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棲霞一支慕姓人清初避亂遷到蓬萊,後來出了位光祿寺少卿

“慕”這個姓氏,在全國範圍內雖然規模不算大,但在膠東半島,分佈卻比較廣泛。

總體來說,膠東半島的慕姓可以分為兩大支,一支為棲霞慕氏(由於讀音相似,外人聽起來很容易跟棲霞牟氏混淆),一支為榮成慕氏。其中,棲霞慕氏支派較多,現龍口(黃縣)、蓬萊境內的慕姓,基本上都是從棲霞析出。

根據縣誌和族譜記載,棲霞慕氏為複姓慕容簡寫而來,五代時遷居棲霞(按照後來的區劃為棲霞,五代時尚無棲霞縣),以慕家店村為祖居地。

棲霞一支慕姓人清初避亂遷到蓬萊,後來出了位光祿寺少卿

(▲配圖均為棲霞慕家店村慕氏舊祠的場景)

到了明清時期,由於種種原因,慕姓後人陸續從慕家店遷徙他處。蓬萊的分支,就是清初為躲避戰亂而析出。

沒想到的是,這支在兵荒馬亂之中來到蓬萊的慕姓人,不僅很快在當地站穩了腳跟,而且到了清代中後期人才輩出,光芒蓋過了同宗其他支派。因此,當清末棲霞慕氏各支系聯合修譜時,主纂者就是來自蓬萊的慕榮幹。

慕榮幹是同治戊辰科進士,與他同姓的慕芝田也在該科會試中榜,而當年整個蓬萊縣一共也就考上了兩名進士。蓬萊慕氏之地位,可見一斑。

棲霞一支慕姓人清初避亂遷到蓬萊,後來出了位光祿寺少卿

而在慕榮幹和慕芝田之前大約五十年,還有另外一位蓬萊慕姓人金榜題名,他就是嘉慶己卯科進士慕維德。

與其他兩人相比,慕維德不僅年代更早,並且官職也更高一些,堪稱蓬萊慕氏家族的代表人物。

由於其為官有績,清末續修的《蓬萊縣誌》中也收錄有一篇關於他的傳記,題曰《慕光祿少卿傳》。所謂“光祿少卿”,即慕維德擔任過的最高職務。

在這篇傳記裡,明確提到了棲霞慕氏家族的淵源以及蓬萊慕氏與棲霞慕氏之間的關係,文中說:

“慕氏譜稱先籍江南,以避五季亂,徙登所屬今之棲霞縣地,事具詳先世墓碑中。國初又以避土寇(指於七反清之事)亂徙蓬萊,至公甫五世。”

按此記載,這支慕姓人從棲霞遷到蓬萊之後,到了第五代人,就已經培養出了進士,這種發展速度,已經算是比較快的了。

慕維德的出人頭地,與其父親的培養有直接關係。根據記載,其父名為慕文成,貢生出身,候補“布政司理問”(官職名稱)。他為人嚴謹有度,直到五十歲那年才有了慕維德這個兒子,自然將畢生心血用在教育孩子身上。

在他的規劃和引導下,慕維德在科考中扶搖直上,最終金榜題名,由進士而入翰林院。

就此後的仕途而言,慕維德也算是順風順水,他先後擔任監察御史、汀州知府、川北道等職務,後來成為光祿寺少卿。

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光祿寺主要負責負責“燕勞薦饗”等事務,正職為“卿”,從三品,副職為少卿,正五品。

光祿寺少卿這個職務看上去主要與後勤接待有關,但慕維德在此任上卻不忘關心時事,在《清實錄》中可以找到不少他上書言事(這可能與他之前擔任御史的經歷有關)的內容。

棲霞一支慕姓人清初避亂遷到蓬萊,後來出了位光祿寺少卿

比如,道光十九年時,他就曾上奏建議加強登州海面的治安防控(可能家鄉有人向他反映說海盜猖獗)。清廷對此相當重視,專門安排山東巡撫進行調查應對,山東巡撫隨即擬定了六條章程作為答覆。

後來,在有一年的冬天,慕維德因為早起參加朝會而染上了風寒,長期未愈,他也就此卸任回鄉。

由於名聲在外,慕維德回鄉之後,常有府縣的頭面人物前來拜訪。不過,他本人此時已比較淡泊,主要精力用在讀書著述和賙濟族人方面。如此數年之後,他在家鄉溘然長逝,享年六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