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復時間:比“複利”更厲害的財富法則!

沃倫·巴菲特,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奧普拉·溫弗瑞每天都會做這件事,雖然它並不在他們的待辦事項清單中。

整個成年時期有個問題一直讓我著迷:是什麼讓一些人區別於其他大多數普通人,而成為世界級的領袖、傑出人物或是革新者。

為了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我閱讀了大量人物傳記、學術研究報告和各種領域的相關書籍。漸漸地,我發現,這些傑出人物都有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習慣。

商界的傑出人物們肩負著比其他人更多的責任,但他們仍舊能夠從緊急工作中抽身出來,放慢腳步,投身於那些長遠來看能回報以更多知識、創新和力量的活動。正因為如此,起初他們每天取得的成果或許有限,但是縱觀整個人生歷程他們會獲得巨大的成就。

我之所以稱之為「復時間」是因為,就像複利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小小的投資會帶來巨大的回報。

舉個例子,沃倫·巴菲特,擁有好幾家公司,僱傭數十萬員工,卻不像你這般忙碌。據他自己估計,他職業生涯中80%的時間都花在閱讀和思考上。

在2016年每日期刊公司的年會上,作為巴菲特40年的生意夥伴,查理·芒格分享道,巴菲特每週日程上唯一的事項就是去理髮,週週如此。這與成天疲於應付各種迫在眉睫的最後期限、大小會議、瑣事的大多數人恰恰相反。

本·富蘭克林曾經說過:「知識是最好的投資」。也許巴菲特真正的財富不僅僅是金錢的複利,而是他知識的複利,這將有助於他做出更好的決策。億萬富豪、投資人、慈善家保羅·都德·瓊斯也曾總結過:「智力資本將永遠勝過金融資本」。

如何建立屬於你自己的智力資本,這裡有6種「復時間」活動,你可以立即應用到你的生活中:

秘訣1

寫日記,這將會改變你的生活

除了開放式地反思,許多傑出人物還會把具體的條目寫下來。每天早上,本傑明·富蘭克林會問自己:

我今天要做些什麼好事呢?

,而每天晚上他會問

我今天做了什麼好事?

。史蒂夫·喬布斯每天站在鏡子前會對自己發問:

如果今天是我活著的最後一天,我是否會願意做這些我即將去做的事情?

億萬富豪讓·保羅·德約里爾和時事評論員阿里安娜·赫芬頓每天早上則會花幾分鐘禱告。奧普拉·溫弗瑞也差不多,列出5件她覺得感恩的事情,從她的感恩日誌開始一天的工作。

億萬富豪企業家、投資人雷德·霍夫曼每天睡前都會問自己如下問題:

可能制約解決方案的關鍵點是什麼,或者一個解決方案的關鍵特性又是什麼?我有什麼樣的工具和資源?我應該考慮哪些關鍵問題?我想要創造性地解決什麼?

國際象棋大師、世界武術冠軍喬希·維茨金也有類似的習慣,我的日誌系統是基於複雜性研究展開的。如何降低複雜性是最重要的問題。帶著這個問題入睡,然後在清晨一覺醒來就展開關於此問題的頭腦風暴。因此,我是用潛意識去思考這個問題,完全釋放,開啟思路,像雷達一樣進行自動搜尋。

每當赫赫有名的管理諮詢顧問彼得·德魯克做決策的時候,

他會寫下自己的期望;幾個月後,將實際結果與期望進行比較。

列奧納多·達·芬奇關於藝術、發明、觀察和想法的草稿和思緒寫滿了數萬頁紙。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有生之年寫了80,000多頁筆記。前美國總統約翰·亞當斯一生留下了51本日記。

你是否注意到,當你把想法、計劃和經歷寫下來的時候,你會感到更清晰、更專注?研究者稱之為「以寫促學」。這種方法將會幫助梳理我們的經歷,使之有序且有意義,是一種對於知識和發現非常有用的工具。同時還能增強我們分析複雜問題的能力,因為複雜問題通常包含了眾多關聯部分,而我們的大腦,在任何特定時刻只能處理3個部分。眾多研究表明,「以寫促學」有助於提升元認知思維,即對於自我思想的認知。元認知是影響表現的關鍵因素。

秘訣2

打個盹能提升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來自聖地亞哥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薩拉·梅德尼克,從數十年的實驗結果中得出:

小睡1小時或者1.5小時…在鞏固學習方面,幾乎和你晚上8小時的睡眠有相同的效益。

早上學習,晚上再做測驗,那些小睡1小時的人群表現得更好,約高出30%。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下午1點半會從普林斯頓的辦公室回家,吃午飯、打個盹兒然後喝杯茶開始下午的生活。托馬斯·愛迪生每天要小睡3個小時。溫斯頓·邱吉爾下午的打盹時光也是雷打不動的。約翰·F·肯尼迪在床上吃完午飯後要拉下窗簾小睡1-2個小時。其他有打盹習慣的人還有:列奧納多·達·芬奇(每天十幾次,每次10分鐘),拿破崙·波拿馬(打仗前),羅納德·里根(每天下午),林登·約翰遜(每天30分鐘),約翰·D·洛克菲勒(每天午飯後),瑪格麗特·撒切爾(每天1個小時),阿諾·施瓦辛格(每天下午)以及比爾·克林頓(每天15-60分鐘)。

