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武則天為何要臨朝稱制?都怪兒子們不爭氣,母親被逼上梁山

大唐文明元年(684年)九月六日,高宗李治的葬禮剛剛結束不久,太后武則天就從洛陽宮內發出一道詔書,其內容讓滿朝大臣瞠目結舌:

武則天為何要臨朝稱制?都怪兒子們不爭氣,母親被逼上梁山

一,改元大赦:改年號為“光宅”,大赦天下;

二,改服飾:旗幟從紅色改為金色,官員服飾按品級重新界定;

三,改官名:尚書省改為“文昌臺”,門下省改為“鸞臺”,中書省改為“鳳閣”,吏部改稱“天官”,戶部改稱“地官”,吏部改稱“春官”,兵部改稱“夏官”,刑部改稱“秋官”,工部改稱“冬官”,等等;

四,改都城:將東都洛陽改稱為“神都”;

五,改宮城:將洛陽宮改稱“太初宮”。

武則天像極了高宗李治,這兩口子都有一個怪癖,總喜歡改名字,有時候一年中改兩三次年號,搞得大夥兒腦仁發脹。

沒辦法,這是人家的特權,忍一忍也就習慣了。不過這次可不一樣,眼尖的人就會發現,如果再加上一條“改國號”,這就是一套新王朝建立的標準流程。

武則天為何要臨朝稱制?都怪兒子們不爭氣,母親被逼上梁山

你武則天想幹什麼?難道想篡奪了大唐的江山不成?

從弘道元年十二月以來,九個月時間唐帝國發生了太多的大事,可謂目不暇接,驚心動魄: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高宗李治駕崩,四天後太子李顯靈前即位,是為唐中宗;

嗣聖元年(684年)二月,中宗李顯被太后武則天廢黜,豫王李旦即位,是為唐睿宗,母親武則天臨朝稱制;

文明元年(684年)五月,高宗李治移靈長安,睿宗李旦親自護靈;

八月底,高宗李治的葬禮結束了,李旦從長安返回,按理來說,武則天應該將皇權還給兒子了。但大臣們沒等來太后的歸政,而是“五改”詔書,以及一段慷慨激揚的講話:

武則天為何要臨朝稱制?都怪兒子們不爭氣,母親被逼上梁山

“勵精為政,克己化人。使宗社固北辰之安,區寓致南風之泰。以斯酬眷命,用此報先恩。冀上不負於尊靈,下微申於至懇。”

意思就是,我老武太太將把餘生獻給國家,發誓要建立一個國泰民安的天下,上不負老公的託付,下不負兒子的期望。

隱含的一句話就是:不好意思,玉璽還得由我掐著,龍椅還得由我坐著,如果我自稱“朕”,你們應該不會介意吧?

臨朝稱制,為武則天稱帝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因此她的這個舉動遭到了宗室和大臣們的激烈反對,也引發了徐敬業、李貞、李衝的反叛,以及宰相裴炎、左武衛大將軍程務挺等人的遇害。

大唐建國六十餘年來,從來沒遇上如此兵危戰兇的時刻。

武則天為何要臨朝稱制?都怪兒子們不爭氣,母親被逼上梁山

古代太后稱制一般都是因為皇帝年幼,可當時李顯已經27歲,李旦已經22歲,完全有能力獨立執掌皇權了,武則天為何要逆潮流而動呢?難道真的如後人所言,她那時候就已經產生奪位稱帝的野心了嗎?

如果我們從結果向前推,做出這個結論一點也不奇怪,但它不符合邏輯,也不符合事實。

其實武則天稱制並非出於初衷,而是被兩個兒子逼的,她的行為頂多叫半推半就、順水推舟。至於奪位稱帝,那個時候她根本不可能有這個心思。

李治駕崩時留下遺詔:太子李顯靈前即位,凡軍國大事如有不決者,聽由天后裁決。按照遺訓,武則天被兒子冊封為太后,只在幕後輔政,並未走到臺前。

武則天為何要臨朝稱制?都怪兒子們不爭氣,母親被逼上梁山

李治的這個遺詔留下了一個“隱患”——將重大事項的裁決權交給了武則天,也就是說,李顯的皇權不完整。那麼,李治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對兒子不放心唄。

李治最中意的兩個兒子李弘和李賢一個早逝,一個被廢,李顯是意外佔了個便宜。跟兩個哥哥相比,李顯無論是才學還是德行都差了一大截。

據史書記載,李顯監國期間耽於田獵,荒於政事,曾經遭到宰相薛元超的批評。從李顯後來的表現看,這位新天子就是一位胸無大志、能力低下的富四代。

這種情況下,李治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加強相權,用輔政大臣來匡正皇權,二是讓太后掌舵,大事上替兒子把關。

第一個選擇有點“飲鴆止渴”的味道,想當年,李治吃夠了被舅舅長孫無忌“欺壓”的苦,為此他花了十年時間,才扳倒了父親給他留下的所謂輔政班子。

武則天為何要臨朝稱制?都怪兒子們不爭氣,母親被逼上梁山

前車之鑑後事之師,皇權是斷然不能與外朝分享的。

武則天協助李治搭理朝政二十餘年,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其才華得到了李治的高度認同。

晚年的李治苦於“風眩”的困擾,差點禪位給武則天。雖然在大臣們的勸阻下李治改變了主意,但他所推進的“二聖臨朝”,早就奠定了武則天無可替代的政治影響力。

有這麼一位太后在,為何還要求助於輔政大臣?

