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太湖之濱的這座古鎮,有49座形態各異的石橋,新人需要“走三橋”

接著分享我的旅行故事,今天說說大名鼎鼎的江蘇同裡古鎮,多年前是跟隨華東五市遊的團隊第一次到的同裡,那是我去過的第一個古鎮,從此愛上了古鎮遊。

太湖之濱的這座古鎮,有49座形態各異的石橋,新人需要“走三橋”

江蘇同裡,一座位於太湖之濱,長江入海口西面的千年古鎮,它如同一顆明珠,鑲嵌在五個湖泊之間。縱橫交錯的水道,把小鎮分割成七個小島,49座形態各異的石橋,把古鎮連成一體。千百年來,古老的石橋上演繹著一幕幕悲歡離合,串起了水鄉人家的生活記憶。

太湖之濱的這座古鎮,有49座形態各異的石橋,新人需要“走三橋”

這一天,古鎮里正在進行一場喜慶熱鬧的傳統婚禮,“走三橋”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常年在外地工作的這對新人,結婚時一定要回到故鄉。在他們看來,“走三橋”不僅是家鄉的一個古老習俗,更是一場喜慶而神聖的儀式。

太湖之濱的這座古鎮,有49座形態各異的石橋,新人需要“走三橋”

同裡鎮居民祝福新人,“新郎新娘過‘太平’,一年四季身體好!”,新郎新娘連聲道謝。如同三座石橋的名字,“太平”、“長慶”、“吉利”,古鎮人家把美好的祝願都蘊藏在其中。千百年來,人們無論是婚嫁、過壽,還是趕考、遠遊,都要在“三橋”上走一遭,恪守著祖先的傳統,祈盼著人生的幸福和美滿。

太湖之濱的這座古鎮,有49座形態各異的石橋,新人需要“走三橋”

江南小鎮質樸而細膩的生活,就在這橋與水的交融中鋪陳開來,讓人回味無窮。泛舟古鎮中,感受著水鄉特有的古樸和寧靜,臨河而建的古老民居,精緻素雅的亭臺樓閣,看上去就像一幅靈動秀美的織錦畫卷。同裡古鎮宛似一位溫婉可人的江南女子,在槳聲漣漪的伴隨下,向人們講述這裡流淌的時光和曾經的輝煌。

太湖之濱的這座古鎮,有49座形態各異的石橋,新人需要“走三橋”

水網密佈,氣候溫潤,孕育出太湖流域的沃野千里和豐饒物產。早在春秋時期,同裡就已經成為江南一帶赫赫有名的富庶之地,故而得名“富土”。與如今的名字“同裡”相比,華貴與樸實有著天壤之別,其中的故事耐人尋味。

太湖之濱的這座古鎮,有49座形態各異的石橋,新人需要“走三橋”

相傳,隋煬帝在位期間,有一年,天下大災,南澇北旱,需要大量糧食賑濟災民。但由於隋煬帝貪圖享樂,國庫空虛,為了緩解燃眉之急,皇帝下旨讓“所有江南富土之地,每戶加繳皇糧三鬥”。

太湖之濱的這座古鎮,有49座形態各異的石橋,新人需要“走三橋”

訊息傳到富土,一時怨聲載道。由於這裡的人們也遭遇了水災,農田被毀,實在拿不出多餘的糧食,可是,小鎮的名字“富土”二字,卻巧合地出現在了聖旨當中,容不得百姓辯解,如果不繳皇糧,就是抗旨不遵。

太湖之濱的這座古鎮,有49座形態各異的石橋,新人需要“走三橋”

老百姓知道了之後都著急了,我們能夠繳已經蠻好了。在這樣的自然災害情況下,再要增加每畝三斗的皇糧,我們也要吃不飽肚皮了。所以大家都慌了。就在大家手足無措的時候,鎮上一位金秀才想出一條“拆字改名”的計策,並發動大家分頭佈置。催糧官跑到鎮上,卻一下子傻了眼,所有店面門牌上寫的都是“同裡”二字,根本不是“富土”。沒有了強制徵糧的藉口,催糧官只能悻悻離去,當地百姓躲過了一場劫難。

太湖之濱的這座古鎮,有49座形態各異的石橋,新人需要“走三橋”

自此,“同裡”成為古鎮的永久符號,也成為當地人心中對於故鄉的一份情結,人們鍾情於“同裡”這個名字的質樸和平實,也感恩它給大家帶來了安定與祥和。金秀才巧妙改名,替百姓避除沉重賦稅的故事,在古鎮裡流傳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