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暑天無病三分虛”,大熱天消耗的氣津怎麼補回來?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被雨水浸潤的初夏在驕陽的不斷催逼下,大步流星地邁進了小暑時節,滾滾熱浪肆意地把大地圍裹了起來。

俗話說“小暑過,每日熱三分”,小暑正值初伏前後,空氣溼度逐漸加大,天氣由乾熱轉為悶熱,

“桑拿模式”

即將開啟,又熱又溼又悶,只能靠著空調續命的日子來了。

“暑天無病三分虛”,大熱天消耗的氣津怎麼補回來?

圖源:攝圖網

小暑正是民間繁忙的時候,此時中國大部分地區也都在忙於夏秋作物的田間管理。炎熱的氣候,由於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勞累,更不能忽略對身體的養護。

“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通常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

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潮溼、悶熱的時段。

趁著最炎熱的時候還沒有到,我們應該利用好這一段時間調好身體,給身體一個精進的機會,順利入伏,防暑邪傷身,秋冬少生病。

做好四“防”:避暑、養心、生津、護胃

所謂“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這時期人體容易出現:出汗多、消耗大、易煩躁、易疲勞等問題。

“暑天無病三分虛”,大熱天消耗的氣津怎麼補回來?

圖源:攝圖網

而且暑邪會逐漸的深伏於體內,而不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季,火邪克金,而傷肺氣,容易導致人的免疫力下降,易患感冒、咳嗽、發熱等疾病。

所以安全度過暑熱天,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防陽暑、陰暑:避熱但不貪涼

小暑之後,盛夏酷熱降臨,人們很容易中暑,健康避暑是小暑節氣養生的首要任務。

中醫認為,中暑分陽暑、陰暑,動而得之者為陽暑,靜而得之者為陰暑。

陽暑

我們平時所指的中暑大多指“陽暑”。

患者多在烈日下勞作,或長途行走,或因在

高溫、通風不良、溼度較高

的環境下長時間勞作所引發,突然出現

頭暈胸悶、高熱汗出、體若燔炭、面紅目赤、煩躁不安、大渴大汗、喘促氣粗,且舌紅苔黃少津

,脈洪數等,這種中暑往往病情重而危急,須儘快救治。

夏天避熱、防中暑,建議上午

10點到下午4點之間要少到戶外活動

,如果此時必須外出,一定要做好防護工作,如打遮陽傘、戴太陽鏡、塗抹防曬霜,還要準備充足的水,出遠門要備防暑降溫藥品,如

十滴水、人丹、風油精

等,以防應急之用。

陰暑

“陰暑”的發病多是因為夏日

過於避熱貪涼

引起,如夜間露宿室外,乘涼時間過長,運動後立即用冷水澆頭衝身,快速飲用大量冷開水或冰鎮飲料,睡眠時被電扇強風對吹等,均可導致

風、寒、溼邪侵襲機體而引發“陰暑”

此時天氣炎熱時出汗較多,腠理疏鬆,毛孔處於開放狀態,最容易受到外邪侵襲,

導致寒溼之氣阻滯人體的氣機,暑氣不得散

,出現頭痛惡心、鼻塞流涕、咽痛咽痛、四肢痠軟乏力,皮膚髮熱卻無汗、嘔吐、腹瀉等。陰暑的致病原因不單純是暑邪,而兼有寒和溼。

因此夏天消暑千萬不能過於貪涼:例如出汗後不可馬上衝涼、少喝冰凍冷飲、注意使用空調、電風扇的時間等。

“暑天無病三分虛”,大熱天消耗的氣津怎麼補回來?

圖源:攝圖網

2、防“情緒中暑”:顧護心陽、平心靜氣

小暑之季,氣候炎熱,人易感心煩不安,疲倦乏力。

中醫講五臟與季節相對應,

夏季為心所主,

我們在自我養護和鍛鍊時,應

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

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不同的臟腑,產生不同的病理變化。中醫養生主張一個

“平”

字,即不可有過激之處,如過喜則傷心,心傷則心跳神蕩,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等。此時節,人們在注意防止身體中暑的同時,更要提防夏季情感障礙症的發生,即“情緒中暑”。

“情緒中暑”的主要症狀是

心情煩躁、易動肝火、好發脾氣、

思維紊亂、行為異常、對事物缺少興趣,

不少人常因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動肝火,

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健忘。

高溫天氣下,心臟排血量下降,各臟器的供氧力明顯變弱,養心是防止情緒起伏,預防疾病發生的好辦法。

起居有常、適當運動、多靜養、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並利用午睡彌補夜晚睡眠之不足。

“靜以養心”,

讓心靜下來。閉目養神、聽悠揚的音樂、看優美的圖畫、釣魚、打太極拳等緩慢運動,都有利於調節精神、保持心情舒暢。

另外,要做好心理調節。在盛夏時節要

靜心、安神、戒躁、息怒。

越是天熱,遇事越要心平氣和。遇到不順心的事,要學會情緒轉移,進行冷處理。多吃養心、護心的食物,如大棗、葡萄、藍莓、紅小豆、蓮子等。

“暑天無病三分虛”,大熱天消耗的氣津怎麼補回來?

