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曾是中國第三大城市“馬踏飛燕”的故鄉被譽為五涼古都遊客卻不多

說到甘肅的大城市,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省會蘭州,作為甘肅的第一大城市和全省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蘭州在省內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今天我們說的這個城市,雖然知名度不高,卻曾經是中國的第三大城市,在最鼎盛時期比蘭州還要繁華,它就是武威市。

曾是中國第三大城市“馬踏飛燕”的故鄉被譽為五涼古都遊客卻不多

位於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東端的武威市,古稱涼州,早在漢代就以“通一線於廣漠,控五郡之咽喉”成為長安以西最大的邊陲要塞,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唐初的大涼都曾在武威建都,歷代王朝也都在此設郡置府,史有“五涼古都、河西都會”之稱。

曾是中國第三大城市“馬踏飛燕”的故鄉被譽為五涼古都遊客卻不多

自古以來,武威就是“人煙撲地桑柘稠”的富饒之地,而絲綢之路的繁榮,更使武威一度成為當時僅次於長安和洛陽的全國第三大城市和三大經濟中心之一。如今的武威雖然榮耀不在,但其眾多產業依舊是國內佼佼者,素有“銀武威”、“中國葡萄酒城” 等美譽。

曾是中國第三大城市“馬踏飛燕”的故鄉被譽為五涼古都遊客卻不多

作為雍涼文化的發源地和河西走廊上最大的綠洲城市,武威的文化旅遊資源也獨具特色。雪域高原、綠洲風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在此交相輝映,孕育了古城豐富的人文底蘊和名勝古蹟。站在南城門樓上放眼遠眺,總能讓人感悟到這座西北重鎮曾經的繁華和煙雲。

曾是中國第三大城市“馬踏飛燕”的故鄉被譽為五涼古都遊客卻不多

說起雷臺漢墓,估計知道的人不多,而說起中國的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很多人就知道了。這座約建於東漢晚期(公元186-219年)之間的漢墓,位於武威市涼州區北關中路272號,因出土過包括“馬踏飛燕”在內的東漢銅馬陣列而蜚聲中國,成為甘肅十佳旅遊景區之一,武威也因此被譽為“中國旅遊標誌之都”。

曾是中國第三大城市“馬踏飛燕”的故鄉被譽為五涼古都遊客卻不多

文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在全世界現存的文廟中,曲阜孔廟規模最大,據說雲南建水的文廟號稱全國第二大,而武威文廟被稱為全國第三大。整座廟宇佔地面積30096平方米,佈局結構嚴謹、氣勢雄偉,是西北地區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孔廟,素有“隴右學宮之冠”之稱。

曾是中國第三大城市“馬踏飛燕”的故鄉被譽為五涼古都遊客卻不多

古代的甘肅曾是“絲綢之路”的黃金路段,伴隨經濟貿易的往來和文化的傳播,佛教也開始弘揚發展。位於武威市區以南的天梯山石窟,也稱涼州石窟,始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約有1600年的歷史,比敦煌莫高窟還要早100多年,被譽為“中國石窟的鼻祖”。

曾是中國第三大城市“馬踏飛燕”的故鄉被譽為五涼古都遊客卻不多

武威現存數量眾多的佛教寺院,每一座都有著一段傳奇的故事。始建於晉代的海藏寺,佔地面積13460平方米,寺院內殿宇宏偉,佛像莊嚴,山門、大殿、靈鈞臺、天王殿、無量殿等古建築大部分儲存完好,是我國西北地區儲存最為完整的千年古剎和最具影響力的佛教活動道場,素有“梵宮之冠”的美譽。

曾是中國第三大城市“馬踏飛燕”的故鄉被譽為五涼古都遊客卻不多

在佛教東傳的歷史中,有一位泰斗級的高僧不得不提,他就是出生於龜茲的鳩摩羅什。公元384年,鳩摩羅什來到武威弘揚佛法,學習漢文,時間長達17年。後涼太祖呂光還特意為其修建了鳩摩羅什寺,作為其弘法演教之所。1600多年來,鳩摩羅什寺的寺名從未更改過。值得一提的是,寺院的羅什寺塔內還罕見供奉著鳩摩羅什的舌舍利,堪稱武威的一大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