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地產設計和工程交圈,為啥就這麼難?

不知道從何時起,“交圈”又成為“地產黑話”系列的高頻詞了。

我最初接觸到這個詞,還是當年上《砌體結構》這門專業課時,授課老師講到砌體結構圈樑設定“宜連續地設在同一水平面上,並形成封閉狀”時,被她直接概括為“交圈”。

參加工作後,偶爾會在專案結束財務分析時聽到“三算合一、五口交圈”這樣的說法。但顯然,現在地產行業裡所說的“交圈”,已經成功出圈有了新的含義。

這裡的“交圈”,可以引申為各部門、各崗位間打破“部門牆”和資訊壁壘,做到事前充分溝通,從而達到管理動作無縫銜接,標準一致,完成既定管理目標的目的。

地產各個部門交圈,無論是“串聯”還是“並聯”,都要有個“穿針引線”的部門來作為主線。從下面這張《專案全壽命週期圖》中就可以看出,這個部門就是設計,因為設計工作貫穿了專案全壽命週期,而不僅限於設計階段。

地產設計和工程交圈,為啥就這麼難?

工程專案設計管理貫穿專案開發全過程,內容包括可研報告、建築設計、基坑圍護、地下人防、景觀綠化、精裝修、弱電智慧化、泛光照明、市政配套等等諸多分部分項內容。設計工作介面繁多,在不同階段,與之關聯的平行或上下游部門眾多。在設計資訊交圈過程中,實時性和全面性都非常重要。

筆者從事工程崗位多年,日常工作流程中,接受上游設計部門的資訊最多。設計與工程交圈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工程端輸出的結果——工程實體質量。

然而,從筆者自身的體會看,設計與工程之間的交圈難言順暢。

02

設計與工程交圈不到位

直接影響到工程的實體質量

設計與工程交圈不到位之處,大致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交圈不到位,表現出的問題比較直觀,在工程端的表現就是,某個工序施工過程中,由於設計原因導致施工難以順利完成。這類問題,可預見其存在,但還不能很好地預判並克服。

比較典型的例子如:主次梁鋼筋過密,交匯處混凝土難以澆築;梁、柱截面尺寸變化太多,不便於施工;剪力牆、柱和樓板的混凝土強度等級變化多,給現場混凝土澆築造成困難;佈置結構部件時,沒有考慮施工工作面,以致場地狹小難以施工;大量採用標準圖集替代施工節點大樣圖,使得現場難以實施等。

這類問題,具有一定的共性,每個工地都在發生。如果因此要求設計圖紙在施工前解決,不甚現實。多數情況下,解決的辦法都是依賴工程經驗化解,“見招拆招”。只要保證一些變通的做法,不違反設計原則並取得認可即可。否則花大力氣去解決這些問題,事倍功半。

第二類交圈不到位問題,主要表現在設計專業圖紙間矛盾導致的“錯、漏、碰、缺”,或者設計與工程協同機制沒有建立,後者參與的時機不對或深度不足,造成工程質量瑕疵甚至事故。下面舉幾個過往工程例項予以說明。

1、單元入口門廳立面最佳化,導致業主外窗無法正常開啟

地產設計和工程交圈,為啥就這麼難?

小結:門窗工程及門廳立面裝飾均進行了二次深化設計,但施工週期不同,未進行不同深化設計單位的“套圖”檢查,造成業主使用功能受限。

2、建築立面最佳化,陽臺雨篷取消,導致陽臺使用功能受到影響。

地產設計和工程交圈,為啥就這麼難?

小結:為美觀而犧牲功能,得不償失。最後業主自行安裝伸縮雨篷,反而導致立面風格不統一,破壞整體美感。

3、欄杆圖紙滯後,後期補做,對已完工石材破壞嚴重。

地產設計和工程交圈,為啥就這麼難?

小結:這是典型的二次設計圖紙滯後工程進度的表現,導致工序倒置。而且設計與工程沒有充分交圈,比如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擺放預埋件減少返工造成的損失。

4、工程對新工藝不熟悉,現澆空心樓板施工出問題

十幾年前,這個技術剛剛出現,當時集團設計、成本部門經過技術、經濟測算(其實主要是經濟),決定選用。

地產設計和工程交圈,為啥就這麼難?

小結:設計與工程交圈不到位,工程對新工藝的理解不透徹,輕視了芯模固定的難度。結果施工中澆築混凝土時,振搗棒一振,原來固定芯模的鉛絲瞬間失效,芯筒錯位、上浮,芯模碎裂嚴重,最後只能停工處理,緊急更換芯模,場面極為狼狽。

5、立面石材厚薄不均,錯縫鑲貼造成脫落風險

地產設計和工程交圈,為啥就這麼難?

小結:這是環滬某專案,外立區域性採用砂岩板裝飾。設計為追求“自然、隨機”的立面效果,要求採購石材規格多樣化,厚薄不均,隨機錯縫鑲貼。

結果某年長三角區域出現罕見雨雪極端天氣。砂岩板縫隙積雪融化,遇低溫產生凍脹,造成砂岩板大面積脫落,威脅住戶居住安全。最後只好全部返工,維修成本極高。

6、取消立面雨水管,造成露臺積水嚴重,導致滲漏

地產設計和工程交圈,為啥就這麼難?

