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為什麼西漢發生“七國之亂”之後,七個諸侯王都是什麼下場?

他們個個都下場慘烈,也可以說是罪有應得。這七個諸侯王是:

為什麼西漢發生“七國之亂”之後,七個諸侯王都是什麼下場?

第一、吳王劉濞:是漢高祖劉邦之侄。代頃王劉仲之子。

(前215~154)劉濞從小驍勇善戰,20歲,就領兵打仗,頗有戰功。劉邦因為吳郡等地不好控制,就封劉濞為吳王。吳王兵強馬壯,是七國之亂的發起者。被周亞夫所殺。

為什麼西漢發生“七國之亂”之後,七個諸侯王都是什麼下場?

第二、楚王劉戊:是劉邦的侄孫子。

(?~前154),漢高祖劉邦四弟楚元王劉交之孫,楚夷王劉郢客之子,是西漢楚國第三任王。

此人胸無大志,且昏庸闇弱,充當了晁錯削藩的導火索。景帝二年,在薄太后葬禮期間飲酒淫亂被晁錯抓了現行,以此為由,景帝將楚國轄區削減。失敗後,自殺。

第三、趙王劉遂:是劉邦的孫子。

(?~前154)趙幽王劉友之子,(前181年)劉友去世,呂后封侄子呂祿為趙王。公元前180年,呂后去世,大臣們誅殺諸呂,劉遂被封為趙王。前154年,勾結匈奴人,一起造反。最後失敗自殺。

第四、濟南王劉闢光:是劉肥的兒子,劉邦的孫子。

(?~154),漢高祖劉邦長子齊悼惠王劉肥之子。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受封濟南王。感覺似乎有點忘乎所以,竟然稱帝與景帝爭奪天下。理所當然地成為眾矢之的,被周亞夫親自討伐,殺之。

第五、淄川王劉賢:劉邦之孫。

(?前~154)前176年被封為武成侯,前164年,被立為淄川王。前154年參與七國之亂,後兵敗被殺。

第六、膠西王劉昂:劉邦之孫。

(?~前154年)是齊悼惠王子。前176年,文帝封之為平昌侯。前164年,兄弟六人同立為王,他被立為膠西王。景帝三年,(前154年)舉兵叛亂,後兵敗被殺。

第七:膠東王劉雄渠:劉邦之孫。

(約前185~前154),齊悼惠王子。前176年被文帝封為白石侯。前164年,文帝分齊為六國,他被立為膠東王。後參與七國之亂,兵敗被殺。

七國之亂的簡單介紹:

是西漢時期,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諸侯王國發動的叛亂。

西漢建立後,為了確保劉家天下長治久安,劉邦大封同姓子弟為王。漢文帝時期,劉姓諸侯王勢力急劇膨脹,大的甚至“跨州兼郡,連城數十”。

為什麼西漢發生“七國之亂”之後,七個諸侯王都是什麼下場?

諸侯王掌握著封國內的徵收稅賦、鑄造貨幣、任免官吏等等大權,形成“尾大不掉”的割據局面。有的暗中積蓄力量,陰謀奪取帝位。

針對這種情況,文帝採用了政論家賈誼提出的

“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的策略,把齊國一分為六,淮南國一分為三,削弱了諸侯國的勢力。

後來,漢景帝繼位,御史大夫晁錯提出:

“今削之亦反,其反急,禍小;不削之亦反,反遲,禍大。”

意思就是:諸侯王橫豎要造反,還不如削弱他們,他們就倉促之間急著早點反,禍害還較小。

景帝採納了晁錯的建議,繼續逐步削弱剝奪諸侯國的封地。公元154年,吳王劉濞勾結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膠東王劉雄渠、膠西王劉昂、淄川王劉賢,藉口“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發動了反對大漢朝中央的武裝叛亂。

七國軍隊打到了首都,景帝只好殺了晁錯,但是七國仍不退兵。景帝派太尉周亞夫率軍平叛。經過三個月的戰爭,七國失敗,劉濞被殺,其餘參加叛亂的諸侯王有的被殺,有的相繼畏罪自殺。

七國之亂以後,景帝規定諸侯王“分土不治民”,把諸侯國的行政權和人事任免權全部收歸中央。從此,諸侯王只能衣食王國的租稅,而“不與政事”,西漢統一的局面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

為什麼西漢發生“七國之亂”之後,七個諸侯王都是什麼下場?

晁錯(前200~154),潁川(今河南禹縣)人,西漢文景時期的政治家。初從張恢學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學說。他深得文帝信任,號稱“智囊”。景帝繼位後,擔任御史大夫。他堅持“重本抑末”(即重農抑商)的政策,主張納粟授爵,建議募民充實邊塞,積極備禦匈奴的攻掠,並進言削藩以鞏固中央集權,被景帝採納。景帝因為畏懼七國聯兵,將其處死。

晁錯的文章往往疏直激切、暢所欲言,其《論貴粟疏》觀點精闢、分析透徹、邏輯嚴謹、文筆犀利,具有汪洋恣肆的氣勢和流暢渾厚的風格。他在文中提出重農抑商、入粟於官等等一系列的主張,對當時發展生產和鞏固國防,都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晁錯最後成了七國之亂的犧牲者,正應了劉禹錫的話:

昔賢多使氣,憂國不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