如果李顯真的是塊料,或許武則天永遠只能在幕後,因為這一年她都已經60歲了,愣是跟兒子搶奪權力實在佔不到優勢。

問題就出在李顯身上,才登基不到兩個月,老爸的靈柩還沒下葬,他就跟宰相裴炎水火不容了。

武則天為何要臨朝稱制?都怪兒子們不爭氣,母親被逼上梁山

這個稚嫩的皇帝太自以為是,龍椅還沒坐熱就想踢開父親給他指定的輔政大臣裴炎,企圖提拔岳父韋玄貞為宰相,打造自己的粉絲團。

韋玄貞當時只是個八品的普州參軍,李顯如此迫不及待,既暴露了自己意圖,又將自己推向了裴炎的對立面。

最神奇的是,面對裴炎的反對,李顯竟然口不擇言:“我把天下讓給韋玄貞都沒什麼不可以的,一個宰相又算什麼?”

飯可以亂吃,話不能亂說,說錯話往往很要命,哪怕是皇帝,一個把江山社稷當作禮物送人的天子,還有資格當皇帝嗎?

你不能將李顯的話單純地理解為失言,它暴露的恰恰是李顯的淺薄、輕浮和無能。

武則天為何要臨朝稱制?都怪兒子們不爭氣,母親被逼上梁山

如此淺薄的人坐在龍椅上,丟盡了大唐的臉面。這一句話既惹怒了裴炎,也讓所有的大臣們都為之側目,更激怒了武則天。

於是武則天大手一揮,一干文臣武將齊行動,御林軍陳兵大殿,收繳了李顯的皇帝印璽,龍椅上的主人換成了豫王李旦。

我們承認武則天是有野心的,但沒有理由在廢黜李顯問題上指責她,更不能因此說這是一件有預謀的舉動。客觀講,廢掉兒子,武則天也是迫於形勢的壓力。

李旦就這麼稀裡糊塗地倉促上位了,作為李治和武則天的幼子,他恐怕從來就沒想過皇位會落到他頭上。

李旦這個人是個比較另類的皇帝,他始終視皇位為洪水猛獸,一生三次辭讓皇位,先禪位給母親,又辭讓給哥哥,最後又提前退休禪位給兒子。

武則天為何要臨朝稱制?都怪兒子們不爭氣,母親被逼上梁山

李旦的興趣愛好在書法藝術和文字訓詁,李治和武則天也從來沒有將他當作接班人培養,因此毫無理政經驗的他懵了。

於是李旦只好請母親出山臨朝稱制,自己甘當傀儡。

對這個格局,大臣們雖然不大情願,但也只能接受,他們期望新皇帝在處理完先皇帝的喪事後,能很快熟悉朝政,並且儘快從太后手上接過皇權。

由此可見,武則天臨朝稱制也不是她奪過來的,是李旦的請求,也是現實條件下唯一可行的選擇,即便連裴炎也沒有提出反對意見。

事實上,李治的葬禮完畢後,武則天曾經表示要歸政於李旦,不過李旦拒絕了。

對李旦的這個舉動,史書的解釋是“畏懼”,擔心老媽是故作姿態。我個人覺得或許有這個原因,但更重要的還是他無力承擔大任,甚至無意於承擔大任。

武則天為何要臨朝稱制?都怪兒子們不爭氣,母親被逼上梁山

如果李旦稍有擔當,只要他站出來接管皇權,武則天是沒辦法阻止的。因為此時她已經沒有任何備選的方案,哪怕李旦是爛泥,她也要竭盡全力扶他“上牆”。

至於後來的禪代,那是形勢變化所致,當時的情況下她根本不具備,也不可能有這個心思。

這段歷史告訴我們,不要輕易相信史書淺層的表述,而是要從繁雜的內容中去分析提煉才能得出真相:

武則天臨朝稱制並非處於預謀,而是兒子們不爭氣,她是被逼上梁山。如果非要說她的野心,那也無可厚非,兒子們都不行,老孃替他們當家不行嗎?

此時的武則天雄心勃勃:既然兒子願意將皇權交給自己,那麼為什麼不大展拳腳,還兒子一個盛世大唐呢?

這就是她釋出“五改”宣言的目的,她就是要告訴天下人:我不會辜負先皇和兒子的託付,請相信我,支援我。

武則天為何要臨朝稱制?都怪兒子們不爭氣,母親被逼上梁山

假如武則天此時就有了奪位的野心,她有必要自尋麻煩,將自己的意圖這麼早暴露嗎?那豈不是跟李顯一樣淺薄了嗎?

但朝堂是複雜的,武則天大權在握就必然傷害到某些人的利益。

比如裴炎,你握著皇權,我這個輔政大臣豈不是吃乾飯了?再比如李唐宗室,你這麼做把我們老李家置於何地?再比如徐敬業,好啊,正愁沒借口挑事呢,送上門來了……

武則天預料到這些潛在的危機了嗎?當然預料到了,她還採取了一系列的預防和安撫措施,但可惜未能奏效。

一場更大的暴風雨即將來臨,正是這些暴風驟雨,讓武則天又經歷了一次淬鍊,她變得更加老而彌堅,也變得更加心狠手辣。

武則天為何要臨朝稱制?都怪兒子們不爭氣,母親被逼上梁山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由於史料的妖化,武則天的形象始終不能正面示人,也留下眾多難解的謎團,比如武則天真的殺害了自己的兒子嗎?坐著的結論或許令你大感意外。

《武則天傳》從大量的史料中查詢證據,為我們還原了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武則天,是一本難得的歷史科普讀物。

讀懂一個皇帝的傳記,就抓住了一個王朝的主脈絡,下面這套《中國曆代帝王傳記》涵蓋了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適合青少年和歷史小白閱讀,感興趣的朋友可點選連結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