小結:滬上某多層花園洋房專案,設計把屋面有組織排水取消,改為自由落水。理由是建築立面的雨水立管破壞了“高迪建築”設計理念中的“自然主義”風格。

結果屋面雨水排放呈自由散水狀態,層疊依次流經各層露臺。雪上加霜的是,露臺為了保證“使用的舒適性”,將原設計5%的排水坡度改為只有2%不到。交付後,遇到雨季極易造成露臺長期積水,滲漏問題嚴重。最終只有全部返工重做。

上面事例,是站在工程的角度看問題。如果換個角度,從設計看工程,也同樣是頗多意見。

我就常聽到設計崗位的人員抱怨,這些工程佬怎麼都不看圖紙的?圖紙畫的清清楚楚怎麼就能做錯?!

在設計眼裡,施工現場有個大事小情,聽到的聲音都是:請設計調整,請設計協調,請設計解決,請設計完善,請設計處理……

在交圈這一問題上,設計也很無奈……

03

設計與工程交圈難

不該是設計部門的“鍋”

類似的案例,在各大專案並不少見。

前文提到,設計貫穿專案全週期,在跨部分交圈中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工程與設計交圈不足,是設計的問題嗎?

不能一概而論。

當下的地產工作環境,設計有時也是最力所不逮的部門之一。一位從事多年設計管理群友自嘲:所謂“設計是龍頭”,很多時候就是“水龍頭”。誰都來擰,擰壞了不管,還要說水龍頭質量太差!

就說圖紙質量為何越來越差的問題吧,“知乎”上有個高贊回答:因為沒誰在乎圖紙質量了。

業主方不在乎圖紙質量,只在乎什麼時間拿到圖紙。設計週期越短越好,最好上一分鐘提要求,下一分鐘就能出圖。“最短的設計週期,最低的設計收費,最快的及時響應”,這就是最好的設計。

現在影響一份施工圖紙完成的因素,它一般包括:老闆的異想天開+成本部門的屁股決定腦袋+設計總監的焦頭爛額+設計院的螺獅殼裡做道場。

圖紙質量不佳,最終還得最下游工程來當墊背。多年來,我已經習慣了一個專案要拿六類“施工圖”的境況,順次為:電子版白圖簽字的白圖過審圖施工圖施工圖第n版。

甚至可以說,工程也不在乎圖紙質量了,畢竟還有施工總包兜底。因為施工總包還不敢徹底地放飛自我,不是職業操守有多好,是因為有安全質量責任紅線在,突破紅線那是吃不了兜著走的。

“邊設計,邊施工,邊修改”的“三邊工程”普遍存在,實在沒有“交圈”的空間。

04

推動工程和設計深層次交圈

從公司制度到崗位職能都應有所作為

針對設計與工程交圈不到位的痛點,許多地產企業也在積極尋求改變的途徑。

比如推行“樣板先行”制度,對關鍵工序、關鍵節點、交摟標準房、材料樣板等採取樣板引路的技術管理措施。實踐證明,無論是在實體內進行,還是由於時間組織等問題採用大比例模型模擬,都能很好地起到設計與工程交圈的作用。

再有像某地產公司推行的《施工圖審查專業交圈和疊圖工作指引》,要求土建、裝置、裝修等都要做到同步設計、同步審圖、疊圖,確保後期施工中各專業協調一致。

這份《指引》關於專業交圈會與疊圖會的實施關鍵點如下:

時間頻次

1。第一次專業交圈會與疊圖會:施工圖完成前2周;

2。第二次專業交圈會與疊圖會(或僅疊圖會):施工圖完成前1周;

3。總數不應少於1次交圈會+2次疊圖會;

會議側重點

1。專業交圈會:設計專業之間的交圈和提資,裝置廠家對相關專業的提資。

2。疊圖會:根據裝置廠家和供應商的提資,強調各設計專業圖紙進行疊圖,發現錯漏碰缺問題並進行修改和完善。

上面所有管理動作都有一個關鍵性的先決條件,就是時間。也就是要把“交圈”作為一個關鍵節點排入工程計劃中去,有計劃地實施,才能保證把交圈落到實處。

其次,目前地產的開發模式,已經不是順次一個環節接著一個環節進行,而是齊頭並進,多管齊下。一個專案,要涵蓋十幾個專業,涉及幾十家單位,彼此穿插配合的交叉點難以計數。

嚴格規範的設計與工程交圈過程,必須且重要。因為交圈環節出現偏差埋下的雷,後續就可能在實施環節爆出大量返工、材料浪費、進度拖延、質量降低的嚴重後果。交圈不足犯下的錯誤,將被大量地複製,量變引起質變。

改變這一現狀,除了前文提到部門交圈環節,設計應主動向後延伸服務半徑,汲取來自工程的反饋意見。工程也要主動跨前,參與到設計選型、工藝選型環節中去。

舉個例子,從前文提到的案例可以看出,設計求新求異,創新的勇氣值得欽佩,但還是考慮技術和產品的成熟可靠。什麼算是“成熟技術和產品”呢?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施工可操作性和完成質量的可靠性,這是工程應該充分跨前參與進行研判的。

地產工程崗位不同於施工總包,不能覺得做到“按圖施工”就算完成任務。還要學會從購房者的角度,對交付產品做全方位的評估,尤其是使用功能方面。這就要求工程崗位的人員,除了具體崗位的專業知識外,還需要刻意收集、積累、總結和提煉工程經驗,打磨自身打磨產品的綜合能力。

總結

站在個人角度,我額外有那麼一點兒期待,期待行業的生態有所改變。

我相信“工具改變生產力”這一說法,因為這一路徑可以擺脫對“人”的依賴。希望BIM技術應用,或者以“裝配式建築”為代表的工業化道路都能有重大突破。

前幾日在地產工程群裡說到質量問題時,志鐸群友說:即便“裝配式”建築還存在種種問題,但他還是希望這是大勢所趨,並最終徹底改變工程現場手工作業為主的現狀。為此,他願意下崗致敬。

附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