現代科學表明打盹不僅讓我們更高效,而且會更具創造力。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像薩爾瓦多·達利(西班牙畫家)、國際象棋大師喬希·維茨金以及埃德加·艾倫·坡(十九世紀美國男詩人、小說家和文學評論家)這些大師們透過打盹來進入半醒狀態——一種介於睡著和醒著之間的意識狀態,以幫助他們獲得更深層次的靈感。

秘訣3

每天散步15分鐘就能創造奇蹟

傑出人物們還會將鍛鍊加入到他們的日程表中。最常見的方式就是散步。

查爾斯·達爾文每天散步兩次:中午和下午4點各一次。

午飯後,精力充沛的貝多芬會走很長一段路,隨身帶一支鉛筆和一疊樂譜紙,記錄音樂靈感。查爾斯·狄更斯每天會走個十幾英里,之後再寫作就感覺文思泉湧,他曾寫道:「如果步伐不再輕盈腳力不再充沛,我想我寧願自爆死去」。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這樣說道:「只有從散步中獲得的靈感才有價值」。

其他有散步習慣的名人包括:甘地(每天散步很長一段距離)、傑克·多西(每天清晨5英里),斯蒂芬·喬布斯(嚴肅對話後會步行很長距離)、托里·伯奇(每天45分鐘)、霍華德·舒爾茨(每天清晨),亞里士多德(邊走邊演講),神經科學者及作家奧利弗·薩克斯(午飯後),溫斯頓·邱吉爾(每天清晨醒來後)。

如今有科學依據表明這些天才們的直覺是對的:散步可以恢復身心,增加創造力,甚至能延續你的生命。

一項針對65歲以上老年人為期12年的研究表明,每天散步15分鐘降低了22%的死亡率。

秘訣4

閱讀是最值得投資的活動破

來看看這個令人驚歎的事實:不論我們身處何種環境,我們都有機會獲得比爾·蓋茨(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最愛的學習媒介——書 ,各領域的頂尖人才都熱衷於這種高回報低投入的學習方式。溫斯頓·邱吉爾每天都要花幾個小時閱讀傳記、歷史、哲學和經濟類的書籍。同樣地,熱愛閱讀的美國總統有很多:喬治·華盛頓、托馬斯·傑斐遜、亞伯拉罕·林肯、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他們都是飢渴的閱讀者。西奧多·羅斯福忙碌的時候一天閱讀一本書,當他晚上有空時,一天能看2-3本書。

其他熱衷閱讀的傑出人物有:億萬富豪企業家馬克·庫班(每天3小時以上)、億萬富豪企業家阿瑟·布蘭克(每天2小時以上)、億萬富翁投資人大衛·魯賓斯坦(每週6本書)、億萬富豪企業家丹·吉伯特(每天1-2本書)、奧普拉·溫弗瑞(將她大部分的成功歸功於閱讀)、伊隆·馬斯克(年輕的時候每天讀2本書)、馬克·扎克伯格(每2周1本書)、傑夫·貝索斯(13歲的時候就已經讀了數百本科幻小說)以及迪士尼CEO鮑勃·艾格(每天清晨04:30起床閱讀)。

閱讀可以提高記憶力,增加同理心,釋放我們的壓力,所有這些都能幫助我們實現目標。書籍將某些人一生之中最有價值的知識濃縮在開本中,讓我們幾小時內就可以學到。

這是一種終極的投資回報。

秘訣5

可以交流的夥伴將帶來意外的突破

在《兩個人的力量:發現創造性組合中的革新本質》一書中,作家、評論家約書亞·申克提出,創新基於社會,而不是個人。書中提到了那些創造性組合,比如約翰·列儂和保羅·麥卡特尼,瑪麗和皮埃爾·居里以及史蒂夫·喬布斯和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回顧了有關革新的學術研究。

在每天長時間的散步過程中,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內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發明了一種新的有關行為經濟學的理論,卡內曼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J。R。R。 托爾金和C。S。劉易斯彼此分享工作成果並且每週一相約在酒吧見面。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斯·沃森——DNA結構的共同發現者,從他們的辦公室到劍橋的每日午餐會,總是在反覆駁斥對方的觀點。克里克回憶道,如果他提出了一個驚人的想法,「沃森會毫不猶豫地告訴我這是無稽之談,反之亦然。」 藝術家安迪·沃霍爾和帕特·哈克特每天早上會一起花2個小時的時間「寫日誌」——仔細回顧昨天的活動細節。

許多偉人都有自己規模化、儀式化的討論圈子。

西奧多·羅斯福的「網球內閣」裡成功是你進行了諸多實驗之後的結果都是每天一起鍛鍊和討論國家所面臨問題的朋友們和外交官們。本傑明·富蘭克林組建了一個「共同改善社會」的政治團體,他們每週五晚上聚在一起互相學習。「流浪漢」集會由4位非常有名的朋友組成——亨利·福特、托馬斯·愛迪生、哈維·費爾斯通和約翰·巴勒斯,他們每年夏天都會一起公路旅行:露營、爬山以及「坐在篝火旁討論各種科學、商業投資,針對當天發生的大事進行辯論」。

