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呂蒙襲荊州,糜芳士仁為何會投降?關羽又該承擔什麼責任?

呂蒙襲荊州,糜芳士仁為何會投降?關羽又該承擔什麼責任?

作者:握中懸璧(公號同名),授權讀史釋出。點選此處可檢視上篇文章

雖然關羽為徐晃所敗,樊城已經脫離了危險,但關羽強大的水軍卻控制著沔水的制水權,這樣一來南岸的襄陽城仍然處於危險中。

不過曹操不用憂心太久,孫權將會主動幫他解決這個問題。

其實孫權打荊州的主意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當初湘水劃界的時候,他只是因為沒做好徹底撕破臉的準備,因此在劉備有所退讓後選擇暫時和談。

不過孫權和曹操在居巢之戰後也議和了,因此他對劉備再次開戰已經是遲早的事了。

其實早在徐晃和關羽對峙期間,蔣濟和司馬懿就已經跟曹操獻計說要聯絡孫權襲擊關羽的後方了,曹操採納了這個計策,魏吳兩家果然一拍即合。

在孫權給曹操的回信裡,他將自己的姿態擺得非常低,三國志原文中用了“乞”和“自效”這樣的字眼。

其實孫權這算是給曹操解決麻煩,可為何他要自貶身價呢?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孫權本來就是個務實不務虛的人,只要有實際好處,這些形式上的東西他並沒有那麼看重。畢竟他並非只是幫助曹操解圍,也是為了撈好處去的。

第二,孫權這次是絕密行動,一定不能驚動關羽,他擔心如果讓曹操心生不滿,會把自己的計劃洩露出去。

因此孫權在回信中特意請求曹操不要洩密給關羽。

乞密不漏,令羽有備。(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不過孫權的心思還是被人看透了,這個人就是董昭,他勸曹操應該假意答應孫權,但是暗中把訊息洩露給關羽,這樣等關羽回援就可以坐山觀虎鬥了。

另一方面,這個訊息如果讓被包圍的魏軍將士知道,也有助於安定他們的軍心。

呂蒙襲荊州,糜芳士仁為何會投降?關羽又該承擔什麼責任?

不過董昭也表示,關羽素來強橫,而且自恃江陵和公安城防堅固,應該是不會輕易回援的。

最後果然如董昭所料,在徐晃奉命洩露孫權偷襲的訊息後,關羽只是猶豫,但並未撤退。樊城之圍是在徐晃獲勝後方才解除,而跟孫權的偷襲關係不大。

關羽得知大本營遇險,卻沒有立即回救,我想主要原因就是這個訊息來源太不可靠了,畢竟曹魏是敵人,關羽會很自然地認為是對方抵擋不住,想要詐他退兵。

但是關羽的表現卻是猶豫,而並非完全不信,這又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對東吳並非沒有防備。

在湘水劃界之後,孫劉聯盟已經名存實亡,這一點明眼人都能看出,關羽自然也不例外。而他最為忌憚的就是接替魯肅的呂蒙。

關羽對呂蒙的忌憚是有道理的,因為呂蒙雖然還沒顯露出多麼高超的軍事才能,但他有一點非常厲害,那就是他擅長攻心之計。

之前呂蒙偷襲荊南三郡時,零陵太守郝普就是中了他的計策才拱手而降,如果呂蒙對後方發動襲擊,到時候情況就不妙了,因此慎重一些也不為過。

可惜關羽萬萬沒想到,這一次呂蒙故技重施,再次讓他吃了大虧。這是後話。

呂蒙襲荊州,糜芳士仁為何會投降?關羽又該承擔什麼責任?

