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氣笑了,這app的年度報告是在嘲諷我吧?!

如果幾億年後的智慧生命,把各大平臺的年度報告作為研究人類的珍貴歷史資料,他們可能會得出荒謬的結論。

事實上,就連當事人自己都要被氣笑了。

本部門公認的某文藝青年臺柱子,日常熱愛崔健和萬青。

但當她信心滿滿地生成了自己的年度歌單,發現常聽歌曲前九都被影視金曲承包。

後來經過回憶,發現這些歌都是她為了寫稿聽的。

“今年我一共寫了17篇影評文章,主題曲差不多就是歌單上的這些。”

這就是她寫稿時的工傷。

大資料懂我?懂個毛線,它現在只願意看我被生活折磨的樣子。

你看,如今這些app出的年度總結,個個都在往你心窩子上戳。

“聽過最多的一首歌,是公司年會節目的伴奏曲。”

“最晚一次點外賣,是因為那天加班趕工作,男朋友還跟我吵架了。”

最可氣的是連職場app們都來湊熱鬧,爭先恐後地統計今年回覆了多少條客戶訊息、開了多少次影片會議。

“怎麼,是希望我回顧當時在800個群裡焦頭爛額的噩夢嗎?”

氣笑了,這app的年度報告是在嘲諷我吧?!

氣笑了,這app的年度報告是在嘲諷我吧?!

年度報告裡的我,

是最狼狽的時刻

在網上曬年度報告一向是高危行為,“

鄙視鏈

”大網伺機而動。

但經歷了這幾年“曬總結”“沒人在乎你的總結”“我不在乎你在不在乎我的總結”的套娃式反轉,大多數人都已經進入了新的境界。

最常見的行為藝術,是當看到微博上有人發出這張表情包的時候——

氣笑了,這app的年度報告是在嘲諷我吧?!

第一反應不是尷尬,而是排隊曬出自己的年度總結。

氣笑了,這app的年度報告是在嘲諷我吧?!

倒不是因為不在乎別人眼光了,而是這玩意

跟品位

越來越沒關係。

它是針對甲方和老闆的“死亡筆記”,時刻提醒著人們,是如何把時間拱手相讓的。

你的年度歌單上若出現奇怪的東西,沒有一個甲方是無辜的。

聽最多遍的歌不是因為喜歡,而是因為形勢所迫。

比如

@阿練

昨天就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自己的年度最愛歌手是郭德綱。

氣笑了,這app的年度報告是在嘲諷我吧?!

直到他翻了翻工作群記錄,發現自己8月份為新專案加了一個月的班,每天忙到半夜回家洗洗就睡了。

郭德綱和于謙的相聲,就此成為了她的淋浴最佳拍檔。

“內容好笑,能隨時暫停。更重要的是郭老師中氣足,隔著水聲也能聽清楚。”

另一位朋友,品位有點兒獨特。

從今年夏天他重新找到工作開始,播放最多的是《二泉映月》。

“不是對古典音樂有什麼執念,實在是那悠揚中帶著悲切的旋律,非常有助於我高效打工。”

氣笑了,這app的年度報告是在嘲諷我吧?!

而當我進一步諮詢這位仁兄是做什麼行業的,需要如此猛藥來保證自己的工作熱情時,他卻故作神秘地擺擺手。

這其實讓人很難理解,居然有工作需要靠聽歌保持悲憤?

我憋稿子的時候,都要靠迴圈播放搖滾樂,才能保證產出。

但總而言之,靠app年度總結找同類的做法已經不管用了。

你要是想找“受害者”,可能還有那麼點靠譜。

例如外賣平臺作的年度總結,只需要備註裡一句誠懇的請求——

我就知道當事人跟我一樣,也曾經歷過“飯盒打水一場空”的悲劇。

氣笑了,這app的年度報告是在嘲諷我吧?!

