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掃黑風暴》評分跌至7.3,它比《征服》差在哪兒?

隨著爆款劇《掃黑風暴》漸近尾聲,關於這部劇的豆瓣評分也基本蓋棺定論:從最初的8分跌至7。3分,雖已相當不錯,但和孫紅雷的《征服》(9。1分)及當年很多經典掃黑劇比,仍差了一大截。

《掃黑風暴》評分跌至7.3,它比《征服》差在哪兒?

為什麼N多年過去,掃黑劇的拍攝技術更好了,投入更多了,可就是超越不了那些經典了呢?

《掃黑風暴》評分跌至7.3,它比《征服》差在哪兒?

下面就對比那些經典老片,聊聊《掃黑》到底差在哪?

第一,缺少那種帶有煙火氣的真實質感。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征服》(豆瓣9。1分)、《重案六組》(豆瓣8。7分)、《黑洞》(豆瓣8。5分)等很多經典老片都給人一種無比真實的質感,彷彿裡邊的角色就是身邊的張三、李四,可如今大部分掃黑劇,總給人一種接近於真實,卻又差點意思的感覺。

這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方面,老片無美顏無濾鏡,質樸的鏡頭以及角色的妝容更符合現實,從而帶來紀錄片般的衝擊力;另一方面,老片角色設定、警察辦案的場景都儘可能生活化,沒有特別懸浮的人物、橋段,代入感比較強。

《掃黑風暴》評分跌至7.3,它比《征服》差在哪兒?

可現在一切都變了,拿《掃黑》為例,從觀感上,無論畫面質感,還是人物妝容都和現實有些差距,比如,孫紅雷扮演的李成陽,西裝革履,一集換好幾副眼鏡,確實挺酷,可現實中即使像他這種級別的法律顧問,也不會像偶像劇般穿得那麼高調浮誇。

《掃黑風暴》評分跌至7.3,它比《征服》差在哪兒?

至於《掃黑》中的一些辦案場景也不夠真,缺少《征服》、《重案六組》中那種警方之間協調配合的臨場感,比如,何勇雖是專案組組長,但從沒見他像模像樣和下屬開過一場案情研討會,有點不太現實。

《掃黑風暴》評分跌至7.3,它比《征服》差在哪兒?

拍攝手法上,《掃黑》也略顯浮誇,時不時有種八十年代港片既視感,不信看看劇中的一些元素:有故事的黑幫臥底,面善心狠、一言不合就殺人的黑幫大佬,酷炫的打架場面,好好品品,是不是那味?

《掃黑風暴》評分跌至7.3,它比《征服》差在哪兒?

對比《征服》裡“純樸”得不行,騎著小破摩托就上街砍人的劉華強,區別不可謂不明顯。

《掃黑風暴》評分跌至7.3,它比《征服》差在哪兒?

再有就是角色認定,李成陽是一個孤兒,人到中年還沒成家,總感覺有點懸浮,明顯是為推動劇情而故意設計的。相比之下,劉華強的身份背景要豐滿得多。

第二,對於成年觀眾來講,缺少一些更具衝擊力的鏡頭。

回觀老片,由於時代原因,尺度較大,比如,《征服》中就有很多暴力鏡頭,讓觀眾感受到黑社會的猖狂殘酷,現在這樣的鏡頭已很難呈現。當然啦,從保護青少年角度來講,對影片尺度進行限制是好事,可對成年觀眾講,總有隔靴搔癢之感,比如,劇中沒有逼真地展現出孫興所開夜總會中藏汙納垢、烏煙瘴氣的混亂感,沒有對女孩遭遇“美麗貸”後的悽慘遭遇進行更具震撼性的揭露,包括劇中某些官員被腐化後奢靡生活的描寫,都蜻蜓點水,不夠到位,令影片少了一些衝擊力。

《掃黑風暴》評分跌至7.3,它比《征服》差在哪兒?

第三,劇情設計有明顯漏洞。

《掃黑》的劇情有明顯漏洞,比如,張藝興飾演的熱血警察林浩在得知同學遇害的真相後怒闖鳳凰夜總會找孫興算賬,結果,被孫興設局陷害,在眾目睽睽下被警方帶走,這塊在邏輯上說得通,可之後的劇情就有些牽強,何勇居然叫林浩冒充客人去鳳凰夜總會做臥底——試問林浩的身份已被孫興的很多打手、屬下知悉,還怎麼勝任臥底呢?可離譜的是,林浩居然暢通無阻成功潛入夜總會——編劇可能也意識到這塊有bug,於是借角色之口暗示孫興當時不在,可問題是:孫興不在,別人也能認出來吧!

《掃黑風暴》評分跌至7.3,它比《征服》差在哪兒?

所以,該橋段的設計就是為了給林浩與黃希在夜總會的相遇製造機會,完全沒在乎劇情的邏輯性,成為一大敗筆。

第四,對反派的人性挖掘不足。

如今掃黑劇中的反派普遍臉譜化,總之,壞就對了,至於如何變壞的心路歷程不用管,比如,高明遠,窮兇極惡,壞事做盡,可到結局觀眾都不知他黑化的具體過程,這一來,使人物顯得扁平單薄。《征服》就不一樣,劉華強是如何黑化的,劇情有較詳細的介紹。

《掃黑風暴》評分跌至7.3,它比《征服》差在哪兒?

很多劇迷悲觀地認為再也拍不出像以前那樣經典的掃黑片了,其實,不然。2016年的佳作《人民的名義》作為相似型別的片子就是不錯的典範:場景生活化,人物接地氣,對反派的人性挖掘也很到位。事實證明,沒有酷炫鏡頭,絲毫不影響觀眾的接受度、喜愛度。未來導演在拍片時不妨可將之作為標準參考。

你們覺得《掃黑風暴》有哪些不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