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隆化中關鎮的奇景與沈括蘇轍來過此處做過詩的歷史故事及民間傳

在隆化縣的隆化鎮,原名叫城關鎮,其東南部有個中關鎮,據說是“位匯三水,地控五川”,可謂是交通便利,氣候優良,資源豐富。全鎮近100平方公里,分東西兩川,自古是清朝歷代皇帝北上木蘭狩獵的必經之地。

這個鎮屬於承德“大避暑山莊”文化風景區的一角,山上多奇峰異石,高陡險峭,別有洞天,美景橫生。

隆化中關鎮的奇景與沈括蘇轍來過此處做過詩的歷史故事及民間傳

境內自然景觀豐富多彩,有鸚鵡石、棋盤山、馬蹄山、紗帽翅、喇嘛洞、冰柱子洞、龍鳳洞、雲光洞、雙石人、象鼻子山十大景觀。

康熙五十一年,即1712年,朝廷用府庫備用銀在這裡修建行宮一處。從康熙皇帝開始,多為皇帝多次落腳中關,暢遊名山麗水,吟詩作賦,盛讚此地。其別緻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對歷史研究、地理考察、旅遊都很有價值。

在中關鎮於家店村南面山脊上,矗立著兩塊奇石,酷似兩位仙人相會,古人稱之為“會仙石”。

隆化中關鎮的奇景與沈括蘇轍來過此處做過詩的歷史故事及民間傳

遼宋時期,由宋朝東京汴梁通往遼國上京臨潢府的驛道在此經過,遼國在此設有供使臣食宿的驛館,當時稱頓館。因館建在會仙石下面稱“會仙館”。現會仙館已不存,於家店東溝是遼代“會仙館”所在地。

北宋科學家沈括,於熙寧八年(1075年)使遼,著《熙寧使虜圖抄》,詳盡記述了沿途的山川、河流、村落、風土人情。

隆化中關鎮的奇景與沈括蘇轍來過此處做過詩的歷史故事及民間傳

其中,記述的會仙石、會仙館是這樣描寫的:“頓之西南有大山,山有建石,望之如人,日會仙石,山下大川流水,山間有石屹然對峙,乃築館其上,傍有茂木,下有湍水,對峙大山之西有斷崖,上聳數百尺,挺擢如屏,而鳴泉漱其下,使人過後必置酒其上,遂以為常。”

出使遼朝路過此地的宋朝文學家蘇轍,稱會仙石為“雙石人”。宋代元四年(1089年)蘇轍出使遼國返回途中,見會仙石形狀如同在遼中京見到的那些投降遼朝變節的宋朝大臣,感慨不已,作《會仙館絕句》兩首如下。

隆化中關鎮的奇景與沈括蘇轍來過此處做過詩的歷史故事及民間傳

其一:“北障南屏恰四周,西山微闕放溪流,胡人置酒流連客,頗識峰巒是勝遊。”其二:“嶺上西行雙石人,溪照水久逡巡,低頭似愧南來使,居處雖高已失身。”蘇轍用擬人的寫作手法,對那些變節的宋朝官員,予以淋漓盡致的譴責。

中關鎮還有三個著名洞穴:喇嘛洞、龍鳳洞和雲光洞。當地民謠稱:“喇嘛洞聖水取不盡,雲光寶洞住神仙。”

隆化中關鎮的奇景與沈括蘇轍來過此處做過詩的歷史故事及民間傳

喇嘛洞在大埔村東山,因曾住過喇嘛而得名。洞中有一口深2尺的並,永不枯竭、永不凍冰,人稱“聖水”。

龍風洞位於燒鍋村東南的玲瓏峰,承赤公路從洞前透過,民間傳說這裡是龍風二仙居住的地方。洞長70米,原有廟字,後毀,1993年復建。現洞內供龍風二仙、釋迦牟尼佛、十八羅漢等塑像。

隆化中關鎮的奇景與沈括蘇轍來過此處做過詩的歷史故事及民間傳

雲光寶洞佛廟在梁前村,承圍旅遊公路從前透過,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的侍衛魏珠出資依洞建廟,為康帶析福。康熙帝賜名:“雲光寶洞”。廟內供三世佛等佛像。該廟毀於WG期間。

隆化中關鎮的奇景與沈括蘇轍來過此處做過詩的歷史故事及民間傳

由內閣大學士蔣廷錫撰文、翰林院待讀學士陳邦盤書寫的《雲光洞佛廟碑記》儲存完好。現雲光寶洞佛廟為199年重修。

隆化中關鎮的奇景與沈括蘇轍來過此處做過詩的歷史故事及民間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