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中醫魂魄》第三章 第五章 人體各類平衡波動

《中醫魂魄》第三章 第五章 人體各類平衡波動

第五章 人體各類平衡波動

前面說過,中醫的陰陽平衡指的是各類指標要素在時間上的正常波動和空間上的合理差異,因此人體中包含很多這種波動變化。這是以前教材中沒有明確說明的內容,所以這裡重點說明一下。

1、形體與氣血之間的平衡

氣血為形體的根本,兩者互相配合有一個適度的平衡範圍。如果氣血的數量稍高於形體的基本需求,則人的活力旺盛、喜動,以兒童、青年為典型。如果稍低於形體的需求,則人相對沉穩、喜靜,以中老年人為典型。兩者相差不應過多。

對應前面房間與暖氣的例子,形體指的是房間,氣血指的是暖氣。房間大小應與暖氣功率相匹配,形體大小應與氣血的多少相匹配。

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

《素問•方盛衰論》。。。

形體如常,脈衰微不甚應指,預後多不良。這是因為脈之微甚,反映髒氣的盛衰,脈微欲絕,說明髒氣已敗,故主死。形體衰弱,脈尚未衰微欲絕,與形體相比,相對有餘的,預後多良好。這是因為脈尚有餘,髒氣未衰,故主生。

《黃帝內經講解-(十三)脈證逆從》

2、陽氣波動與氣血之間的關係

內經強調了陽氣的作用,但這是在平衡範圍內的作用,不要走入極端。拋棄平衡單獨強調陽氣是錯誤的。

如前所述暖氣的例子,暖氣完成供暖功能,需要火、水皆在平衡範圍內。水火相對而言,火為陽,有主動性;水為陰,有被動性。調節暖氣的輸出功率時,只要調節火的大小,水溫和蒸汽量即隨之增減。火大則水、氣皆熱,火小則水、氣皆寒,這就是陽主而陰從。

人與外在自然環境的統一,依靠什麼進行適應性調節活動的呢?主要依靠自身的陽氣。所以《內經》有“生氣通天”之說。“生氣”,這是指人體的陽氣。姚止庵說:“生氣者何?生生之氣,陽氣也。”又云:“惟人陽氣上與天通。”所謂“通”,即相互關連的意思。認為人體陽氣的活動能對天氣的變化,隨時作出應答反應。。。天熱則腠理開,陽氣外洩,故汗出而小便少;天寒則腠理閉,陽氣內斂,故汗少而小便多,這正是透過陽氣的適應性反應實現的。

《黃帝內經講解-人與自然變化的關係》

這裡要重點提示,陽氣主導的平衡波動是在陰液適量的前提下進行的。如果暖氣中的水量很少,小於平衡範圍,則火稍大一點,就容易燒乾,談不上行使暖氣的功能。自然界也是如此,四季的形成是由陽光的多少變化而主導,但前提是大地有足夠的水土。如果在水土貧瘠的沙漠,光靠陽光的增減是無法形成茂密森林的。

因此,陽主陰從、陽氣為主導的含義是水火在平衡波動的前提下,火起主導作用,而非不考慮水的多少,一味的增加火量。

人體也一樣,中醫往往透過陽氣的波動來代表整個氣血的波動,但不意味著不考慮陰液的因素。人的津血正常的情況下,陽氣適當增加,則人體的氣足,反之則氣稍弱。但若在津血虛的情況下,單純增加陽氣會更加消耗津血。

人體單純陽虛則補陽;單純陰虛則補陰;陰陽兩虛則用側重補陽的甘溫之劑,雖側重補陽,但也兼顧補陰。

《內經》強調陰陽關係的協調平衡,並不排斥陽氣的主導作用,因為陰和陽兩個方面,並非完全處於同等的地位,而是有主有從。。。

肯定陽氣的主導作用。這不意味著“貴陽賤陰”,而是在以“陰為基礎”的前提下來認識陽氣的重要作用。與只重視陽氣者自有區別。就臨床來看,陽虛者固當扶陽,陰虛者亦當滋陰,這在調整陰陽的治療過程中是無可非議的。但如果證屬陰陽兩虛,一般都側重陽虛而用甘溫分劑,《靈樞·終始》說:“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

