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順治當年封藩,為何不派宗室王公,而是用吳三桂等異姓王?

康熙十二年(1673),平西王吳三桂舉起“興明反清”的大旗,與尚可喜、耿精忠反叛朝廷,此即歷史上的“三藩之亂”。

順治當年封藩,為何不派宗室王公,而是用吳三桂等異姓王?

三藩之亂一打就是八年,不但耗盡了清廷的財力,也幾乎讓愛新覺羅氏的江山改了姓。那麼問題來了,順治皇帝當年為何要分封三藩?分封三藩為何非要用異姓王,而不用宗室王公?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也不難。可以肯定的是,順治皇帝當年分藩並沒有錯,也可以說順治是在當時特定環境下,不得已而為之。

先來看三王封藩的歷史背景。

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三王皆是明末時期歸順清廷的,入關後他們殘酷鎮壓農民起義,並在消滅南明政權上出工出力,建下了不朽軍功。

順治晚年,中原地區已盡在清廷之手,全國大一統的局面初步形成。然而,廣東、福建、雲貴等地的局勢依然嚴峻。順治十一年二月,廣東平定,順治帝頒佈諭旨,令尚可喜鎮守廣東,令耿繼茂鎮守廣西。

順治當年封藩,為何不派宗室王公,而是用吳三桂等異姓王?

需要注意的是,此時尚可喜、耿繼茂並沒有封藩,而是分鎮廣東、廣西。而且諭旨中說得很清楚:

“一應兵機有當策應者,有當馳剿者,會同經、督、撫、鎮各官協心商酌。”

至於民政、財政事宜也有規定:

“官評、民事、訴訟、錢糧仍歸地方官各循職掌料理。”

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清廷並沒有賦予尚可喜、耿繼茂全權,主要還是為了善後並恢復地區經濟,二王雖然享有統兵權,但不能干預地方行政。

從順治八年一直到順治十六年,平西王吳三桂很忙。他先是率軍攻打四川張獻忠餘部,平定四川后又南征雲貴,攻打南明永曆政權。

雲南、貴州地處西南,那裡又聚居了不少的少數民族,當地的土司配合大西農民軍,在李定國的率領下幾次打退清軍,而且還多次取得勝利,李定國甚至不時出擊北上。

順治當年封藩,為何不派宗室王公,而是用吳三桂等異姓王?

雲貴二省遲遲不能收復,也讓鄰省廣西首當其衝。所以清廷讓耿繼茂藩鎮廣西的意圖,一時難以實現。後來,耿繼茂奉旨移師廣東,形成了兩藩並鎮的局面。

到了順治十六年,清軍攻克雲南。時任經略大臣的洪承疇上了一道奏疏,他說

“雲南山川險峻,幅員遼闊,非腹地地方可比。”

建議朝廷在三王中擇一王鎮守雲南。

經過議政王會議的商討,建議以平西王駐雲南,平南王駐廣東,靖南王駐四川,這就是關於清初三藩的第一次決議。

不過順治帝始終拿不定主意,認為四川駐藩似乎沒有必要,反而是福建需要一位得力的干將。

當時,鄭成功在福建、浙江一帶扛起了反清的義旗,而且進展十分順利。順治十六年六月,鄭成功大舉北伐,攻克了長江重要門戶鎮江,大軍圍困南京。

此次反清浪潮讓清廷坐立不安,順治帝刀劈御座,聲言要御駕親征,後來在索尼、鰲拜等人的勸阻下,才未能成行。

順治當年封藩,為何不派宗室王公,而是用吳三桂等異姓王?

第二年,順治帝下旨令靖南王耿繼茂率部馳援福建。至此,三藩的封地最終確認,吳三桂封藩雲南,尚可喜封藩廣東,耿繼茂封藩福建。

順治帝為何不用宗室王公?

自古以來,皇帝不輕易分封異姓王,因為異姓王一旦就藩,將會對王朝的統治形成重大的威脅。這在歷史上,曾有深刻的教訓。

況且,清代用人首重宗室,次為滿洲,再次為蒙古、漢軍。吳三桂、尚可喜、耿繼茂皆為明朝降將,按理說能封異姓王已經到頭了,朝廷不該讓他們手握重兵封疆一方。

如此淺顯的道理,後人都能知曉,順治皇帝作為當事人,又豈能不知。然而,問題就出在無人可用上。

順治當年封藩,為何不派宗室王公,而是用吳三桂等異姓王?

瞭解清史的讀者應該都知道,順治帝即位之初,多爾袞是事實的掌權人。叔侄之間的矛盾很深,順治七年多爾袞去世順治親政後,對多爾袞反攻倒算,一大批能征慣戰的宗室王公受到清算。

此外,開國諸王多數年老,早已不能上馬殺敵。而後一輩的王子王孫們,自入主中原後,權勢赫赫、威風凜凜、金銀滿庫,有著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生活在這樣的條件下,這些天潢貴胄們自然不會苦練騎射,勤讀詩書。哪裡還談得上身先士卒,衝鋒陷陣。他們中絕大多數都屬於因循保守、平庸無能之輩。

順治當年封藩,為何不派宗室王公,而是用吳三桂等異姓王?

後來的三藩之亂就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宗室王公少有能戰者,康熙帝不得不起用漢軍綠營,最終才平定叛亂。

宗室王公無人可用只是一方面,吳三桂等三王由於在統一全國的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並攻克了西南地區的抗清頑壘,故而順治帝也有論功行賞的想法。

關鍵是,在清廷封藩之前,三王已經實際上為朝廷擔負起了拱衛邊疆的重任,順治帝也是就坡下驢,給了三王一個大大的人情。

當然,順治帝還是年輕,政治上也不成熟。他沒有料到三王后來會作亂,康熙帝雄才偉略,平定三藩之後痛定思痛,不再封異姓王。

順治當年封藩,為何不派宗室王公,而是用吳三桂等異姓王?

到了清中期以後,異姓王已經絕跡,就是朝廷有恩旨,也是死後追封。毫無疑問,三藩之亂給清代統治者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