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貴州大山刺繡集市裡的守“藝”人們

貴州大山刺繡集市裡的守“藝”人們

●龍明芬在位於凱裡刺繡集市的自家舖面裡。

貴州大山刺繡集市裡的守“藝”人們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裡刺繡集市一角。

收購了近30年「老刺繡」的59歲侗族婦女龍明芬,兩個月前開設了人生中第一家舖面,把自己近年來積累的上千件「老刺繡」擺上了桌、掛上了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做手工刺繡的人越來越少,留下來的『老刺繡』也慢慢變少了。」龍明芬說,開個舖面,「給這些『老刺繡』找個儲存的好地方,也給自己找個好場所」,走好未來的「下半場」。

為「老刺繡」尋找留存之地

龍明芬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仁裡鄉公街村人,她口中的「老刺繡」,指的是以貴州苗族、侗族、瑤族、水族等少數民族,遵循傳統刺繡工藝、紋樣,手工製作並已使用過的老舊刺繡物品,包括衣帽、背扇、鞋子等。

30多歲時,龍明芬看到村裡人透過販賣「老刺繡」掙了錢,於是自己也加入了這個行業。她走村串寨收購黔東南州各少數民族群眾的「老刺繡」,再把這些物品運送到州府凱裡市的一個刺繡集市賣掉。

這個「刺繡集市」,此前已換過兩個地方,目前匯聚在凱裡市一條狹窄巷子裡。趕集時間為每週五上午,從貴州各地提前趕來的逾百位像龍明芬這樣的「收購者」都會到這裡擺攤設點,靜待四方「淘客」。

80歲的苗族老人楊文斌是凱裡市居民,大半輩子從事民族文化研究,曾受聘為北京一所大學的民族博物館的研究員。自2006年退休以來,他一直忙於寫民族文化方面的著作,並時常到刺繡集市趕集。他表示,黔東南州的刺繡集市最早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的臺江縣施洞鎮一帶,後因交通不便,被凱裡市逐步發展起來的刺繡集市取代。2000年前後,凱裡的刺繡集市聞名全國,以交易包括雲南、貴州、四川、廣西等西南和中南地區少數民族的「老刺繡」為主,並一度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淘客」。

「由於歷史、交通等原因,相比全國其他地區,貴州的民族山區保留了最為完整的傳統刺繡,它們源自古老時期的紋樣更是以抽象、誇張的造型風格吸引了來自美國、法國、東南亞等世界各地的人們。」他說。

龍明芬還清楚地記得,過去她下村收購「老刺繡」,有時一天就能「收得好幾擔」,週五到凱裡的刺繡集市一早就能賣完,售價從幾十元至上千元不等,非常暢銷。但近些年來,伴隨民族地區做傳統手工刺繡的群眾越來越少,「老刺繡」也不再那麼容易購得。

刺繡還靠年輕人傳承推廣

「好在像我母親這樣的『收購者』,透過自己的行為,讓『老刺繡』得以保留下來,不然很多『老刺繡』都會消失。」32歲的潘遠麗跟著母親龍明芬做了兩年刺繡生意,她認為,母親那一代人已經完成了他們「不自知」的使命——以他們的交易行為保留下了很多有價值的「老刺繡」。

而未來,則需要靠新一代的年輕人。

27歲的吳培藝大學時學的是銀飾、刺繡、蠟染,她在刺繡集市擺攤已有兩個多月,售賣的手工產品分為女式包、髮卡、布偶等,並融入了傳統刺繡或蠟染工藝。她還準備開設個人工作室,逐步擴大生產規模。

「也許有一天『老刺繡』會消失,刺繡集市也將不復存在,但只要刺繡工藝得以傳承和創新發展,我們就沒什麼可擔心的。」吳培藝說,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到刺繡、蠟染等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創新發展中,他們有信心、有能力做得更好。●文、圖: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