大資料正在記下你最最狼狽的瞬間。

比如,

普通人的業餘愛好,是如何被瑣事侵佔的。

你以為自己是個品位不錯的歐美流行樂迷,卻發現登頂年度歌單的是《回鄉偶書》的朗誦音訊——

你才想起,兩個月前剛剛入職某學校做語文老師時,是怎麼為一堂公開課殫精竭慮的。

當然,驚訝的肯定不止你一個人。

如果賀知章聽說這件事,估計都得穿越到現代來看看。

萬萬沒想到,時隔1300多年,自己突然在華語樂壇刷了一把存在感。

氣笑了,這app的年度報告是在嘲諷我吧?!

如今,沒人能真正保持自己年度總結的純潔性。

那裡上演的已經不再是模擬人生,而是“人類一敗塗地”。

我有個朋友

今年播放了400多遍《全國第八套廣播體操》

,因為公司每天中午都要組織大家做操。

我甚至有點兒羨慕他,至少他中午還能光明正大地活動活動胳膊腿。

但其中最慘的,還要數那些年輕爸媽。

如果說別人的年度總結只是“被入侵”,那他們大概是拱手讓出了。

氣笑了,這app的年度報告是在嘲諷我吧?!

什麼!這是我的總結嗎?我的音樂年齡只有8歲?

氣笑了,這app的年度報告是在嘲諷我吧?!

“我不愛聽兒歌也不愛聽搖籃曲,但是有了娃以後再也沒自己聽過歌。

“今年播放了558次《德彪西:月光》,不是因為我喜歡鋼琴曲,而是我兒子只有聽這個才能睡著。”

氣笑了,這app的年度報告是在嘲諷我吧?!

“我為什麼在凌晨2點,

聽了56遍大悲咒?”

當然,年度總結展現的也不只有慘。

它另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人類自救指南。

比如,我怎麼也料不到,今年能與寶寶巴士齊名的年度歌手,居然是他——

印能法師,代表作《大悲咒》《心經》。

氣笑了,這app的年度報告是在嘲諷我吧?!

大悲咒之所以能成為年度歌單的無冕之王,估計也是因為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平心靜氣”功效。

就像去年網上流傳的那份“乙方歌單”,約等於音樂界的

速效救心丸。

氣笑了,這app的年度報告是在嘲諷我吧?!

@當紅段子姬

也就能解釋,為什麼有人會在被甲方猛虐之後的夜晚,把這首歌單曲迴圈了99遍。

“聽了好幾個版本,還是印能法師的效果最好。”

氣笑了,這app的年度報告是在嘲諷我吧?!

@盪鞦韆的橘

不過也有人表示,自己聽大悲咒不是為了靜心,而是因為經常會在沒有路燈的公司樓下慢跑,全靠聽大悲咒壯膽。

至於為什麼不能白天跑,又為什麼不乾脆去健身房——

這又是另一個悲傷的故事了。

app年度總結正在逐漸脫離趣味的範疇,進入“情緒治療”的境界。

從這個角度來說,

曬總結等於曬藥方

“這個歌單/影片/書/電影我抄走了,下次心情不好的時候看看。”

雖然AI們會對事物的表象產生誤解,但經歷過折磨的人類都懂。

當你今年看了將近3000個美食教程影片,大資料會自動把你分類為一名想當廚師的有志青年。

但同樣是天天忙到沒空吃飯的打工人,它卻能一眼看出你根本半頓飯都不曾做過。

氣笑了,這app的年度報告是在嘲諷我吧?!

有人在重要考試的前夜反覆聆聽《乒乒乓乓天下無雙》,

大資料會認為你熱愛這項體育運動。

氣笑了,這app的年度報告是在嘲諷我吧?!

誰知道你只想聽那句:“不就是贏嗎?”

氣笑了,這app的年度報告是在嘲諷我吧?!

