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身為江東十二虎臣之一,淩統為何具備國士之風主要有兩個原因!

淩統這個後輩虎將,是在孫權刻意的培養之下成長起來的,這與淩統子承父業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在他效力從軍之初闖下大禍時,孫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沒有對他進行任何處罰。不過,從淩統在東吳軍中的表現來看,他也沒有辜負孫權的厚望。這樣也證明了孫權在識人、用人上面也有自己獨到的眼光和方法。

身為江東十二虎臣之一,淩統為何具備國士之風主要有兩個原因!

我們透過史料當中的記載可以發現:淩統除了“武猛膽大”這一個特質之外,在為人處事方面也是他的一大亮點。據《三國志?淩統傳》的記載,淩統雖然常年治軍行伍以勇猛無畏、剛毅果敢著稱,但他對文人賢士的態度卻極為恭敬,“親賢接士,輕財重義”。並且他的這一處世態度和行為,在當時受到了很高的評價,“有國士之風”。這一段記載非常簡練,對他在戰場之外的表現進行了一個高度的總結和概括。

身為江東十二虎臣之一,淩統為何具備國士之風主要有兩個原因!

據《三國志?淩統傳》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淩統在跟隨呂蒙參加完爭奪荊州南部三郡的戰役之後,又轉隨孫權參加了征討合肥的戰役。在這次戰役中,淩統為了掩護孫權撤退跟魏軍進行了殊死搏殺。由於戰況異常激烈,淩統的部將被全部殲滅,而淩統也身受重傷差點危及生命。

身為江東十二虎臣之一,淩統為何具備國士之風主要有兩個原因!

合肥之戰結束之後孫權論功行賞,晉升淩統為偏將軍,並加倍的給他補充兵馬。就在這個時候,有人給孫權推薦了一位人才,叫盛暹(暹:xiān)。關於盛暹這個人,在史料當中並沒有太多的記載,只知道他跟淩統是同鄉。但是根據推薦人所說,盛暹在各個方面都要比淩統強,“梗概大節,有過於統”。當時孫權對這個人也很感興趣,所以就說:“且令如統足矣。”意思就是說:盛暹的表現能跟淩統一樣,我就很滿意了。

身為江東十二虎臣之一,淩統為何具備國士之風主要有兩個原因!

盛暹前去投靠孫權的時候,正好到了晚上,已經休息了的淩統聽說盛暹來投的訊息心裡面非常高興,也顧不上太多的禮節,隨便披了一件衣服就跑出門去迎接,“攝衣出門,執其手以入”。這個小故事,一方面證明了淩統對待人才賢士求知若渴、極其恭敬的態度;另一方面則又說明了他心胸博大、不嫉賢妒能,“其愛善不害如此”。

身為江東十二虎臣之一,淩統為何具備國士之風主要有兩個原因!

另外一個故事,則是記載了他功成名就之後對待家鄉人的態度。淩統考慮到許多常年生活在山裡的人強壯彪悍,可以把透過恩威並用的手段,把他們給收攏起來為東吳所用,於是他把這個想法上報給了孫權。孫權不僅採納了他的建議,任命淩統全權負責此事,“權令東佔且討之”。而且還命令其屬城的各個官衙,只要是淩統索要的物品,全部悉數給足之後再做上報,“命敕屬城,凡統所求,皆先給後聞”。

身為江東十二虎臣之一,淩統為何具備國士之風主要有兩個原因!

這一段記載不僅說明了當時孫權對淩統的信任和重用,而且更加印證了孫權對他有意的培養和提拔。由於淩統非常愛護士卒而又輕財重義,在當時的名聲也很廣,所以在他招募的時候很多人都是慕名投靠,“統素愛士,士亦慕焉”。淩統此行的收穫也很大,“得精兵萬餘人”。

身為江東十二虎臣之一,淩統為何具備國士之風主要有兩個原因!

這個時候的淩統經過多年的征戰屢立戰功,再加上孫權的重視和培養,已經算是江東地區小有名氣的一個著名將領了。但是他在功成名就之後,經過自己家鄉的時候對待鄉鄰們的態度,足以證明他在為人處世上的“謙虛博愛”的態度。

身為江東十二虎臣之一,淩統為何具備國士之風主要有兩個原因!

據《三國志?淩統傳》記載,淩統完成山中招募軍士的任務之後,剛好經過自己的老家,“過本縣”。於是就輕裝簡從,徒步進入縣衙,見到長吏們之後“恭敬盡禮”。除此之外,在與多年沒有見過面的鄉鄰們接觸的時候,也沒有一點架子,“親舊故人”。他的舉動使他在自己的家鄉也留下了很好的名聲,“恩意益隆”。在這一段記載當中所用到的幾個關鍵詞彙,都是對他“謙虛博愛”這一特點最好的證明。

身為江東十二虎臣之一,淩統為何具備國士之風主要有兩個原因!

《三國志》當中記載的這兩個小故事,都直接彰顯了淩統在戰場之外的另一面。他的身上除了“武猛膽大”這一特質之外,還具備有“親賢接士、輕財重義、心胸博大、謙虛博愛”等特點。這既是孫權對他喜愛、重視、重用的原因,也是淩統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孫權刻意培養的結果。

參考書籍:《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