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宦官專權,東漢王朝比外戚專權更難言的痛

漢高祖劉邦登基後,鑑於趙高亂秦的教訓,刻意安排了一部分文士擔任常侍之職,當然這類人單純服務於皇帝本人。如此一來,不僅宦官數量減少,而且有效的避免了宦官過多的接觸朝政事物,從而最大可能的避免宦官染指權力。西漢元帝時期,由於擁有後宮妃嬪數量創下了漢朝之最,因此宦官的數量隨之增加,但此時的宦官還沒有爆發出生龍活虎的生命力。而最終讓宦官走上政治舞臺是在東漢時期,並且還對歷史產生了極其影響的影響。所以,這個時期,又稱為中國的第一次宦官時代。

宦官專權,東漢王朝比外戚專權更難言的痛

(漢高祖劉邦劇照)

宦官對於我們是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群體。說熟悉,是因為在我們觀賞歷史劇的時候,總能看到往來於宮廷之中那些垂手而立、低眉順眼的身影;陌生的是,很少人知道宦官究竟是怎樣的一類人,他們作為在古代社會被鄙視的群體,為什麼會對“至高無上”的皇權指手畫腳,堂而皇之的參與政治決策,捲入權力角逐的中心。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對宦官進行一些簡單而又全面的剖析,然後對東漢宦官專權的嚴重程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

宦官的起源

宦官俗稱“太監”,雅稱“寺人”,而真正使用“太監”一專享名詞來統稱宦官、並一直沿用到封建社會結束,是開始於隋唐時期。宦官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但並不是土生土長於中原,而是源自於生活在渭水西部農業社會多妻制度的周部落。

宦官專權,東漢王朝比外戚專權更難言的痛

(秦宦官趙高劇照)

公元前十二世紀時,周部落開始東擴。約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發率眾諸侯聯軍進攻商紂王,商朝被滅,宦官制度隨之進入中原。宦官制度本質上是殘酷的,但它是封建王權社會的必然產物,以至於延續了近三千年,直到帝王制度的消滅而中止。

宦官制度產生的緣由

帝王是一夫多妻制的倡導者,更是踐行者,當他們擁有寵大數量的妻妾(妃嬪)後,問題也就隨之而來。帝王分身乏術,不可能雨露均霑,所以他們會擔心眾妃嬪有不軌的行為與想法。為了防止她們紅杏出牆,於是帝王們想出了兩個辦法:

一、修建高牆深院,將其隔離,也就是住進所謂的宮殿。

二、杜絕她們與別的男人接觸。

這樣一來,勢必又會有新的問題出現。因為皇宮裡所有的工作並不全能由一個女人完成,比如到市場採購東西,就是一個女人接觸外界的機會,長此下去,必生事端。如果由男人負責,如此又給了他們深入後宮的機會,這樣帝王照樣不能安心。最終,帝王們想到了一個一勞永逸、徹底解決問。最終,帝王們想到了一個一勞永逸、徹底解決問題的方法,那就是將男人閹割,變為“廢人”,以供差遣。因此,宦官也成為多妻制度下,男人與女人之間最理想的媒介。

宦官專權,東漢王朝比外戚專權更難言的痛

宦官的來源

世界上還沒有男人喜歡閹割自己,某小說中情節倒出現過一位,而其不過是一位受了練就曠世神功誤導的“武痴”。所以,在正常情況下,太監的來源只能有兩種:

一、為金錢所誘惑。

二、受到逼迫。

然而,宮廷中並不接受成年太監,孩子們又不懂“捨身取才”。所以,最終還是收買了那些因窮苦而哀哀無助的父母,孩子們被連哄帶騙,帶入宮中。

入宮後宦官的命運

孩子被閹割之後,從此就與父母永遠隔離,宮廷就是他們的生老病死的第二故鄉。然而,太監們的命運很悲催,因為他們面對的完全是一個陌生的環境,無依無靠,舉目無親。宮廷生活的黑暗,遠超世人的想像,如果沒有足夠的諂媚和機警,他們連自保都做不到。

最幸運的莫過於得到資深大宦官的庇佑,被其收為養子,近而得到接近皇帝的機會。因為皇帝是權力的擁有者、獨霸者,只有接近了皇帝,才可能有出人頭地的機會。然而,幸運者寥寥無幾,不幸者熙熙攘攘,一部分孩子會悲慘的死去,另一部分繼續忍辱偷生。所以,特殊的生存環境,慘痛的生活經歷,也養成了宦官們別緻的性情。

宦官專權,東漢王朝比外戚專權更難言的痛

宦官的性格

到此,我們可以為宦官歸納出幾個特點:

