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一旦核導彈在空中被攔截,是否會產生核爆炸和核輻射?

核武器自應用到實戰中以後,因為其自身強大的殺傷力和毀滅力也成為了眾多國家強國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組成,一方面擁有核武器的國家都在想方設法提升核彈頭的爆炸當量、提升核彈頭的發射載具——彈道導彈的射程和突防能力,以謀求在未來核大戰中佔據上風優勢。另一方面在發展進攻的核導彈之際,有的國家也早已開始了專用於攔截核導彈的反導系統,比如美國現階段就裝備了專用於攔截洲際導彈的TMD中段反導、薩德初段反導等多種反導攔截系統。猜想一下在實戰中反導系統成功攔截摧毀了裝有核彈頭的洲際導彈時,裝載在洲際導彈內的核彈頭會不會因此而引爆產生核爆炸和核輻射呢?

一旦核導彈在空中被攔截,是否會產生核爆炸和核輻射?

首先這個問題從一開始就基本不成立,因為早在世界上第一枚被用於實戰化的原子彈“小男孩”身上,科研人員為了防止核彈被不可控因素引爆產生不可逆轉的毀滅殺傷,在設計結果上就預防了這種風險發生。比如小男孩和胖子這兩枚在被動安全設計上,因為核彈頭內部的核裝藥要想被引爆,就需要高密度炸藥產生的強大中子持續轟擊才能引爆核裝藥繼而產生核裂變過程中的鏈式反應,但是這些高密度炸藥都是“高能鈍感炸藥”,這種炸藥的特性是敏感度非常低,無論遇到撞擊還是外界攻擊,這些炸藥都不會發生爆炸。這就意味著如果核彈內部的炸藥沒有正常啟動,那麼核彈也無法引爆。

一旦核導彈在空中被攔截,是否會產生核爆炸和核輻射?

後面隨著技術的升級,在核彈頭的安全防護上也有了更為高等級的安全設計,比如我們經常在新聞或者電影中看到某個國家總統身邊攜帶的“核彈發射箱”,不僅能夠控制發射核彈,而且還能主動摧毀發射途中的核彈從而主動放棄攻擊或者反擊。其實這背後的原因就在於,隨著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現代戰爭中能夠達到上百萬噸爆炸當量的大威力核彈頭被實戰化部署後,在備戰部署存放期間,核彈內的核裝藥和引爆裝置是分開放置的,這樣就能夠從根本上杜絕存放的核彈頭突然引爆的風險發生,等到需要發射前再組裝到一起,從而形成備戰化的核導彈。

一旦核導彈在空中被攔截,是否會產生核爆炸和核輻射?

但是這種只能適用於未發射前的核彈,發射出去的核彈該如何預防被不可控因素引爆也是有專門設計的,比如現代很多熱核彈頭內部除了常規的物理引爆結構設計外,在整個核彈頭內部包括核燃料和電子裝置全部採用絕緣材料來杜絕核彈頭內部元器件之間的相互引爆從而引爆整個核彈頭。當然更為關鍵的是在引爆裝置和核裝藥之間還設計有一個將二者隔離開的“保險裝置,這個保險裝置只有接收到特殊的引爆命令授權後,才會實現核彈頭後面的預定引爆。

一旦核導彈在空中被攔截,是否會產生核爆炸和核輻射?

也就是說核彈頭沒有接收到核爆授權命令前是不會發生引爆的,而這個授權是提前根據導彈發射指令設計的邏輯運算命令,要同時滿足導彈的最大飛行速度、最大射程達到物理攻擊設計條件後才會發射授權命令。也就是說就算裝載核彈頭的洲際導彈在飛行過程中被敵方的反導系統成功攔截,由於此時核彈頭內部的保險裝置還沒有實現最大飛行速度+最大射程的同時引爆條件,就算被成功攔截並摧毀空中解體,核彈頭依然不會被這些外在因素影響而發生核爆。

一旦核導彈在空中被攔截,是否會產生核爆炸和核輻射?

特別是在冷戰期間,美國的核彈頭在運輸過程中就曾多次發生墜機,但是裝有核彈頭的導彈突然脫落跌倒海中、地面都沒有發生核爆炸的原因所在。比如冷戰期間美軍一架B52轟炸機掛載了4枚爆炸當量高達1。1億噸的氫彈,在飛越北極上空的時候在靠近挪威的格陵蘭島上空墜毀,機上掛載的核導彈部分在墜毀前脫落、剩餘的全部在墜毀到地面後被彈飛,但是事後美國在包括丘陵、湖底等多個地方找回了全部四枚氫彈,這也足夠說明在攔截過程中核彈頭必須經過多重安全流程才能夠爆炸,要不然這種極為精密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爆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