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深得民心的張士誠,為何落得失敗結局?朱元璋一句話點明原因

引言

至正十一年(1351年),對於元順帝以及他背後的元王朝而言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年份。這一年,劉福通在潁州率先領導了紅巾軍起義,這場起義也如同引線一般,點燃了元末農民大起義的導火索。一時間,在元王朝的南方地區響應者雲集。徐壽輝、鄒普勝、彭瑩玉在蘄州起義,荊樊孟海馬、濠州郭子興等也是紛紛揭竿而起。

面對成燎原之勢的起義軍,彼時的元王朝內部腐敗不堪,爭權奪利嚴重,而各個起義軍則趁勢不斷髮展壯大實力。在經過了數年的攻伐之後,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三人成為其中的佼佼者,脫穎而出。

深得民心的張士誠,為何落得失敗結局?朱元璋一句話點明原因

其中,張士誠於至正十三年(1353年)起義,佔據了江南等富庶之地;而朱元璋則在加入郭子興的起義軍之後不久自立門戶,並且逐步控制了皖南以及浙東的東南部地區;至於陳友諒則在將徐壽輝弒殺後自立,佔據了今天的湖北、湖南等地。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陳友諒率大軍攻伐朱元璋,但為朱元璋所敗。至正二十三年,利用朱元璋的首尾不得顧,陳友諒再伐朱元璋,但在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的死守之下,朱元璋一方取得洪都保衛戰勝利,此戰也為朱元璋調兵遣將準備了足夠的時間。最終,雙方在鄱陽湖大戰。期間,朱元璋幾度險死還生,但是陳友諒卻中箭而亡。次年,朱元璋一方便攻破武昌,降服陳友諒之子。

接下來,朱元璋很快便將戰略目標放在了佔據江南的張士誠身上,僅僅用時不足三年時間,佔據富庶之地的張士誠便為朱元璋所敗,更是落得一個自縊而亡的結局。

深得民心的張士誠,為何落得失敗結局?朱元璋一句話點明原因

不同於陳友諒的桀驁,以及朱元璋的殺伐狠厲,張士誠在其元朝末年起義建立政權之後,便是一個深得人心的起義軍首領。

而自古就有“得人心者得天下”之說,那麼深得民心的張士誠為何最終會落得如此結局呢?

張士誠的仁義舉措,深得民心

張士誠,出身於江蘇泰州的貧農之家,平素以撐船運鹽為生。雖然家中拮据,但對於鄉親們,一旦他們遇到困難,他則是竭力相助,慷慨解囊。仗義豪俠的性格,也讓他很容易便成為眾人依仗的首領。

而在元朝末年的苛政中,為了能夠生存下去,後來他也只得領著同鄉改行販賣私鹽。由於古代鹽為官營,販賣私鹽自然是風險極大,期間又要遭到鹽警的盤剝,因此生活也未能改善。

而在紅巾軍起義燃遍全國後,1353年張士誠等人發動了起義,張士誠自然被推舉為首,起義軍攻下了泰州。隨後,在江南地區張士誠大軍,先後攻克常熟、蘇州、嘉興等地,江南之地基本為其所屬。

而在佔領江南的同時,張士誠也並未涸澤而漁。

深得民心的張士誠,為何落得失敗結局?朱元璋一句話點明原因

他選擇廢除一系列的苛捐雜稅,切實地減輕農民的負擔;同時鼓勵農桑,興修水利;還鑄造天佑通寶,平抑元順帝時的通貨膨脹。

即便是在教育上,這位未曾接受過正規教育的起義軍領袖卻相當重視。不僅設立了學士員,開辦了弘文館,還不斷地招納“將吏子弟、民間俊秀”,給予他們一應俸祿。羅貫中、施耐庵、陳基等人都曾在其麾下任職。

可以說,張士誠的這些舉措,比起朱元璋而言都是無可指責的。在對待民眾、對待下屬、親人上也是極其仁義的,而反觀朱元璋,他甚至連侄子朱文正這樣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大將,都能果斷除掉。其人品上,也是高下立見。

深得民心的張士誠,為何落得失敗結局?朱元璋一句話點明原因

但是,歷史就是這樣殘酷。這樣一位深得人心的領袖,卻還是敗在了朱元璋手下。在1364年,朱元璋降服陳友諒之子陳理之後,隨即自稱吳王,目標也放在了張士誠身上。1366年九月,朱元璋命令徐達、常遇春率大軍討伐張士誠。

而在朱元璋的妙計使其首尾不得顧之下,湖州、杭州相繼陷落,張士誠鎮守的蘇州也成為彀中之城。面對朱元璋大軍的圍困,張士誠此時也是豪氣雲幹,伊始對於朱元璋的勸降並不理會,屢次率軍突圍,直至城中糧盡。

此時的張士誠心懷蘇州民眾,並不願殺人為食,在多次突圍仍舊無果後,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投降。一代梟雄,淪為這般結局難免令人倍感淒涼,而張士誠則領著妻妾、幼子登上齊雲樓,令縱火焚樓,而後自縊,終年47歲。

深得民心的張士誠,為何落得失敗結局?朱元璋一句話點明原因

對於張士誠失敗的原因,可能很多都以為是兵力多寡導致,但朱元璋卻並不這樣認為,他認為張士誠失敗的原因可以歸結於一句話:

“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作為元朝末年的起義軍領袖,在佔據江南富庶之地後,張士誠有著一系列的深得民心的舉措,正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兼具,但張士誠卻選擇的是故步自封,沒有了進取之心。

尤其是在朱元璋與陳友諒這兩股起義軍中最強大的力量進行大戰之時,他的作壁上觀的舉措,也終是錯失良機,養虎遺患。

而這種偏安一隅,小富即安的心態,也讓他在朱元璋剿滅陳友諒,實力大增之後,徹底地喪失了獲勝的機會。反觀朱元璋,能從一介乞丐實現帝王之位的創舉,則就更加合情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