一、自卑,因為他們沒有生育能力。

二、無才學,因為他們沒有接受高深教育的機會。

三、仇視常人,極具報復,因為他們因貧窮而變為“不正常”的男人。四、目光短淺,苟且,因為宮廷生活極度狹窄和現實。

五、沒有節操,因為宮廷物慾橫流,輕視節操。

雖然宦官一無是處,但歷史也會在無意中給他們施展拳腳的機會,這就是所謂的契機。而宦官們之所以迎來登堂入室的機遇,完全是拜外戚所賜。

外戚政治是宦官專權的根源

眾所周知,外戚政治在西漢末年到達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因此王莽才會輕鬆竊取漢室江山。而劉秀中興漢室之後,卻沒有能力防止外戚政治的復活,最終在推推搡搡中,東漢又跨上了外戚政治的斷橋。之所以外戚如一個陰魂不散的魔咒,其主要原因就是皇帝的年齡太小,致使大權旁落,而這個特點在東漢最為突出。

東漢一共誕生了十四位皇帝,除光武帝劉秀與明帝劉莊外,其餘的十二位皇帝即位時年齡最大的是漢章帝劉炟,時年18歲。即位時年齡最小的為漢殤帝劉隆,出生只有3個月。其餘十位皇帝從出生8個月到15歲不等,總之,沒有一位皇帝是在嚴格意義上的成年人即位。

宦官專權,東漢王朝比外戚專權更難言的痛

(光武帝劉秀劇照)

如此一來,皇帝既然幼小,做為母親的皇太后自然就成了權力的中心。而前儒家意識形態和多妻的宮廷制度,決定了皇后不可能接觸到如朝中大臣一類的男人。所以,倉促間將權力握在手中,只能是戰戰兢兢,手足無措,以致於心理狀態和能力都無法讓一個國家機器正常運轉。因此,皇太后所能倚重的人不是陌生的朝中大臣,而是熟悉的親屬,她堅信只有自家人才會忠於自己,忠於朝廷,更能用的得心應手。

然而,很少有人將到嘴的肥肉再吐出來,隨著外戚勢力壯大,必然會削弱皇帝的權威,甚至皇帝還淪為任外戚擺佈的傀儡。如果皇帝想奪回本該屬於自己的權力,那麼一場皇帝與外戚之間的絞殺就會上演。但是沒有外力的皇帝形同庶人,如何選擇外援,戰勝外戚,成了擺在皇帝面前的難題。所以皇帝也面臨選擇,同樣是兩個:一、已經形成計程車大夫集團,二、身邊的親信——宦官。其實答案已經很明顯,皇帝不可能信任離自己比較疏遠計程車大夫,因為他甄別不出誰在效忠自己,誰又在陽奉陰違,誰又是外戚的走卒。所以,皇帝所生死相依的人只能是幾個朝夕相處的宦官。這樣一來,宦官就被推到了歷史的前臺,屬於他們的時代隨之來臨。

宦官專權,東漢王朝比外戚專權更難言的痛

宦官專權的時代

公元92年,漢和帝劉肇聯合宦官鄭眾等人,逼殺外戚竇憲。

公元121年,漢安帝劉祜,跟宦官李閏、江京等人結合,逼迫繼竇憲而起的外戚鄧騭自殺。

公元125年,在當了七個皇帝的劉懿去後,宦官孫程、王康、王國,發動宮廷政變,迎立劉祜的兒子劉保登基。是為漢順帝。

公元159年,漢恆帝劉志與宦官單超、唐衡、左悺、徐璜、具爰五人密謀,將外戚梁冀誅殺,並滅族。此後,五宦官因功被封為一等侯爵(縣侯),另封八個參與事件的主要宦官為二等侯爵(鄉侯)。

從此,宦官以正式政府官員身份出現,特別是單超一族、包括其親友,紛紛得到了不同官職的封賞。可以說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宦官專權的時代來臨。

宦官專權的嚴程度

宦官的思想、行為、性格等種種侷限性,決定了他們難有作為。這些登上政治舞臺的特殊群體,如一群跳樑小醜,除了弄權、貪汙,魚肉百姓、橫行霸道,一無是處,甚至比外戚勢力的腐敗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逐漸形成宦官集團一家獨大的局面,勢必觸及了包括戚外以及士大夫集團的共同利益。因此,原本與外戚對立計程車大夫階層又會與外戚結成聯盟,利用政府權力,向宦官群體發起攻擊。而宦官集團不會坐以待斃,所以東漢王朝只能在無休無止的爭鬥中伴隨著宦官集團的覆滅,無奈的去畫上句號。

宦官專權,東漢王朝比外戚專權更難言的痛

總結:宦官相比較外戚、士大夫勢力而言,屬於最弱勢的群體,因為他們始終是皇帝手中的工具,在他們只有被皇帝利用、發揮作用的同時,才會體現自己曇花一現般的價值。如果一旦失去皇帝的倚重,他們其實又像被閹割之初的一群遠離家園的孩子,重新回到了生命的原點。從公元159年十三個宦官封侯,到公元189年代表士大夫階層的袁紹與外戚勢力何進聯合將宦官徹底剷除,經歷三十一年慘烈爭鬥,一個看似不可一世的宦官集團,終於灰飛煙滅。然而,中國的宦官時代並沒有結束,到了晚唐與明朝末期,宦官集團又迎來了如日中天般的輝煌。不過,宦官集團並不可能成為朝代發展的主流,他們始終沒有擺脫被誅滅的命運,即便他們有因專權帶來的一時烜赫,但是不會贏得歷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