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金庸筆下人設崩塌的3人,嶽不群虛偽人盡皆知,此3人虛偽無人知

武俠故事都是作者以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編出來的,而只要是編出來的東西就難免會存在難以自圓其說的地方,即便是金庸的故事也必然存在這樣的問題。

比如《天龍八部》中蕭峰被仇恨矇蔽,居然聽信讒言將那段正淳視為帶頭大哥,且不說段正淳當年年齡不大,不足以統領群雄,要知道他可是大理皇室人員,中原群雄豈會聽他調遣?可為了讓蕭峰“求不得”,金庸也只能將錯就錯的寫下去,讓阿朱慘死蕭峰掌下。

金庸筆下人設崩塌的3人,嶽不群虛偽人盡皆知,此3人虛偽無人知

不過本文要聊的卻不是影響劇情走向的重大漏洞,而是關於幾個角色設定上的漏洞,有那麼三位高手,他們算得上是設定上就有矛盾之處,明明被定義為得道高人,但心胸卻如惡人一般。

一、

爾虞我詐的武林

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旦涉足江湖之中,則難免被一些愛恨情仇所牽扯,於是“冤冤相報何時了”的故事一次又一次發生,要在這個世界中生存下來除了變強,還可以包裝自己。

比如像是《笑傲江湖》中的嶽不群那樣,他表面是個正人君子,是正道門派華山派的掌門,人稱“君子劍”,但卻是個十足的偽君子。

為了壯大華山,也為了提升自己的武功,他連自己身邊的親人和弟子也可以利用,最終在修煉了《辟邪劍譜》中的武功之後醜態百出,死在小尼姑儀琳手中。

當然,有人可能會以“他是為了門派壯大”來替他解釋,但嶽不群本性陰險,這一點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可嶽不群的虛偽幾乎是世人皆知的,甚至如今人們提到“嶽不群”三個字之後,腦海中蹦出來的就是“偽君子”這個頭銜,而金庸筆下有三人的虛偽卻是無人知曉。

二、得道高人,渡人渡己

天下武功出少林,金庸筆下的武林也是以少林為尊,可世人敬仰少林絕不僅僅是因為少林寺中臥虎藏龍,而是因為少林派中有不少得道高僧。

金庸筆下人設崩塌的3人,嶽不群虛偽人盡皆知,此3人虛偽無人知

金庸筆下有不少重要的事件就是由少林寺來主持公道的,比如《天龍八部》中的少室山大戰,在此一役中,少林派就登場了一位得道高僧,他的登場在場群雄黯然失色,那人便是掃地神僧。

金庸在掃地僧這個角色並沒有花費太多的心思,僅一次登場,他就讓世人明白了“得道高人”這四個字的含義,當蕭遠山父子與慕容博父子加鳩摩智的組合劍拔弩張之時,他出手化解了這場危機。

他先是讓慕容博陷入假死,又讓蕭遠山陷入假死,儘管蕭峰一掌將他打到吐血,他也全然不在意,只是拖著蕭遠山、慕容博的屍身離去,將世間一切的罪孽都攬在自己身上,繼而將蕭遠山、慕容博二人點化,這便是一位得道高人該做的事,渡人也渡己,境界已非書中其他角色所能相比。

三、虛偽的高人,渡厄渡劫渡難

而類似的劇情也發生在《倚天屠龍記》裡,書中那屠獅大會又是由少林派來主持公道,不過此時少林派中最有威望的三位高僧卻顯得不那麼正派,這三人便是渡厄、渡劫、渡難。

金庸筆下人設崩塌的3人,嶽不群虛偽人盡皆知,此3人虛偽無人知

照理說,常年深居少林寺中面對青燈古佛的少林高僧應該是四大皆空的,對於俗世之事應是看淡了才是,然而少林三渡卻不是如此,他們在少林寺中潛心習武居然是為了報仇。

原著道:“黃臉老僧道:‘自然識得。老衲若非識得大英雄陽頂天,何致成為獨眼之人?我師兄弟三人,又何必坐這三十餘年的枯禪?’這幾句話說得平平淡淡,但其中所含的沉痛和怨毒顯然既深且巨。張無忌暗叫:‘糟糕,糟糕。’從他言語中聽來,這老僧的一隻眼睛便是壞在陽教主手中,而他師兄弟三人枯禪一坐數十年,痛下苦功,就是為了要報此仇。這時聽得大仇人已死,自不免大失所望了。”

這少林三渡的設定豈不滑稽?明明是頂著“少林高僧”的形象,心中卻被那仇恨矇蔽,這如惡人一般的思想境界是如何配得上“得道高僧”之名的?

金庸筆下人設崩塌的3人,嶽不群虛偽人盡皆知,此3人虛偽無人知

而且根據金庸在《射鵰英雄傳》中的說法來看,要將武功練到絕頂之境,不僅需要天賦過人、苦心習武,更需要有救世濟人的胸懷,這少林三渡哪裡符合條件了?明明記仇,卻一副高僧的姿態,豈不虛偽?

只能說這三個角色的設定是存在矛盾之處,高僧的形象也隨之崩塌。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