不過至少在當時,關羽還是在防備呂蒙的。為此,即使在樊城前線軍情緊急的時候,關羽也始終在後方留下一支有一定規模的軍隊駐守。

另一方面,雖然呂蒙在到任後盡力與關羽修復關係,但也沒能得到對方的信任。

這一點是呂蒙必須要解決的,如果不能造成關羽後方空虛的局面,偷襲行動很難展開。於是他想了個辦法,既然關羽怕我,那我走總行了吧。

結果呂蒙給孫權寫了一封信,信中提出:關羽在後方防備嚴密,就是怕我偷襲,現在我可以假稱回建業治病,到時候關羽肯定會放鬆警惕,從而調後方部隊支援前線,那樣我們就有機會了。

孫權採納了他的計策,而且特意公開下令,召呂蒙去建業,為的就是矇蔽關羽。

呂蒙身體不好,這一點對於把他視為嚴重威脅的關羽來說肯定是非常清楚的,因此治病這個藉口是可信的,關羽也沒有懷疑。

不過呂蒙計策雖妙,卻只能瞞過關羽,而瞞不過陸遜。而這就是名將和名帥的差距所在。

陸遜在呂蒙呆在建業期間跟他見了一面,期間他也提出了襲擊荊州的計劃,和呂蒙的設想高度相似,真是英雄所見略同。

呂蒙襲荊州,糜芳士仁為何會投降?關羽又該承擔什麼責任?

襲擊荊州的計劃即使在東吳內部也是絕對機密,除了呂蒙和孫權以外沒有第三個人知道,陸遜能提出來,只能證明他的遠見卓識。

而按照呂蒙最初的構想,在他離任後關羽應該就會中計,到時候自己就能發兵偷襲了。

但是在跟陸遜的交流後,他改主意了,因為他覺得完全可以讓陸遜接替自己,這樣效果會更好。於是呂蒙立刻去向孫權推薦陸遜。

呂蒙推薦他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他確實才能出眾,第二就是他名氣不大,可以麻痺關羽。這比單單呂蒙離任更容易讓關羽上當,如果他不是病情嚴重,怎麼會把大權交給別人呢?

陸遜果然沒有辜負呂蒙的信任,他用兩封書信讓關羽徹底失去了警惕。

對於關羽來說,他的局面也確實不太樂觀,之前我們談到過,由於關羽俘獲了于禁的三萬軍隊,而且要把他們押送回江陵,因此佔用了不少人手,這導致他兵力嚴重不足。

之前呂蒙虎視眈眈,他不敢放鬆戒備,現在呂蒙去“養病”了,換了一個默默無聞的陸遜,於是他放心地抽調部分江陵守軍支援前線。

這樣一來,東吳的目的已經達到,襲擊荊州的所有準備工作就都完成了。

而這時候關羽藉口前線糧草不足,擅自取走了東吳在湘關的糧米,這就給了東吳出兵的口實。

當然,擅取湘關米一事也沒有那麼重要,作戰計劃已經敲定,無論有沒有這件事,東吳肯定都是要出兵的。

現在雖然萬事俱備,但是孫權在出兵之前做了一個不當的人事安排,他打算讓自己的堂弟孫皎和呂蒙分別擔任左右部大督,二人各統一軍。

孫權的意思應該是不想把全部兵權委派給一個人,那樣他不放心。之前赤壁之戰時他就是這麼幹的,分別讓周瑜和程普擔任左右都督。

不過這樣有很大弊端,因為按照孫權的意思肯定是希望有宗室身份的孫皎能制約呂蒙,甚至孫皎要居於主導的位置。

理由很簡單,古代在軍事領域是以左為尊的,戰國時魏公子信陵君去請侯嬴,特意把更尊貴的左邊的位置空出來給他,這就是虛左以待。

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史記魏公子列傳)

正因為以左為尊,之前周瑜是主程普是副,而現在自然就是孫皎為主呂蒙為副。

不過襲擊荊州的行動是呂蒙策劃的,而孫皎是臨時得知這個訊息後才上任的,所以呂蒙才是最合適的指揮者。

到時候一旦孫皎和呂蒙意見相左,呂蒙也只好聽命於孫皎,而孫皎的方案又不太可能優於醞釀已久的呂蒙,所以最後在內耗中弄得功虧一簣也未可知。

呂蒙對孫權的安排自然是不滿意的,當然他也不敢明確反對,於是他提出軍隊的指揮官只能是一個人,您覺得孫皎合適就用孫皎,覺得我合適就用我。隨後又舉了周瑜和程普當初攻打江陵的例子,希望能引以為戒。

呂蒙襲荊州,糜芳士仁為何會投降?關羽又該承擔什麼責任?

