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東吳的一位大將,歷經4位皇帝,官至左大司馬!

在古代歷史上,大將軍通常是武將之首。不過,在三國時期,大司馬的地位則要高於大將軍,比如為曹魏立下赫赫戰功的曹仁,先是被冊封為大將軍,後來又被加封為大司馬。再比如蜀漢第一位大司馬蔣琬,則是諸葛亮的繼承人。憑藉大司馬這一官職,蔣琬全面掌握了蜀漢大權。至於筆者今天要說的施績,在東吳歷經孫權、孫亮、孫休、孫皓這四位皇帝,並最終獲得了左大將軍這一官職。

東吳的一位大將,歷經4位皇帝,官至左大司馬!

具體來說,施績(?—270年),字公緒,丹陽故鄣(今浙江省安吉縣)人。施績原名朱績,是左大司馬、當陽侯朱然之子,吳少帝孫亮登基後恢復本姓“施”。施績年輕的時候,跟隨太常潘濬征討五溪(荊州西南部山區)的蠻人,以膽量和勇力而受人讚揚,並獲得了偏將軍、營下督等官職。

公元242年,太子孫登英年早逝後,孫權封三子孫和為太子,又封四子孫霸為魯王。自此之後,東吳內部爆發了二宮之爭。彼時,丞相陸遜、太常顧譚、左將軍朱據、威北將軍諸葛恪、會稽太守滕胤、偏將軍施績、尚書丁密等奉禮而行,在立場上偏向於太子孫和。與此相對應的是,驃騎將軍步騭、衛將軍全琮、鎮南將軍呂岱、越騎校尉呂據、中書令孫弘等依附孫權寵愛的魯王孫霸。

東吳的一位大將,歷經4位皇帝,官至左大司馬!

仗著孫權的寵愛,魯王孫霸積極結交知名人士,曾經試圖拉攏施績,不過遭到了後者的拒絕。公元250年,魯王孫霸被孫權賜死,而太子孫和也被廢為庶人。因為沒有接受孫霸拋過來的橄欖枝,施績躲過了孫權的打壓。

公元249年三月,施績的父親朱然去世,他開始擔任平魏將軍、樂鄉(今湖北省江陵縣西南)督。次年,曹魏徵南將軍王昶提出建議,內容就是以新城太守州泰攻打巫縣(今重慶市巫山縣)、秭歸(今湖北省秭歸縣),荊州刺史王基攻擊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王昶自己進攻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共三路兵馬伐吳。

得知這一訊息後,吳國以施績堅守江陵城。王昶無法攻下江陵,便引出施績到魏軍擅長的平地決戰,結果施績吃到了敗仗。不過,因為施績作戰勇猛,孫權也沒有苛責於他。

公元252年,孫權去世後,孫亮即位,施績被任命為鎮東將軍。公元257年,施績被任命為驃騎將軍。在三國時期,驃騎將軍的地位同樣十分顯赫,比如蜀漢建立之初,馬超就被劉備冊封為驃騎將軍,這在地位上甚至要高於擔任車騎將軍的張飛。不過,儘管在官職上獲得明顯的晉升,但是,當時丞相孫綝篡奪大權,施績也只能選擇隱忍。

面對囂張跋扈的孫綝,施績擔心吳國內部不安,魏國會趁虛而入,便秘密與蜀漢通訊,結交蜀漢一同防禦。蜀漢於是派遣右將軍閻宇率領五千將兵增強防守白帝城(今重慶市奉節縣),待必要時支援施績。

太平三年(258年),孫綝發動兵變,罷黜孫亮為會稽王,迎立孫休為帝,孫休三讓而受,改元永安。同年臘月,孫休與張布、丁奉等密謀,除掉篡奪大權的孫綝。在此背景下,施績便被任命為上大將軍、都護督,管轄範圍從巴丘(今湖南省岳陽市)到西陵(今湖北省宜都市),這無疑是承擔了防禦曹魏的重任了。

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公元263年十月,掌握曹魏大權的司馬昭調集了18萬大軍,正式發動了魏滅蜀之戰。面對勢在必得的曹魏大軍,蜀漢向東吳告急。對此,吳帝孫休命大將軍丁奉督諸軍向壽春(今安徽省壽縣),將軍留平到南郡(即江陵)與施績商議進兵方向,將軍丁封、孫異到沔中(漢水中游)以救蜀漢。但是,非常可惜的是,施績還沒出兵,蜀漢就滅亡了。自此之後,三國鼎立的格局結束,東吳開始獨自抗衡曹魏(西晉)。

東吳的一位大將,歷經4位皇帝,官至左大司馬!

最後,公元264年七月,孫休亡故,孫皓即位,施績被任命為左大司馬,而右大司馬則由丁奉擔任。由此,施績作為左大司馬,已經能夠和丁奉這位三國名將平起平坐了。

公元268年十月,孫皓命施績兵至江夏(上昶城,今湖北省雲夢縣南),萬鬱進攻襄陽(今湖北省襄樊市);晉國以司馬望統領步騎二萬迎擊,聲援二城,當時荊州刺史胡烈擊敗了萬鬱,施績退走。對此,在筆者看來,因為整體實力上的差距,施績的北伐顯然難以取得什麼成果了。

到了公元270年四月,施績病逝,至於他原先駐守的轄區,則被陸抗兼併,也即吳國在荊州的兵馬,基本上都被陸抗所掌握了。不過,陸抗在公元274年就去世了。自此之後,東吳名將凋零,其滅亡已經是時間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