《黃帝內經講解-陰陽互根互用的關係》

3、氣血總量與分佈的波動變化

精為氣血之本。脾胃吸收的水谷精微有兩個去處,一個是轉化為全身的氣血消耗使用,另一個是存入五臟,成為五臟所藏的精氣。因此在各臟腑功能正常、脾胃吸收水谷精微的速度一定的前提下,氣血總量與五臟藏精量成反比。氣血總量高的時候,五臟藏精量降低。氣血總量低的時候,五臟藏精量高。

氣血的分佈可分為內外兩大區域。內為臟腑,外為形體組織。氣血在整體均衡分佈的基礎上稍有波動。形體獲得氣血多的時候,臟腑獲得的少,反之亦然。

勞作時,消耗的氣血總量變大,而相應五臟的藏精量減少。氣血的分佈為形體氣血偏多而臟腑偏少,有利於形體組織健康,使人的面板緻密、肌肉結實、血脈通暢,即為養陽;休息時,消耗的氣血總量小,而五臟藏精量增加。氣血的分佈為形體氣血偏少而臟腑偏多,有利於臟腑化物、藏精等後勤保障工作,即為養陰。

因此,正常人在勞作與休息之間應維持一種平衡。勞作累了要休息,休息多了要勞作,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兩者都有合適的度,需要勞作以養陽,又不能過度勞累;需要休息以養陰,又不能過度休息。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

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素問·生氣通天論》

陰精是陽氣的物質基礎,陽氣要發揮應有的作用,需要陰精的支援,所以陰精要不斷地輸送精氣於全身,以供給陽氣的需要,這叫“陰者,藏精而起亟”。陽氣對陰精有固攝作用,陰精要藏守於內,需要陽氣固密於外,所以陽氣要不斷敷布於體表,以抗禦外邪,固密陰精,這叫“陽者,衛外而為固”

《黃帝內經講解-陰精與陽氣的主要功能和關係》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傳統上,此處理解陰為陰精,陽為陽氣,因解釋不通順,是中醫的一個難點。此處的陰應理解為內在五臟、陽為外在形體,對應內經的“內為陰,外為陽”比較好。

3。1、一年四季的變化

內經講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就是在天人合一的大背景下,藉助自然之力,用最低的成本來完成養陽、養陰的目的。

春夏之時,自然界增長的陽氣會帶動人體陽氣增長,並開啟腠理,調動氣血向肌表運動。春天,氣血充實於經脈。到夏天經脈中的氣血已經充滿,進入絡脈、面板。到了長夏,經脈、絡脈中的氣血都已充滿,開始向內充實到肌肉。如能借此機會適度增加勞作,則使用很少的精就可以養陽。反之如果此時休息,休息需要陽氣內藏於臟腑,與自然界調動陽氣的方向相反,兩者衝突,養陰效果不好。

秋冬之時,自然界陽氣減少,其施加於人體的陽氣也減少。人的腠理開始閉合,氣血趨向於臟腑。秋天,表皮氣血減少。冬天,氣血多藏於內部的骨髓與五臟。人應隨之減少勞作,降低氣血的總量消耗,會剩餘更多的後天之精存入五臟,完成養陰的過程。

如果冬天過度勞作,因此時獲得外界陽氣的幫助較少,需要消耗更多的精來轉化氣血。如此一來,一方面五臟藏精不夠,不利於來年春夏養陽使用。另一方面也需要消耗更多的先天腎精,會縮短人的壽命。再有就是,冬天勞作出汗,寒氣容易經面板腠理而入,可能直接發為傷寒病,或者潛伏於體內,到春夏發為其它病。

岐伯曰:

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洩,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

人氣在脈

者經滿氣溢,入

孫絡受血

面板充實

長夏

者,

經絡皆盛

,內

溢肌

中。

者天氣始收,

腠理閉塞,面板引急

者,蓋藏

血氣在中

。內著

骨髓

,通於

五臟

。是故邪氣者,常

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

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闢除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篇》

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

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2)。不即病者,

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

。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3)。是以

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

,非時行之氣也。。。。

從霜降以後,至春分以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也。

《傷寒論講解-傷寒例》

從五臟角度看,春天精化氣血由肝主導;夏天氣血充養形體,由心主導;秋天氣血收隱,由肺主導。冬天精氣潛藏,由腎主導。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⑴,神之變也(2);...通於夏氣(5)。

肺者,氣之本(6),魄之處也(7);...通於秋氣(9)。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10),精之處也(11);...通於冬氣(14)。

