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內卷”時代,孩子們有話要說……

文/陳瑜

少年大不同、人生大不同創始人

《少年發聲》集結成書了!

這個欄目做到現在,剛巧一年。感謝中信出版社的邀約,我把今年春節前做的專訪集結起來,在每篇後面補充了“採訪手記”,做了第一本。

“內卷”時代,孩子們有話要說……

是的,我相信《少年發聲》還會有第二本。

知道嗎,當我深度訪談了幾十個孩子後,會想,孩子們的大致面貌和狀況,我應該有幸都基本覆蓋了吧。

不,少年大不同,下一個,依然讓我震動、讓我驚喜、讓我百感交集。

我想把他們的心聲與你分享,因為我堅信,在中國教育的各類議題中,他們不該缺席!

以下是我在《少年發聲》一書中,寫的前言——

如果給孩子一個發聲的機會……

我開闢“少年發聲”,想到要去採訪孩子,是因為有一天,很是氣惱。

那次講座直播前,照例在報名的家長群內收集大家關心的問題,最後一統計,將近1000條。我打印出來逐條整理,滿目都是孩子們的各種不是、不堪、不可理喻,字裡行間無不透著家長們的無措、哀怨、焦慮、絕望。我突然氣不打一處來,因為內心裡,我並不認同家長對孩子這樣的“控訴”。在他們拋來這成百上千個“怎麼辦”的時候,我特別想問問:你們之前對孩子做了什麼?我也特別想知道,如果給孩子一個發聲的機會,他們會如何解釋自己在父母眼中的“不是”、“不堪”、“不可理喻”?

所以,我希望有機會和孩子們直接對話。在這個社會就各種教育問題展開熱議時,我們從來聽不到教育物件的聲音,這其實不正常,也是不合理的。中國教育走到今天,從孩子們的視角來看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在網際網路時代的孩子,他們的成長訴求是什麼?這兩者之間匹配嗎?……孩子們的感受和思考,理當被聽見、被尊重!

於是我在創辦的“少年大不同”公眾號上,發了一封給孩子們的邀約信,推銷自己是一個比較“好聊”的大人。

就這樣,我遇見了一個又一個少年。

有主動聯絡我的,有父母推薦的,有朋友介紹的,在對談之前,我對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一無所知。

是的,我沒有做任何預設和挑選。

我們或見面、或通話、或完全用文字交流。

待到整理文稿時,方才發現孩子們來自五湖四海,覆蓋各個學齡段,最小的小學一年級才讀了兩個月,最大的高中剛畢業。

他們有讀書不費力年級前十的,也有讀寫障礙考試從來不能及格的;有身旁的人都願意幫他“成事兒”的學生幹部、社團領袖,也有每週要被媽媽用衣架抽兩三次的“皮大王”;有和同桌一起在自習課上自殘的名校學生,也有在帶領團隊製作遊戲影片的up主;有身受焦慮症、抑鬱症困擾,開學時曾爬上學校窗臺的孩子,也有從五年級開始脫離學校,在家自學了八年的自學生……

我自己都難以相信,這是一個沒有被安排過的採訪名單,如此多元!而我們的聊天內容涉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乃至社會教育的諸多方面,主題之廣闊也是我始料未及的。

更讓我意想不到的是這些孩子的豐富和深刻,感謝他們給予我如此的信任,允許我走進他們的內心,傾聽他們的心聲。

如果要給一句總結的話,我想說:中國的教育配不上今天的孩子!

文末有購書連結,歡迎您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

“內卷”時代,孩子們有話要說……

名家推薦

● 俞立中(上海紐約大學榮譽校長,曾任華東師範大學校長、上海師範大學校長)

有幸看到陳瑜老師《少年發聲》一書,心緒久久難以平靜。感慨之餘,真想為這本書點一個大大的贊!

孩子的教育是當今社會方方面面關注的熱點。有很多場合,在談論教育問題時,我能感受到家長們的焦慮,理解到老師們的苦心,聆聽到教育家們的理念,但很少聽到孩子們的心聲。

學校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孩子們的健康幸福成長,將來可以承擔起他們的社會責任,而今天的教育能否實現這樣的初衷?

