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為了成為華夏正統,魏孝文帝拓跋宏把北魏一朝的太祖都改了

北魏,這一王朝在我國曆史上極為重要。沒有北魏,便沒有隋唐,我國曆史就會是另一番模樣。

拓跋鮮卑,尤其是魏孝文帝拓跋宏,為了融入華夏,將北魏變成華夏正統,可謂煞費苦心。

1、十六國中沒有拓跋鮮卑的代國

在魏晉南北朝這段歷史的王朝更迭過程中,北方按照“曹魏~西晉~十六國~北魏”演變,北魏是作為五胡十六國的終結者出現的。

為了成為華夏正統,魏孝文帝拓跋宏把北魏一朝的太祖都改了

但北魏並非在十六國時期的最後才出現,而是從西晉末年就建國了(公元315年),這便是代國。

為了成為華夏正統,魏孝文帝拓跋宏把北魏一朝的太祖都改了

代國,經歷了整個十六國時期,並曾在公元376年被苻堅的前秦滅國。

淝水之戰後,太武帝拓跋珪於公元386年復國成功,後來才改國號為“魏”。

可是,在五胡十六國中卻沒有代國。

2、北魏的太祖是誰?

北魏作為一個遊牧帝國向中原政權轉變的王朝,皇帝的廟號比較複雜,稱“祖”的很多,但最主要的就是這三祖:

太祖(道武帝拓跋珪)撫運乘時,奄開王業;

世祖(太武帝拓跋燾)以武功一海內;

高祖(孝文帝拓跋宏)以文德革天下。

也就是說,太祖拓跋珪於公元386年開國立業,世祖拓跋燾於公元439年一統中原,高祖拓跋宏於公元494年遷都洛陽,重新使中原成為了華夏文明的中心。

為了成為華夏正統,魏孝文帝拓跋宏把北魏一朝的太祖都改了

但拓跋珪一開始並非北魏的太祖,而是烈祖。拓跋珪復國之後追尊曾祖父、平文帝拓跋鬱律為本朝太祖。

拓跋珪以拓跋鬱律為太祖,意味著北魏與十六國時期的代國一脈相承(當然事實也是如此),拓跋珪並非開國之君。

為了成為華夏正統,魏孝文帝拓跋宏把北魏一朝的太祖都改了

可是,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之後,又重新理定了北魏歷代皇帝的廟號,並以拓跋跬為太祖皇帝。

我們知道,“太祖”這一廟號特指的是開國立業之君,至少也是王朝的奠基者,拓跋宏將太祖改為拓跋珪,事實上是在修改北魏一朝的歷史書寫。

3,拓跋鮮卑不在“五胡”之列

北魏對自身的歷史非常敏感,輔佐太武帝拓跋燾一統北方的崔浩便是由於修國史、定世家而被滅族的。

為了成為華夏正統,魏孝文帝拓跋宏把北魏一朝的太祖都改了

太武帝拓跋燾南征劉宋之時,在送給劉宋的書信中曾這樣說道:

“吾今所遣鬥兵,盡非我國人,城東北是丁零與胡,南是氐、羌。設使丁零死,正可減常山、趙郡賊;胡死,減幷州賊;氐、羌死,減關中賊。卿若殺之,無所不利。”

所以,“胡”在當時特指的是匈奴,而“五胡”是後世的說法,拓跋鮮卑顯然不會認為自己是胡人。

五胡十六國,這一說法源出北魏末年崔鴻所著的《十六國春秋》,而這已經是拓跋宏遷都洛陽之後,當時的北魏早已自認華夏正統,拓跋鮮卑自然會被排除在五胡和十六國之外。

4,拓跋宏讓北魏直接承接西晉

一個王朝要想成為華夏正統,必須要有傳承,在古代能夠說明一個王朝受命於天的一個利器就是“五德始終說”。

為了成為華夏正統,魏孝文帝拓跋宏把北魏一朝的太祖都改了

那麼,北魏承接的是哪一個政權呢?

北魏最初假託拓跋氏的祖先是黃帝,與黃帝一樣是“土德”。

北魏最初的傳承是這樣的:西晉是金德,前趙水德承繼;前趙滅亡,前燕木德繼之;前燕被滅,前秦火德承繼;前秦滅亡,北魏建國,是為土德。

為了成為華夏正統,魏孝文帝拓跋宏把北魏一朝的太祖都改了

西晉~前趙~前燕~前秦~北魏,這一傳承雖然沒什麼問題,但卻說明北魏繼承的是十六國的胡人政權,這顯然不可能被一心想要重建華夏正統的拓跋宏所接受。

於是,魏孝文帝拓跋宏親政之後,將北魏從土德改成了水德,並宣稱北魏直接繼承自西晉金德的法統。

自此,西晉之後的北方歷史被劃分為兩段,即五胡的十六國和北魏的北朝。

這一劃分意味著: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不存在正統政權。而北魏並非五胡,其受命於天,一統中原,繼承了西晉這一華夏正統王朝。

由此,我們也就明白拓跋宏為何要將“太祖”定在道武帝拓跋珪身上了,其目的就是為了“斷代”,與五胡十六國和代國進行切割。

事實證明,拓跋宏的目的做到了。

後來源出北魏的唐朝將北魏和南朝均視為正統,是為“南北朝”。

於是,北魏與之前的“五胡十六國”時期變成了兩個不同的階段,這一歷史敘事方式一直影響到今天而不變。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