程普不服周瑜這個是眾所周知的事,雖然按照江表傳的說法,兩人最後和好了,但是這個事是什麼時候發生的卻難以確定。

總之按照呂蒙的說法,江陵之戰期間二人關係還是不怎麼樣的,最後幾乎壞了大事。

昔周瑜、程普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雖事決於瑜,普自恃久將,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幾敗國事。(三國志吳書宗室傳第六)

呂蒙的說法肯定不會是空穴來風,我想江陵之戰持續了一年之久,或許就跟這個有很大關係。

這麼一說孫權也就明白了,他最終決定讓呂蒙做大都督,孫皎擔任後援。

這段小插曲之後,呂蒙率軍出征,而當他走到尋陽(今江西九江)後則開始著力隱瞞行蹤,把精兵藏在船艙內,掩人耳目。

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舟冓】【舟鹿】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三國志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這裡要注意,所謂白衣並不是指白色的衣服,而是沒有官職在身的老百姓,呂蒙是找了一幫老百姓來划船的,讓他們扮作商人。而這也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小錯誤。

呂蒙襲荊州,糜芳士仁為何會投降?關羽又該承擔什麼責任?

關羽在長江岸邊設定了很多哨所,正常情況下,這些哨所可以提供預警,也能和曹操方面透露的訊息相互印證,可惜他們全被呂蒙騙了過去,所有哨兵都做了俘虜。

就這樣,呂蒙大軍順利到達南郡,而關羽仍然被矇在鼓裡。

公安城曾是劉備的居城,劉璋也被安置在這裡,因此這肯定不是一座小城。

而江陵城就更厲害了,江陵本來就是南郡治所,關羽在荊州期間又重新修繕了城池,絕對是一座難攻不落的堅城。

後來關羽聽說江陵已經被呂蒙所佔領後,也認為自己不可能奪回來了,這說明他對自己的築城技術還是有自信的。

可是這兩座足有一戰之力的城池,卻在東吳大軍面前一觸即潰,糜芳和傅士仁兩名守將不戰而降,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呂蒙襲荊州,糜芳士仁為何會投降?關羽又該承擔什麼責任?

關於這個問題,歷來是眾說紛紜,我們一一分析。

有一種說法是關羽將後方守軍抽調了一部分支援前線,導致後方兵力不足,最後被迫投降。

這種觀點應該是說不通的,因為關羽不可能把兵馬都調走,至少留下幾千人是必須的。憑藉江陵這樣的堅城,堅持半個月左右應該問題不大,這足夠關羽從前線回援了。至少無論如何也不該不戰而降。

另一方面,後方也並不會兵力短缺,因為于禁的三萬降卒被押送回來了,足以作為生力軍守城。

既然不是兵力的問題,那隻能是人的問題了,事情壞就壞在糜芳和傅士仁身上。

不過這兩個人投降的原因還不完全一樣,我們先看看傅士仁,因為呂蒙大軍首先攻打的就是傅士仁防守的公安。

孫子兵法曰: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呂蒙首先採用的策略並不是強攻而是攻心之計,他派出說客虞翻對傅士仁進行勸降。

呂蒙襲荊州,糜芳士仁為何會投降?關羽又該承擔什麼責任?

虞翻到了城下,想和傅士仁面談,不過傅士仁卻不願見面,於是虞翻寫了一封信,信中大意如下:

聰明人都知道辨別存亡得失,如今我大軍至此,你們的斥候和烽火臺全部失靈,這難道是巧合嗎?不對,這是因為你們內部早被我們滲透了。你之前沒有警覺,現在時機到了又不抓住,反而困守孤城,到時候水陸斷絕,生機全無,我替你發愁啊。

這封信一下就寫到傅士仁心裡去了,因為虞翻強調了一件事,那就是公安城中有東吳內應。

這件事是真是假?傅士仁難以確定,但畢竟外圍警戒莫名其妙地癱瘓了,不由得他不信。

如今敵人大軍壓境,城中又很可能有內應,這還守得住嗎?傅士仁心裡沒底。

而這個時候他又想起一件更可怕的事。

傅士仁和糜芳兩個人分別負責公安與江陵兩座後方城池的防務,在關羽出征時,也負責向前線供應軍需。可是他們兩個卻沒有盡心盡力完成任務。

關羽歷來善待士卒,但對士大夫卻很傲慢,對糜芳和傅士仁也不例外,久而久之他倆都和關羽很不對付。

不過要說他們是故意的,這也不盡然,因為突然多出三萬張嘴,糧草緊張也是必然的事,何況他們也沒膽子陰奉陽違。

因為當關羽得知軍資不足後表示說:“等我回來收拾你們”