肝者,罷極之本(15),魂之居也(16);...通於春氣(21)。

。。。

肝主疏洩而調暢氣機,同時又主升發陽氣,促進全身氣血的流暢,這本身就具有生養人體之氣的作用。

《黃帝內經講解-五臟功能與形體組織、四時陰陽的關係》

五藏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1),而連四時,化五節者也(2)。

《靈樞•本藏》

從人的起居看,春夏應晚睡早起,更多的接觸太陽陽氣,使體內陽氣與太陽陽氣同步生長,適度增加運動,讓形體組織象自然界的植物生命一樣生長、壯大。秋天的時候,應早睡早起,養秋收之氣。冬天的時候,應早睡晚起,減少運動,降低氣血消耗,使精藏於五臟。

從人的思想方面看,因人之氣血隨思想而動,所以春夏宜心情舒暢、樂觀積極;秋冬則宜意志安寧,平靜內斂。

一年四季,氣血的波動環環相扣。春天生髮的氣血,到了夏天壯大,供形體成長之用。夏天壯大的氣血,供秋天收養之用。秋天收養之氣血,供冬天藏精之用。冬天所藏之精,再供春天生髮氣血所用。每一個環節如果出現問題,則既傷害本環節的臟器,又影響下一環節的功能。

但天地動靜,陰陽鼓擊者,各正一氣耳(12)。是以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13)。

。。。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倶生,萬物以榮(1);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2)。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3)。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1);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2)。逆之則傷心,秋為康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3)。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1),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2)。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3)。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1);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面板,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2)。逆之傷則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3)。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萬物之外,六合之內(1),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2)。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3)。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4)。陰陽有時,與脈為期(5),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5)。

《素問•脈要精微論》

自然界四時陽氣波動,人應順應這種波動來養陽、養陰,就是“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此波動,則形體之陽、五臟之陰都養不好,腎精消耗速度快,人易病、早衰、短壽。

夫四時陰陽,萬物之根本也(1),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2)。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3)。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荷疾不起(4)。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1),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2)。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3),陰平陽秘,精神乃治(4),陰陽離決,精氣乃絕(5)。

《素問·生氣通天論》

3。2、一晝夜的波動變化

另外,一晝夜的陽氣波動,原理與一年的陽氣波動原理差不多,所以人應白天工作,晚上休息。晝夜波動幅度不如四季波動大,所以中醫常用四季變化來舉例。

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3)。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蔵,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4)。。。。

儘管晝夜陰陽變化的幅度不如四時,但同樣具有類似的運動規律。張介賓說:“人身之陰陽,亦與一日四時之氣同。故子後則氣升,午後則氣降,子後則陽盛,午後則陽衰。”

《黃帝內經講解-正邪消長的晝夜節律》

陽氣者,一日而主外(1),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2)。

《素問•生氣通天論》

3。3、脈象與氣血的關係

脈的本質是血液在脈管中的波動情況。血液執行的初始動力是心氣,過程又需要宗氣的輔助。因此脈象能夠體現人體氣血的分配以及氣血之間的平衡情況。正常的脈象三部九侯都有脈,代表全身內外都有氣血在起作用。當各部位氣血有波動的時候,在脈象上有對應的變化。比如夏天的時候,氣血分佈於機體表層多一些,則脈象偏浮一點,輕按的時候脈比較明顯,重按稍弱;冬天氣血在臟腑多一點,則脈象偏沉一點,輕取稍弱,重按明顯。

正常脈象,又稱平脈、常脈。平脈的至數是一息(一呼一吸)脈來四至,脈象和緩有力均勻,

寸、關、尺三部和浮、中、沉九候均有脈

《中醫藥學概論-診法》

診脈的時間,一般選擇在清晨日出,未進飲食之時,此時氣血在全身的分配最平均。夜晚氣血偏於裡,白天氣血偏於表,飲食後氣血偏於脾胃,不同情況下氣血各有所偏。所以若在其它時間診脈,當脈象有些異常的時候,需要判斷是正常的氣血變化還是異常的氣血變化。

診法常以平旦(1),陰氣未動,陽氣未散(2),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3),故乃可診有過之脈(4)。

《素問•脈要精微論》

一般來說,人在白天、夏天、運動勞作、外感邪氣的時候,氣血消耗總量大,偏聚集於外在形體,脈偏浮;夜晚、冬天、休息、五臟患病的時候,氣血消耗總量小,偏聚集於內在臟腑,脈偏沉。