秘訣6

成功是你進行諸多實驗之後的結果

亞馬遜的成功是一個函式,計算著我們每年、每月、每週以及每天做了多少實驗…

傑夫·貝索斯這麼說是有道理的。一次大勝可以將之前所有的失敗一筆勾銷。在最近提交給證交會的檔案中,他解釋了為什麼:「如果有10%的機會獲得100倍回報,那麼你每次都應當去賭一把。不過,你仍然會有90%的可能性是錯的。我們都知道,如果你想要全壘打,那麼很可能會多次被三振出局,但你也會完成一些全壘打。不過,棒球和企業之間的不同在於,棒球取得結果的可能性是有限的。在你揮舞球棒時,無論對球的處理有多好,你最多隻能跑完四壘。在運營企業時,當你開始擊球,或許你很快就能跑完1,000壘。」

你書讀得再多,討論得再多,還是不可避免地會犯錯誤。如果這讓你感到氣餒,想想托馬斯·愛迪生。他做了50,000多個糟糕的實驗才發明了鹼性蓄電池,9,000多個實驗才改進了燈泡。但是直到他去世,他獲得了將近1,100項美國專利。

實驗不僅僅發生在「真實」世界。我們的大腦具有難以置信的模擬現實的能力,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消耗探索著各種可能性。愛因斯坦的思維實驗(比如,想象自己在追逐空間中的一束光)幫助他突破科學理論;你也可以嘗試放飛你的想象力來思考一些小難題。托馬斯·愛迪生、列奧納多·達·芬奇和其他傑出人物不僅僅透過文字的方式來記錄,也畫了很多草圖和思維腦圖。

輕鬆喜劇與創造發明相去甚遠,但是實驗對於藝術和科學這兩者都至關重要。拿克里斯·洛克這樣的明星喜劇演員舉個例子。洛克在準備大型秀之前(比如,在麥迪遜廣場花園這樣的地方演出),通常會連續幾個月在小眾俱樂部試行新的素材以及收集現場觀眾的即時反饋(看他們是否會大笑)。

其他人也會透過實驗的方式強迫自己養成新的習慣或者摒棄不好的習慣。金牌製作人、編劇珊達·瑞姆斯決定透過她稱之為「Yes之年」的一個實驗,接納自己的工作狂傾向和極端內向,對所有她擔心的事情都說「Yes」。Jia Jang為了克服自己對於拒絕的恐懼,做了一個「100天的拒絕」專案,並在YouTube上進行連載。大學畢業生梅根·格布哈特在她工作的第一年,每週約一個人出來喝咖啡。她將期間所學寫成了一本書——《52杯咖啡》。導演Sheena Matheiken進行了一個有關堅持的試驗,一整年每天都穿同一條黑色裙子。就像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說得:「生活就是實驗。你做得越多,就會過得越好。」

去吧,讓時間慢下來。

在這樣一個人人都為了日程表疲於奔命的時代,現代知識型員工應該恰恰相反:慢下來,做得少一些,學得多一些,想得更長遠一些。

在這樣一個以瘋狂工作為焦點的時代,傑出人物們應該專注於學習和休息。在這樣一個人工智慧讓工作越來越自動化的時代,我們應該充分發揮人類的創造力。創造力的釋放不是透過更多地工作,而是透過更少地工作。

「當然了!沃倫·巴菲特可以做到,因為……好吧,他是沃倫·巴菲特」。這樣替自己解釋很容易,但是別忘了,在巴菲特成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巴菲特」之前,他整個職業生涯都保持著學習的習慣。本來他也有可能陷入無盡的「忙碌」陷阱中,但是他沒有,

他做了3個至關重要的決定:果斷地清除繁忙的工作,擺脫不斷緊逼的最後期限、大小會議和瑣事。把他幾乎所有的時間都花在那些能創造最長遠價值的「復時間」和事情上。

跳著踢踏舞去上班是因為他找到了自己熱愛的事情並且樂在其中。

你可能沒辦法一夜之間轉換成這種生活方式,但是為了充分利用「復時間」,你必須首先相信這種「少做能實現更多」的生活方式是可能並且有益的;

這種只注重於自身優勢和激情的生活方式不僅僅是可行的,而是必須的。

如何開始?

遵循5小時守則:每天花 1個小時投入「復時間」:寫日記,打個盹兒,享受散步,讀書,或與人交談。你可能會質疑自己,有負罪感或者擔心自己只是在「浪費」時間……不,你並沒有!拋開你的待辦事項清單吧,就花1個小時投資自己的未來。這種方法對世界上那些傑出的人物有用,對你,同樣適用

作者:基少成多-似曾相識連結:https://xueqiu。com/6827215131/207154026來源:雪球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絡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瓜分6666元現金紅包!領取8%+理財券,每日限額30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