關羽可不是說著玩的,耽誤軍用物資的徵集在古代叫做“乏軍興”,這是要殺頭的重罪。

軍興而致闕乏,當死刑也。(後漢書章帝紀,李賢注)

除此以外,關羽還有個特殊的身份,那就是假節鉞,他是有權力將違令者斬殺的。

二人本來就和關羽關係不好,如此一來豈能有命在?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想糜芳和傅士仁絕對不敢故意剋扣前線補給。

至於網上那種大開腦洞,編出糜芳貪汙軍餉並故意燒燬軍械庫以掩蓋罪行的故事,我認為沒有任何明確依據,所以沒必要討論。

總之,在傅士仁看來,現在死戰的話不一定守得住,城破後就是死路一條;就算僥倖守住了,等關羽回來後不死也得脫層皮。投降明顯才是最優選。

攻心之計的關鍵就是切斷對方一切退路,讓他只能按你的規劃走下去,最終不得不屈服。傅士仁就這樣步了郝普的後塵。

其實內應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因此虞翻趕緊提醒呂蒙,讓他立刻把傅士仁控制起來,然後派兵守好公安城。目的就是怕傅士仁看出不對勁而反悔。

接下來,呂蒙就要對糜芳展開攻心了,已經投降的傅士仁就是他的一大籌碼。

呂蒙襲荊州,糜芳士仁為何會投降?關羽又該承擔什麼責任?

糜芳的情況和傅士仁不太一樣,傅士仁是在絕望下被迫投降的,而糜芳則和孫權早有勾結。

之前江陵發生過一場火災,波及到了軍械庫,導致不少武器被燒燬,為此糜芳遭到了關羽的斥責,從那以後糜芳就開始和孫權勾搭上了。

正因為他早有異心,因此才會這麼痛快地投降,呂蒙都不用多廢一句話。

按說糜芳是元從老臣,沒道理生出二心,但是仔細分析一下,他的行為似乎也不難理解。

早年間糜芳跟著哥哥麋竺散盡家財支援劉備,甚至還辭掉了曹操任命的彭城相,這說明他還是很有追求的。

要知道國相和郡太守平級,是兩千石高官,拋棄這樣的官位是要下很大決心的。

因為糜芳和麋竺不同,麋竺才是麋家的掌門人,提供家財的功勞全得算在麋竺身上,以後就算劉備提拔糜芳也只能是因為看麋竺的面子。

在這樣的情況下,糜芳還是義無反顧地追隨劉備,這說明他很可能是把希望寄託在了妹妹身上。

畢竟糜家屬於帶資加盟,糜夫人的地位在當時應該是高於甘夫人的,因為甘夫人已經明確了是劉備的妾。

所以只要糜夫人可以誕下男嬰,大機率子以母貴成為劉備的繼承人,糜芳作為國舅也可以水漲船高。

遺憾的是糜芳賭錯了,糜夫人命運淒涼,在被曹操俘虜後就下落不明瞭。

按照甘夫人傳的記載,糜夫人很可能是已經亡故了,因為只有這樣,甘夫人才能在劉備正妻空缺的情況下,以妾的身份主持家事。

先主數喪嫡室,常攝內事。(三國志蜀書二主妃子傳第四)

現在的局面是,王太子為甘夫人所生,皇后又是吳氏,和糜家沒有一點關係,糜芳除了元從老臣這一身份外,什麼優勢都沒有了。

另一方面,人和人就怕比,哥哥麋竺在成都悠哉遊哉,劉備對他禮敬有加,地位比諸葛亮還高,而且賞賜優渥,崇信無比。也就是沒有兵權罷了。

呂蒙襲荊州,糜芳士仁為何會投降?關羽又該承擔什麼責任?