還有,如今“聽歌助眠”這件事,大概比聽歌本身更能成為剛需。

同事的前十榜單裡有九首是影視金曲,剩下的一首毫無驚喜,是助眠白噪音。

她說,自己今年還聽過231次不同版本的G小調巴赫。

“據說焦慮失眠的時期,聽古典音樂舒緩心情效果最佳。”

不過,這古典可能也得分情況。

如果一不小心選錯了曲風,效果就會大相徑庭。

根據我在朋友圈裡看到的一份年度歌單,有朋友睡得最晚那天在聽

《成吉思汗的兩匹駿馬》

更離譜的是,當時還有284個人跟他一起聽。

氣笑了,這app的年度報告是在嘲諷我吧?!

後來我去問他,他說自己聽了這麼多遍是因為“睡著了”。

但當我看到圖片中那個“馬頭琴”的字首時,就知道事情並不簡單。

於是我半信半疑地搜尋這首歌來聽,想看看能不能為自己的助眠曲庫怒填一員大將——

結果第一個音符一出,就差點把來不及調小音量的我直接送走。

6分半的純音樂,全程有顫音、有高音。

“作品是好作品,就是不太適合睡覺。”

至於我那位朋友能任由它在耳邊播放個幾十遍,依然沉沉入睡,固然是天賦異稟。

而且我猜他八成自己住,不然遲早要被室友和房東掃地出門。

氣笑了,這app的年度報告是在嘲諷我吧?!

灰頭土臉的生活,

大資料記得

就在我寫這篇稿子的時候,還是不斷有新的app年度總結冒出來。

跟網際網路上很多容易過氣的東西不一樣,網友們對它們的熱情雖然偶有減弱,但從未消退。

曾經花樣百出的年度總結,是網友們展示自我的賽博社交。

而現在很多人好像都不再廣而告之,只是私下裡跟朋友吐槽調侃。

年度歌單、年度總結,就是網際網路時代自動書寫的日記。

雖然越來越多的時候,記錄的是不那麼愉悅的部分。

當你發現×月×日凌晨還沒睡,興沖沖去研究那天有什麼大事發生時,結果翻遍了聊天記錄,發現在熬夜給專案做PPT。

氣笑了,這app的年度報告是在嘲諷我吧?!

@鶯時24

頭腦很容易在重複的日常裡變模糊,所以我們總是格外看重那些看起來不同的節點。

就像有人會在年底審視自己的年初目標,也有人會在網紅景區的郵局“給未來的自己寫信”。

多數人都是重複地度過了365天,從週一到週日,再從週一到週日。

大資料給出的答案常常左右不通,但至少像模像樣地標記出了一點什麼。

為什麼我的年度歌單反反覆覆都是那幾首?

因為每天都要在地鐵上聽歌,又捨不得用流量,只能一直迴圈本地歌曲。

為什麼鬥地主背景音樂名列第一?

因為過年回家的時候家裡親戚打牌,自己閒著沒事兒在一旁做氣氛組。

氣笑了,這app的年度報告是在嘲諷我吧?!

你某天點了份“超級管飽單人套餐”,真實原因或許只是沒吃午飯特別餓。

但剛好撞上情人節,一切就好像都變得黑色幽默起來。

氣笑了,這app的年度報告是在嘲諷我吧?!

那些被生活折騰,又被AI以奇怪方式解讀的日子,拿出來可能毫無炫耀意義,更是像是給自己看的。

雖然大多數情況下,看到的是灰頭土臉的一年裡,有沒有哪天格外灰頭土臉。

不過有時候也會發現意外之喜。

我有位同事這幾天痴迷於各種年度總結,幾乎把所有平臺的都看遍了。

然後她發現,自己在所有平臺的“熬夜日”都是神秘的7月12日凌晨。

他把通宵趕稿、吵架離家出走之類的原因想了個遍,才發現那天是義大利在歐洲盃上奪冠。

她看了一晚上的比賽,整個人都沉浸在激動中。

“人能記住的事情真是有限的,這才過了幾個月啊?我自己都快把這事兒忘了。”

但沒關係,反正大資料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