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俗話說“餓死不進蘿蔔園,窮死不耕丈人田”,是什麼意思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古人會將許多生活中的寶貴經驗,濃縮成一句句俗語、諺語,流傳下來,供後人學習、借鑑。

今天我們來說“餓死不進蘿蔔園,窮死不耕丈人田”這句俗語。

什麼叫“餓死不進蘿蔔園”呢?

在中國農村,蘿蔔是一種常見的農作物。早在1500年前的北魏時期,中國著名農學家賈思勰就在《齊民要術》中詳細介紹了蘿蔔的種植方法。蘿蔔營養豐富,維生素C的含量比梨高8—10倍,還富含大量的植物蛋白和葉酸,因此在民間素有“小人參”的美稱,“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問醫生開藥方。”

蘿蔔是可以生吃的,在災荒年代,許多災民是直接用蘿蔔來飽腹。但是,按照中醫理論,蘿蔔屬於寒涼蔬菜,人在飢餓的狀況下,生吃蘿蔔的話,會讓人腹瀉、氣脹、肚子疼。同時,生吃蘿蔔的口感並不好。因此,一般人絕不會生吃蘿蔔。

“餓死不進蘿蔔園”包含著兩種意思。一是做人要有骨氣,哪怕是餓得兩眼冒金光,也不要去偷吃別人家的蘿蔔;二是人在饑荒狀態下也最好不要吃蘿蔔。

當然,如果人到了快要餓死的地步,是管不了那麼多的。

在魯迅經典小說《阿Q正傳》中,阿Q向吳媽表白失敗後,在未莊裡變得“聲名狼藉”,沒人肯僱請他做工。這樣一來,阿Q的生活立即陷入困境,“於是他決計出門求食去”。

大家注意,魯迅不說阿Q去“要飯”,而是“求食”,可見那時候的阿Q已經淪落到維持動物性生存的地步了——就在這種情況下,阿Q悄悄地來到靜修庵的菜園裡,發現了一畦老蘿蔔,“趕緊拔起四個蘿蔔,擰下青葉,兜在大襟裡”,然後在黑狗的叫聲中翻牆出去了。

阿Q被大家嘲笑了上百年——估計在很長一段時間還要繼續嘲笑下去,這就是偷吃蘿蔔的代價。

什麼叫“窮死不耕丈人田”呢?

在古代,當女兒嫁出去之後,與丈夫一起過日子,便與孃家脫離了所有經濟關係,雙方不再有經濟往來。用通俗的話來講,這就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在《醒世姻緣傳》92回裡,81歲的陳師孃去世後,子孫後代們瓜分家產。女兒也想參與平分家產,誰料兒媳婦來了一句話:“嫁出的女,潑在地裡的水,你分我的家當?”

在這種情況下,女婿、女兒過著自己的日子,不要去指望老人家(孃家)會給予多少幫助。另一方面,如果老丈人在經濟上給女婿一定的幫助後,也會惹來兒子、兒媳婦的非議。

中國古代是傳統農業社會,農田是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是維繫一家生產和生活的主要經濟來源。女婿哪怕再窮,也不要貪小便宜去碰老丈人家的田地,免得瓜田李下,產生不必要的麻煩。到時候,輕則關係不和,重則反目成仇。既然如此,何必呢?

與“窮死不耕丈人田”類似的諺語還有一句“餓死不打親戚工”。

在現代社會,打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可是,如果是為親戚打工,就會讓親戚關係變得複雜起來。一方面,外人會認為你是老闆的親戚,一定佔了很大的便宜,不管做多少活兒都是應該的;另一方面,老闆也會要求你以公司為自己的家,帶頭做好。最後,哪怕是“錢少事多離家遠”,也不會讓雙方滿意。

“餓死不進蘿蔔園,窮死不耕丈人田”所蘊含的生活經驗,是不是很讓人受益無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