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同樣是晉升侍郎,翰林與進士走得路線完全不同,此為定製不可錯亂

翰林、進士、舉人、貢生、廕生是清代官定的正途出身者,但是由於學歷的不同,他們在仕途晉升的過程中,走得路子完全是不一樣的。清代官制中對此有很嚴格的界定,比如同樣升為正二品的侍郎,翰林與進士都有固定的遷轉路線。

同樣是晉升侍郎,翰林與進士走得路線完全不同,此為定製不可錯亂

那麼這些不同正途出身的官員,一旦入仕以後,都會按照什麼路線進行升遷呢?這個話題御史之前沒有涉及過,這次就重點來講一講。

翰林的升遷路線

這裡講的翰林是指新科進士透過朝考後,進入翰林院庶常館的庶吉士。明清兩朝,庶吉士選官最具優越性,有“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之說。

通常情況下,庶吉士散館後,會按照殿試時的成績授予編修(正七品)、檢討(從七品)。按殿試成績授職是一個很重要的任命原則,目的就是為了突出二甲、三甲進士的等級之分。因此,一個進士的殿試成績,會一定程度影響他此後的仕途前程。

同樣是晉升侍郎,翰林與進士走得路線完全不同,此為定製不可錯亂

從初次授職的情況來看,編修、檢討的品級都不高,是翰林院中最低階的官職。但是翰林的晉升速度很快,一般不出三五年就可以升任侍講、侍讀(五六品),這兩個職務沒有多少的實際權力,但卻能時常接觸到皇帝,晉升的機會自然也多。

侍講、侍讀是翰林官仕途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果沒有被提拔到這個位置,那麼有可能就會止步於編修、檢討。清代這樣的翰林其實也不少,這類人都屬不通人情的書呆子,至死都是個窮翰林。

侍講、侍讀一旦晉升,下一步就是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進而提升為詹事(正三品)。這是典型的翰林官升遷路線,按照這個路線走,接下來就是升為某個部的侍郎、尚書,乃至入閣拜相。如果有機會升到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一職,那就是典型的“儲相”了。

同樣是晉升侍郎,翰林與進士走得路線完全不同,此為定製不可錯亂

翰林外放道府也是常有的事,按照銓選的程式,道府出缺,京官中翰林院侍講、侍讀為第一人選,獲京察一等之各部員外郎、郎中次之。翰林一旦外放且短時間沒有再調到京城,升任布按、督撫也是順理成章的。

運氣背一點的翰林,就會被轉到國子監繫統任職,擔任祭酒一類的清要職務,若是走這樣的路線,晉升侍郎、尚書就比較困難,多止步於三品京堂(各寺一把手)。

可以看出,翰林出身者都是在學官崗位上一步步遷轉的,升遷路線比較固定。

進士的遷轉路線

沒有成為庶吉士而在京任職的進士出身者,其升遷路線與翰林截然不同。他們首次授予的崗位以各部主事(正六品)居多。相比於學官,各部的基層官要想爬到侍郎,順利的話也要花上二十年。

同樣是晉升侍郎,翰林與進士走得路線完全不同,此為定製不可錯亂

六部由於負責具體的行政事務,職責重大容易出錯,尤其是戶部、刑部。按照吏部的銓選規則,主事晉升必須要俸滿且在京察中獲得一等才能順利升任員外郎,這個過程一般要六至九年左右。

與翰林升任侍講、侍讀一樣,在六部任職的進士出身者,員外郎、郎中也是一道必須跨過去的檻,只要這樣才有機會升任侍郎。或是外放道府進而升至督撫。

進士出身者初次授職也不僅限於六部,也有部分人走得是科道路線的,即在都察院任職。清代的科道官是自成一個體系的,就和現在的公檢法一樣,只要進入這個系統,前期的遷轉路線同樣也是固定的。

按正常程式,進士在科道系統任職,初次授職為監察御史或六科給事中(七品),然後升為僉都御史、副都御史,也有中間被調到通政司、大理寺任職的。

同樣是晉升侍郎,翰林與進士走得路線完全不同,此為定製不可錯亂

不管是翰林還是進士,前期都有各自的固定晉升路線,他們的終極目標就是各部侍郎,一旦到了這個級別,此後的遷轉就沒有多大區別了,能否入閣或入軍機處,全憑皇帝的個人意願。

事實上,清代所有官職中侍郎出缺,應升的崗位最多,按順序排列為:內閣學士、副都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為第一序列;太常寺卿、順天府尹、奉天府尹、光祿寺卿、太僕寺卿、鴻臚寺卿、內閣侍讀學士為第二順序;此外各寺少卿、翰林院侍讀學士、祭酒等排最後。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清代在京各衙門,有一些低中級崗位的任職條件很高,規定必須是進士或翰林出身者才能擔任,具體有:編修、檢討、國子監祭酒、司業、順天府丞、漢吏部郎中、漢吏部員外郎、宗人府主事。

同樣是晉升侍郎,翰林與進士走得路線完全不同,此為定製不可錯亂

其他正途出身的遷轉路線

舉人、貢生等而次之,優勢遠不如翰林、進士出身者。他們的仕途起點普遍不高,一般都是從中書、筆帖式做起,如果政績、運氣兩方面都具備的話,能做到員外郎、郎中已經到頭了。如果是旗人的話,那麼則另當別論。

這裡重點要講的還是廕生,按照清代的官制,正一品大學士可蔭一子,品級為五品,以此類推正二品蔭子為六品,總體原則是子比父低五級。

廕生的起點還是比較高的,但前提是廕生必須要經過朝廷的考核,在確認有資格可以勝任某崗位時,才會實授。因為廕生屬於朝廷大員的標配,所以廕生出身為官的佔了不小的比例。且這部分人由於父祖的庇佑,晉升速度也較快。

旗人的情況要單說,除了有功名者外,大部分都是以侍衛起家的,一旦做到了頭等侍衛,就會順理成章升任侍郎或是八旗武官。八旗子弟享有政治特權是清代的國策,這方面就不深入闡述了。

同樣是晉升侍郎,翰林與進士走得路線完全不同,此為定製不可錯亂

又,異途出身者,按規定在京任職不得超過郎中,在外任職不得超過道員。這是總體的趨勢,個例不在討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