3。4、小結

氣血分佈的內外波動,分別養臟腑與形體。這對陰陽關係是人體中比較頂級的一個陰陽關係。

順應自然界規律,“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白天養陽,夜晚養陰”,能讓常人用有限的先天之精,儘量的延長人體使用時間(壽命)。

所謂“法於陰陽,調於四時”,“法天則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等,強調適應自然變化,維持正常生理節律,使

人體同外界保持協調平衡,對防止衰老

有重要的意義。並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等的具體養生法則。

《黃帝內經講解-養生學說》

還要注意,這個規律不要教條化。對於已經失衡的病人,還是以調節平衡為先,不必拘於時間規律。比如雖說春夏養陽,但若是陰液不足之人,此時陽氣與陰液的失衡更嚴重,必須補足陰液;說秋冬養陰,若是形體有嚴重氣血不足的情況,未必不可以臨時鼓動氣血以緩解問題。

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夕,覺病須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則易愈矣。如或差遲,病即傳變,雖欲除治,必難為力。

《傷寒論講解-傷寒例》

4、年齡增長與正邪波動變化

人隨年齡的增長,先天之精越來越少,以腎精為代表的五臟精氣也逐漸減少,供給給形體的氣血能量越來越不足。隨著正氣的減弱,排除邪氣的能力也減弱,於是身體中積累的痰飲、淤血等邪氣越來越多。正愈虛而邪愈實,人就逐漸衰老,疾病增多、變重。

《中醫魂魄》第三章 第五章 人體各類平衡波動

前面說髒病重於腑病,腑病重於筋脈皮肉病。但是如果把精與神考慮在內的話,精與神的層次還要高於髒。人在孩童時期,天真無邪,神思不亂,所以神足。加上腎精中的先天之精充足,精可補充一身的陰陽。孩童的形體雖未長成,但精、神充足,對身體陰陽失衡的調節能力很強,產生的氣血數量超過形體基本需求,所以其生命力很強,活潑好動。

老人則相反,精、神都衰弱,導致臟腑功能下降,產生的氣血不足以供養形體,所以行動遲緩,齒枯發落。雖然可以靠藥物對臟腑虛實進行一定的調節,但是因其自身精神的調節能力已經很差了,所以效果也是有限。

也可以說,精是最好的藥物,神是最好的醫生。無論臟腑形體何處有虛實失衡,精、神皆可進行調節。精神充足,普通病邪難以深入,人一般無大病,有病也容易治療。若精、神不足,一旦得病,小病易變大病、大病容易死亡,需要有高明的醫生做精細的對證調節,才能治好。如果遇到魯莽的大夫,胡亂攻補,小則傷身,重則送命。

黃帝問曰:餘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岐伯對曰:。。。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

當今之世不然,憂患緣其內,苦形傷其外。。。內至五臟骨髓,外傷空竅肌膚,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

上古。。。理色脈而通神明,。。。。所以遠死而近生。。。。中古之治病。。。標本已得,邪氣乃服。。。。暮世之病也。。。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素問-移精變氣篇》

由此可見,積精全神才是健康長壽的根本。

養生方法雖然以保養精氣神為核心,但是以節慾保精為第一要義。因為精氣神是不分割的統一體,存則俱存,亡則俱亡。精能化氣,氣能生神,精、氣、神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係,而精是神氣的本源,所以《內經》有“積精全神”之說。

《黃帝內經講解-養生學說》

題目

陽主陰從、陽氣為主導的含義是水火在_____的前提下,火起主導作用。

勞作時,消耗的氣血總量大,分佈為形體氣血偏多而臟腑偏少,有利於______健康,使人的面板緻密、肌肉結實、血脈通暢,即為養陽;休息時,消耗的氣血總量小,分佈為形體氣血偏少而臟腑偏多,有利於臟腑化物、______等後勤保障工作,即為養陰。

自然界四時陽氣波動,人應順應這種波動來養陽、養陰,就是“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此波動,則形體之陽、五臟之陰都養不好,______消耗速度快,人易病、早衰、短壽。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身體是一個_____虛______實的過程,治病的大原則是扶______祛_______。

優質公眾號推薦:

關注上方公眾號

免費領取:高畫質精品中醫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