再看自己,雖然也是一郡太守,但是頭上有關羽這個看不起自己的都督,受盡了委屈。

早知道這樣,當初何必要辭掉曹操給的國相呢?我想此時的糜芳應該是感到後悔的。而這應該就是他暗通孫權的原因,因為該給自己找後路了。

這樣還不算完,關羽又來了個“還當治之”。看著城外的同僚,糜芳心裡明白了,看來傅士仁也是怕了,自己乾脆也降了吧。

以上大概就是糜芳的心路歷程,我認為他應該是對現狀非常不滿,對前途也極不看好,因此才會盤算著改換門庭。而關羽的威脅和傅士仁的榜樣作用則幫他下了最後的決心。

最後我們再來總結一下,傅士仁的問題不大,他是想抵抗的,否則一開始也不會拒絕跟虞翻見面。只不過他蠢了點,被對方忽悠了,再加上對關羽太過恐懼,只好選擇保命,這也無可厚非。

而糜芳問題就大了,他不是被迫投降,而是早有異志,這就不可能洗白了。

按照糜芳早年的行為,我認為他始終懷著一個賭徒心理,在搏自己的前程,否則的話他沒道理不做曹操的官反而跟著劉備顛沛流離。

雖然他賭錯了,但是既然選擇去賭,就應該願賭服輸,從一而終,這才是君子所為。即使再不滿意也沒有掀桌子的道理。

另一方面,關羽真的會殺他嗎?我想基本是不可能的,他也許會斬了傅士仁來個殺雞儆猴,但是對於糜芳,即便是看麋竺的面子也應該做人留一線。

呂蒙襲荊州,糜芳士仁為何會投降?關羽又該承擔什麼責任?

此外,江陵是南郡防禦的核心,擁有比公安更堅固的城防,

糜芳防守的本錢比傅士仁大得多,投降的危害也大得多。傅士仁投降可以勉強接受,但是他不行。

就憑這一點,糜芳將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因為整個江陵城,想要投降的也只有他一人而已。

翻謂蒙曰:今區區一心者麋將軍也,城中之人豈可盡信。(三國志吳書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

同樣是和關羽關係不佳,潘濬為何沒有主動投降呢?歸根結底還是糜芳的原因。

對此糜芳也清楚得很,因此儘管後來虞翻不止一次羞辱他,糜芳始終保持了沉默。無他,心中有愧罷了。

不過話說回來,在這件事上,關羽就沒有責任了嗎?當然不是,作為最高統帥,他必須承擔責任。

關羽的錯誤有兩點,第一就是不該將防守大本營的重任交給和自己關係不好的人,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公私分明的。

即使糜芳和傅士仁的官職不能隨便解除,但是可以想辦法把他們架空啊,身為都督讓自己的親信掌握兵權,我想這並不難。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關羽傲慢的性格在作祟,他打心底看不起這兩個人,認為他們不敢有小動作,也掀不起什麼風浪,然而他們產生的破壞力卻超出了關羽的預料。

關羽的第二個錯誤就是不該在言語上對他們進行威脅,雖然糜芳已經無藥可救了,但是傅士仁的投降和這句話應該有一定的關係。

真正明智的做法是好言安慰,或者至少不表態,有什麼事回去再說,在幾百裡之外放句狠話,除了洩憤沒有任何好處。

看看諸葛亮遇到這種事的時候是怎麼做的。

在第四次北伐中,諸葛亮先是在滷城之戰大獲全勝,隨後又射殺魏國名將張郃,形勢一片大好。但是之後李嚴說天降大雨糧草運不上去,因此讓諸葛亮退兵。

諸葛亮聽後一句話不多說,當即答應撤兵,結果回去後就把李嚴收拾了,一點也不拖泥帶水。

呂蒙襲荊州,糜芳士仁為何會投降?關羽又該承擔什麼責任?

所以說真要動手的話,一定是先麻痺對方,然後雷霆一擊,而絕不會說些無意義的狠話。對於關羽這種身份地位的人來說,這實在是有點丟份了。

身為統帥,做錯了事就肯定要付出代價。

在江陵和公安失陷後,呂蒙的下一個目標就是關羽那三萬大軍了。

這支部隊可不好對付,因為它擁有不遜於東吳的強大水師。

不過呂蒙也沒打算硬碰硬。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呂蒙深諳此道。

關羽的百戰精兵最終在他的強大心理攻勢下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