孩。

事實證明,哈同的眼光確實獨到,羅迦陵在哈同的事業上給予了非常重要的幫助,可以說哈同能獲得巨大的成就,離不開羅迦陵的支援與鼓勵。

哈同和羅迦陵結婚後,

夫妻二人一起努力發展房地產事業

,哈同在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時都會與羅迦陵商量,羅迦陵每次都可以提出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她為哈同的事業提供了巨大的支援,在哈同心中,羅迦陵的地位顯然是十分重要的。

從門衛到上海灘首富,買下南京路半條街,死後億萬家產卻慘遭瓜分

成功就像打擦邊球,是需要一些運氣和冒險精神的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隨著國軍的連連勝利,法軍卻接二連三的失利,這讓久居上海的洋人開始坐立難安,他們擔心戰爭過後會沒有立足之地,於是紛紛逃離上海。

一時間

上海的房價驟跌

,哈同這時也有避難的心思,但羅迦陵卻嗅到了戰爭中的商機,她變賣了所有首飾珠寶,鼓勵哈同拿出全部的財產購置房產,哈同斟酌之後,採納了羅迦陵的建議,

他投入大量的資金購置了許多房產和地產。

戰爭結束後,清政府採取了“不敗而敗”,這一舉措讓之前逃離上海的洋人又紛紛迴歸,上海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繁華,而哈同投資的房產,價格在逐步的回溫,在他購置的房產中尤為著名的就是今日的南京東路一帶,半條街都是他的,

哈同在這次投資中獲取了暴利,成為了當時上海灘首屈一指的"首富"。

從門衛到上海灘首富,買下南京路半條街,死後億萬家產卻慘遭瓜分

1901年,哈同夫婦聘請大師,

興建了一處私家園林,稱之為"愛儷園"

,當時的愛儷園規模龐大,是許多政要人士聚會的場所,同時也是哈同夫婦的固定住所。哈同夫婦熱衷於中國的古典文學,在園內建造了一所從小學到大學的全日制大學學府,叫做倉聖明智大學,這座大學為當時的社會培養了不少人才。

1908年,中英簽訂了《禁菸條件》,清政府開始大力查繳鴉片,要求所有規模的煙館一律關閉,一時間所有的商家都在拋售鴉片,但此時的哈同卻又是反其道而為之,

他挪用了洋行中客戶的私人款項,開始大力的收購鴉片。

哈同一早就洞悉了商機,他知道租界內無法真正實施禁菸令,大量菸民的湧入讓租界的鴉片價格一下子飆升,

當時暢銷的印度煙土價格甚至和黃金價格等同

,哈同又是憑藉著過人的膽識與策略,成為了當之無愧的贏家。

哈同夫婦雖然有著豐厚的財富,卻一直沒有生育兒女,

他們共同在國內外收養了近20名孤兒。

從門衛到上海灘首富,買下南京路半條街,死後億萬家產卻慘遭瓜分

1931年6月,

哈同病逝於愛儷園中

,他死後留下的龐大遺產被妻子羅迦陵繼承,羅迦陵當時繳納的遺產稅就高達1800萬元左右,足見哈同的的遺產數量之驚人。

而在羅迦陵去世後,這筆億萬遺產卻面臨著瓜分的局面,哈同夫婦的遺產由他們的養子女、內侄子女共同分割,哈同窮盡一生拼搏而來的財富,最後卻在冷漠無情的遺產糾紛中落下帷幕。

他領養的那些子女和哈同夫婦並不存在深厚的感情基礎,在金錢面前,每個人都摘下了偽裝的面具,

露出了真實的樣子,不知早已深埋入土的哈同夫婦如果得見此種情形,是否會覺得寒心呢?

人一生中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就是金錢與地位,無論一個人生前活得多麼耀眼,在死後都不過是幾捧黃土,真正能夠記住他們的又有幾人呢?

文/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