圖源:攝圖網

3、防津液耗散:酸梅湯滋陰生津

夏季天熱容易出汗,而中醫向來視

汗為“心之液”,出汗過多易消耗心臟陰液。

小暑節氣,天氣炎熱,容易消耗人體的氣津,因此有“暑天無病三分虛”的說法。老人兒童和體虛氣弱者更難以抵禦酷暑,容易出現

頭暈、心悸、胸悶、大量出汗

等症狀。

當我們的津液大量流失時,單純的喝水是不行的,要用滋陰的方法,中醫認為

酸甘化陰,

就是說酸味與甘味藥物配伍應用,可以增強滋陰養血、生津補液藥效。

酸甘化陰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酸梅湯,白天出太多汗,晚上喝一杯酸梅湯可以把流失的津液補回來,酸酸甜甜的酸梅湯,是夏天老少皆宜的消暑飲品。

“暑天無病三分虛”,大熱天消耗的氣津怎麼補回來?

酸梅湯的口感,酸中有甘,甘裡又帶酸,酸可收、甘可洩,尤為適合夏天飲用。

遠在商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知道用梅子製作飲料,宋代以後,梅汁飲料出現在市場上,名“滷梅水”;到了元代,出現了梅湯的名字。現在我們熟悉的酸梅湯是從清朝宮廷中傳至民間後成為老少咸宜的大眾飲品。

酸梅湯主要原料是酸梅,中藥材稱烏梅。

烏梅性酸平,止渴生津、斂肺止咳。

烏梅以酸味入藥,從四氣五味來講,酸柔、酸收、酸斂,是收斂之氣。收斂之性只是酸的一方面,另一方面酸性還可以生髮,所以,酸味既能收斂又能生髮,收斂中帶有生髮之氣。

它的氣比較淡,味比較足,但裡面藏的生氣還是很明顯的。烏梅養肝最初最本源的生髮之氣(酸養肝的本意),可以理解成一股很柔和,力量又比較大的一股氣,拖著你慢慢往上升。而酸之所以能夠刺激唾液分泌,是因為從中醫角度來講腺體分泌是生髮腎氣的過程,屬於水生木,內經講酸味入肝,肝氣本身就是水氣生髮而成,從一種收藏的狀態向開達狀態的轉換,由陰出陽,由內向外的過程。

“暑天無病三分虛”,大熱天消耗的氣津怎麼補回來?

市面上酸梅湯眾多,但原料組成不同,及所佔比例不同都會影響功效。國貨鋪的酸梅湯

由正安中醫師專為都市人調配,

專業的科學配比。用的都是藥食同源的原料,適合現代人體質。

國貨鋪酸梅湯組方由:烏梅、山楂、陳皮、甘草、桂花、玫瑰茄組成。

“暑天無病三分虛”,大熱天消耗的氣津怎麼補回來?

● 烏梅是酸梅湯的靈魂,生津止渴、收斂元氣,解除心中煩悶;止口渴,安心氣。

● 山楂,可消食健胃,用於肉食積滯,胃脘脹滿,正好開解你夏日的胃口。

● 玫瑰茄,聞之解鬱令人神怡,芳香濃郁,行氣和血,解鬱止痛。

● 陳皮,理氣健脾、燥溼化痰、適合痰溼重的人。

● 桂花,可養顏美容、潤脾醒胃、解鬱。

● 甘草,能益氣補中,潤肺止咳,瀉火解毒,調和諸藥。

各種藥材用藥科學配比,使烏梅湯的諸多效用發揮更佳,這也是別家酸梅湯無法做到的。

4、防食慾不振:少食冷飲、甜食

由於天氣炎熱,人的神經中樞會陷入緊張的狀態,而內分泌也不十分規律,

消化能力較差,容易食慾不振

過度食用冷飲也容易造成食慾不振。冷飲對胃粘膜的刺激不小,會影響胃液的消化功能;同時,很多冷飲中都含有過量的糖份,過食含糖量多的食物,會起到抑制食慾的作用。所以在小暑節氣前後,儘量避免經常喝冷飲和冰鎮食物。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