聽聽孩子們發自內心的感受,反省一下在當下教育中的誤區,思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為人師,《少年發聲》中的孩子話語,尤其是篇後的採訪手記會給我們很多啟示。

● 楊東平(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

教育生活中兒童的缺席、兒童的失聲是一個嚴重問題。教育於是成為家長和教師對兒童單向規制和施壓的過程。不斷增多的中小學生心理疾病乃至自殺悲劇,揭示了這一病態。

讓少年發聲,讓成人聽見他們的聲音,是尊重兒童、實行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的開始。

陳瑜的這本書帶了一個好頭。

● 孫雲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家庭教育首席專家)

我沒見過陳瑜,卻喜歡她的書《少年發聲》,因為父母與教師最需要聽到孩子的心聲。其實,一切與少年兒童有關的事務,少年兒童都有權利參與,這不是一個選擇而是法律原則。

由此可見《少年發聲》一書的特別價值。

陳默(著名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

孩子們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挺讓人痛心的。假如我們經常讓孩子們來表達一下他對家庭教育的感受,讓家長們能夠聽聽孩子的心聲,對照一下,可能給我們家長帶來觸動,推進家長自身的改善,這對中國的家庭教育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馬國川(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秘書長,《財經》雜誌高階研究員)

在喧囂的“教育劇場”裡,唯獨缺乏孩子們的聲音。感謝陳瑜為我們“打撈沉沒的聲音”,從教育管理部門到學校,從家長到教育工作者,所有關心教育的人都應該認真傾聽。

● 龔德輝(華東師範大學附屬雙語學校校長、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

直擊式的採訪很不易,難得陳瑜的勇氣和愛心。我把“少年發聲”的文章轉發給全體管理團隊學習,也是希望老師們能夠更加深入瞭解當下家庭教育的面貌和學生們的心理狀態,更好地家校聯動,陪伴孩子成長。

● 葉開(語文教育家、《對抗語文》作者)

讀這本書,我的心情沉重又欣喜。

沉重的是,孩子還那麼小就承受了那麼大的壓力。欣喜的是,孩子的真實聲音,終於能這樣表達出來了。

孩子是有個性的生命,他們有快樂,有悲傷,有幸福,有憂鬱;生命中所應有的情感,他們都有,而更豐富,更敏感。聽到他們的真實聲音,老師家長都應深思,更有愛地對待孩子,更平等地與孩子交流。孩子能按照他們的稟賦長成,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家長感言

@晨晨:

感謝真實的分享,比任何道理都發人深思。

@Fanny:

“讓他的爸爸媽媽能夠真心接受,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看看月亮、看看星星、看看日落日升,那也是可以的。”

這句看完,我這個初二學生的媽媽一下眼淚嘩嘩地流了……

@崽崽媽媽:

小朋友把心裡話都向您倒了一遍,真的幫助很大,我對孩子的想法有了完整的瞭解。

最近我們的親子關係好多了,我和他爸爸儘量多鼓勵他。我先生專門把那篇訪談收藏起來,有時候覺得自己要受不了他了,或者覺得自己對他情緒要有問題了,都會翻出來再讀讀。

我覺得陳老師您這個節目辦得太好了,讓我們做家長的可以瞭解孩子內心的想法。

@那朵雛菊:

真的不能小看每個小人兒,一個個機靈通透的。

@最初的茉莉:

真實的孩子的心聲,默默看完,好心疼。

家長確實應該與孩子同步成長,尤其是母親,應在孩子成長的每一步中,給他幫助和溫暖。

@CalCH:

非常好的訪談,非常好的創意,是撥雲見日療治中國教書育人國殤的一劑良方。

@劉玉芳:

父母的情緒是家庭的底程式,底程式不穩定,難免會宕機。透過青春期的孩子發病把家庭的問題檢測出來,未免太痛。

@閔小云:

每一期“少年發聲”都會看,這對於我們這一代家長有太多指導的意義。從這裡可以回看自己。

@文靜:

