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國際汽聯被噴操控冠軍歸屬,為讓F1活下去,他們選擇犧牲漢密爾頓

“這比賽被操控了!”

阿布扎比亞斯碼頭賽道,當漢密爾頓在維斯塔潘之後、以第二名的身份衝過終點線時,他在與車隊的無線電通話裡留下了一聲怒吼。

在一場58圈的F1收官戰裡,漢密爾頓領跑了整整57圈,卻偏偏在最後時刻,收到了來自國際汽聯賽事總監邁克爾·馬西送來的一份“驚喜”,就此八冠夢碎。

國際汽聯被噴操控冠軍歸屬,為讓F1活下去,他們選擇犧牲漢密爾頓

現在我們就來解釋一下,什麼叫做驚喜?

“保送”維斯塔潘超車

阿布扎比站

正賽第53圈,威廉姆斯車手拉蒂菲失誤撞牆引發

安全車

。在安全車的帶領下,車速大幅下降,車手在此時進站換胎的耗時也較正常情況下大幅減少,俗稱“免費進站”。梅賽德斯賓士車隊為漢密爾頓選擇了相對保守的做法——不進站、守住領跑位置。紅牛車隊的操作則相反,召回第二位的維斯塔潘併為其換上軟胎。這意味著如果比賽重啟,維斯塔潘將擁有巨大的新胎優勢。

國際汽聯被噴操控冠軍歸屬,為讓F1活下去,他們選擇犧牲漢密爾頓

拉蒂菲撞上護牆

此時的關鍵就在於,比賽是否會重啟?如果重啟,留給維斯塔潘的還有幾圈?

決定權掌握在賽事總監馬西的手中。

由於賽道碎片多,清理時間長,如果採取最“躺平”的做法,讓安全車帶領車陣跑完剩下的6圈,漢密爾頓會順理成章收穫第八個世界冠軍。當然也有其他選項,比如出動紅旗,所有車手回到維修區且都擁有換胎機會,讓漢密爾頓和維斯塔潘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進行最後一次廝殺。第三種,是根據賽道上慢車的套圈情況重新編排車陣,安全車返回維修區後,進行動態發車。

第56圈,賽會發布了第一個“驚喜”,宣佈所有被套圈的車輛繼續待在車陣中,不允許超過安全車。考慮到比賽圈數所剩無幾,這意味著即便再次發車,維斯塔潘也未必有時間在超越慢車(五臺)後追上漢密爾頓。

第57圈,紅牛領隊霍納向賽會表達不滿:“為什麼他們倆之間還要有慢車?我們需要一圈常規的比賽。”馬西對此回覆:“給我一點時間,我們現在的首要任務是清理現場。”隨後,賽會發布了第二個“驚喜”,更改此前的決定,通知位於維斯塔潘與漢密爾頓之間的五臺慢車可以超過安全車,把戰場留給兩人,安全車也在同圈進站。

國際汽聯被噴操控冠軍歸屬,為讓F1活下去,他們選擇犧牲漢密爾頓

接下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輪胎處於絕對劣勢的漢密爾頓幾乎沒有反擊之力,維斯塔潘在最後一圈完成絕殺。

梅奔

車隊在賽後第一時間提出上訴,理由是根據運動規則48。12,當最後一臺慢車超過領跑者時(第57圈),安全車應該是在“下一圈”(第58圈)進站,而不是同圈。這種情況下剩餘的比賽圈數為零,維斯塔潘無法完成超越。

儘管梅奔帶上了律師參與賽後仲裁,但這一抗議還是不出意外地被駁回。然而國際汽聯給出的解釋卻難以服眾——賽事總監對於安全車的使用有最終控制權、長期以來大家都希望在綠旗(非安全車帶領下)完成比賽,讓五臺慢車解套是為了不妨礙領跑者的比賽。

沒有人想看安全車帶領下的衝線不假,但一句最終控制權就徹底駁回了安全車存在提前進站的問題顯然難以服眾。此外,最大的爭議點在於,為什麼只允許指定的五臺賽車解套?對於領跑者和其他車手,是否存在雙標的情況?

國際汽聯被噴操控冠軍歸屬,為讓F1活下去,他們選擇犧牲漢密爾頓

吸睛至上,流量為王

然而無論梅奔與國際汽聯如何掰扯,都無法改變維斯塔潘率先衝線且拿到世界冠軍的事實。一向犀利的英國媒體自然沒有放棄大肆抨擊的機會,直指在國際汽聯不統一的處罰標準和自由媒體推崇的娛樂化之下,F1已經變成了一場“秀”。

2016年,美國自由媒體集團以80億美元完成對F1的收購,彼時這項誕生於1950年的運動已經陷入瓶頸期。因為超車困難、車隊之間實力差距懸殊等原因,比賽的觀賞性和受眾面都在大打折扣。而對於怎麼拯救一項趨近於自娛自樂的運動,恐怕世界上可能沒有人比美國人更懂了。

國際汽聯被噴操控冠軍歸屬,為讓F1活下去,他們選擇犧牲漢密爾頓

自由媒體接手後,F1在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社交媒體上全方位發力,從賽前的前瞻節目,到賽後的直播連線層出不窮,還特別找來曾為《速度與激情》配樂的布萊恩·泰勒製作主題曲。去年,F1宣佈聯手亞馬遜,在直播中提供包括輪胎損耗、超車難度預測等多項資訊影象。

這其中最被車迷熟知的推廣,就是由Netflix團隊在每個賽季全程跟拍製作的《疾速爭勝》紀錄片。紀錄片播出後,F1的受眾群湧入了大量新鮮血液,邁凱倫車手裡卡多在登上美國著名脫口秀節目 Ellen Show 時就表示,他在北美的知名度因此火速上升。而 Ellen 在節目中也坦然表示,自己雖然沒有看過一場F1的比賽,但看紀錄片完全停不下來。

當然,光有流媒體的營銷是不可能成功的,由於獲得了每個車隊在指定分站賽的跟拍許可,紀錄片中呈現出了大量獨家內容,但更為“功不可沒”的是,製作團隊在二次創作時添加了極具戲劇性的指令碼。有不少賽車媒體與車手對這一紀錄片並不感冒,原因是他們發現後期在剪輯時嫁接了不屬於同一場比賽的畫面、車手發言和無線電通話;為了“劇情”需要,特定車隊和車手會被“妖魔化”;某些結果毫無懸念的比賽,被剪成了激戰至最後一秒。

為了引流,自由媒體願意嘗試所有方式,不惜在一定程度上違背原則。

當然,無論場外再怎麼造勢,如果比賽本身不夠吸引人,依然無法制造源源不斷的話題來留住新晉車迷。趕巧的是,在

梅奔

統治了混合動力時代多年,天下苦漢密爾頓久矣時,紅牛和本田終於給維斯塔潘提供了一臺足以與之抗衡的賽車。

國際汽聯被噴操控冠軍歸屬,為讓F1活下去,他們選擇犧牲漢密爾頓

漢密爾頓在去年追平舒馬赫,成為歷史上第二位七冠王的確充滿話題性,但從七冠到八冠,對外界而言真的還有那麼大的吸引力嗎?

走下賽車的漢密爾頓在接受採訪時第一時間恭喜了維斯塔潘,作為一個在圍場摸爬滾打近20年的老司機,緩過腎上腺素飆升的那股勁後,他應該會想明白,對於一項年過七旬還想吸粉的運動來說,還有什麼能比“大衛戰勝歌利亞”的劇情更吸引眼球呢?

阿布扎比站的最後幾圈裡,擺在國際汽聯面前有很多選擇,他們最終挑了流量最高的那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