孩子思想真通透,成熟度高,我們這些成年人都不一定會思考那麼深刻。希望我以後也能和孩子這樣相處,跟他探討人生和生命。

@石越男:

心疼,雖然很多這一代人都是這麼過來的,有時候暗夜裡都感覺莫名的恐懼,而這些恐懼恰恰是來自於自己最親的人。

也需要不斷提醒自己,要情緒穩定,不斷調整成長,作為家長陪伴一直是一場修行,不斷突破自己的焦慮,沉下心來在這個雜亂的世界裡用心對待孩子。

@Jamie:

孩子內心世界多麼層次豐富、多麼美好。

@糰子:

在這個社會下,只能在你能拿捏好分寸的情況下,讓孩子感受到他們是被愛著的,感受到父母是可以被信任的,而不會在受傷的情況下再被撒上被稱為“愛”的鹽。

@Carly:

希望孩子能走出來,也希望千萬家長可以走出自我的侷限。

我也是個焦慮的家長,每天都在糾結中度過,生怕因為自己的侷限,誤入迷途。

祝福所有孩子和父母活出真我,謝謝大不同,從線下活動,到線上文章,每次相遇都是一次修行。

@天天媽媽:

對話裡的每一篇文章,寫得特別真實,觸動啟發特別大。感動每一個生命的存在,家庭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整個性格形成影響深遠。

感謝你讓我對孩子又一份瞭解的同時,也多了一份放心。信任孩子,是我接下來更好努力做好的功課!感恩遇見你!

@Ada:

天下的父母一定要幫孩子守住最後的底線,不管其他人怎麼評價,父母的頭等大事就是保護孩子,讓她有地方傾訴,哭泣,發洩。

@Vivian

:昨晚我家孩子看了哭了很久,小學老師也是我家孩子的噩夢,指責、貶低、孤立。做家長的只能打點和討好老師,情感上堅定地支援孩子,當孩子回家跟你反映學校老師的時候,你首先要無條件地相信孩子,不要認為是孩子不能扛壓,不夠堅強。家長不要成為幫兇,要長期努力才能一起對抗外界的壓力。

@Fiona:

感謝你寫下這篇文章!很感動,也很觸目驚心。社會的壓力和個人成長的侷限真的會讓我們家長有意無意地把價值觀加在孩子身上。每每看到這樣的文章,對我們都是一種點醒。

@宣宣媽媽:

陳老師,昨天和您談完以後,宣宣有非常明顯的變化,和他溝通起來感覺他配合度有很大的提升。感謝您拿出自己寶貴的休息時間耐心聽孩子的心聲,能感覺您是真正懂孩子、愛孩子,熱心幫助每一個熱鍋上的家庭,真正有大愛的人 。總之,非常感謝。

@Ting:

看完文章觸動很大,比起孩子的生命,其他都不重要了。

@Yvonne:

靜待花開,成長中的母親最美。能放下家長欲、教養欲的值得點贊。尤其是自己從未被上一輩家長允許的情況下。

@lfy:

家長都有讓孩子考到好學校,好大學的想法。這背後的邏輯就是以後可以有個好工作、高收入,可以過得舒服一些。

但像中高考這種選拔性質的考試,就是要刷掉一部分人的。但如果未來各種型別和層次的職業教育、技能教育、社會教育完全成熟,大學和未來的工作收入不掛鉤的時候,孩子的壓力就沒這麼大了吧,就像新華字典說的“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這不應該是個梗,而應該是我們教育的目標。

@小青:

看了想哭。作為家長沒能給予孩子幫助,反而造成那麼多傷害,多麼不應該。心疼孩子那麼積極向上,那麼辛苦地面對來自學校和家長的雙重壓力。作為一個媽媽,我也要好好反思,看看我給了孩子更多的是幫助還是傷害。

@小河有艾:

“少年發聲”非常有意義、有創意,我讀每一篇都非常感動。

祝福所有少年,願我們不斷成長,每個人都能歸來仍是少年!

@鈐印:

我們一起守護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