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中國to B故事:為什麼漸次拋棄Salesforce?|甲子光年

作者 | 高雅

編輯 | 楊楊

2015年,當SaaS創業成為中國投資圈和創業圈的熱浪時,Salesforce以“標準化、訂閱制”、佔領中小市場的優雅姿勢成為標杆,引領了一票跟隨者。近幾年,在中國市場上,從SMB

(中小客戶)

轉向KA

(大客戶)

成為to B市場上的一個鮮明趨勢。

「甲子光年」採訪了十餘家to B創業公司和三位to B賽道投資人,總結出了以下四個觀點:

1。 Salesforce在中國市場失靈的原因在於中國中小企業生命週期短暫、銷售成本過高,吞掉了利潤、標準化的理想最終只能走向定製化。

2。 從SMB到KA的轉型根本解決了工具產品與使用企業之間的粘性問題。

3。SMB和KA並沒有孰是孰非,關鍵在於企業自身的定位和如何保持與使用者之間的粘性。

4。以工具為鉤子、從其他相關產品中盈利,是更普遍的做法,也更能增強工具與使用者之間的粘性。

導語

如果智齒科技沒有及早轉型,會面臨什麼樣的命運?“如果不是提前洞察到行業風向,我們可能會面臨更大的挑戰。”智齒科技聯合創始人龍中武告訴「甲子光年」。

曾經,智齒科技的收入中有近1/3來自網際網路金融平臺的客戶。

“當時重度依賴這個行業的企業服務商,比如為網際網路金融公司提供金融風控服務,絕大多數都受到了重大打擊。”龍中武說。

那段時間,智齒科技也曾面臨挑戰,原有的客戶群大批次下市。所幸,智齒科技在那之前已經在調整客戶結構,減少對SMB的依賴,轉向大客戶、轉向其他市場的探索。

P2P爆雷風潮就像一次雪崩,成為中國to B探索轉向的一個重要契機。「甲子光年」發現,to B企業在中國從to SMB轉向to KA,已經成為近幾年的一個鮮明趨勢。

SaaS創業曾被比喻成攀登珠穆朗瑪峰,做中小客戶就像是走南坡,相對平緩;做大型客戶則像走北坡,陡峭、不易攀登。「甲子光年」本次對話的超過10家to B企業中,僅有1家沒有換道,仍留在南坡。

一些人徹底放棄了SMB市場,有創業者表示公司不會再做任何投入,而是從南坡退回起點,再從北坡重新起航。但也有人認為向KA的轉型不等於放棄SMB市場,而是“滾雪球式”的客戶升級。

無論是哪種選擇,結果都是KA越來越受青睞。與之對應的,則是更大數量的創業者們對SMB市場表現出了悲觀。教育SaaS企業短書前市場負責人、現加一私域創始合夥人加瑋對「甲子光年」表示,“to SMB或許不是一個好生意,甚至是個偽命題。”一名交易類SaaS公司的CEO也認為,在中國市場上,適合做SMB的只有給美團、淘寶、抖音等大流量平臺提供服務的那些工具。

To B市場的中國探險家們,為什麼沒法從南坡登頂珠峰?而轉道北坡,他們就能如願嗎?「甲子光年」此次報道試圖釐清:中國信徒們為何拋棄了Salesforce的模式,而屬於中國市場的成功之道又會是什麼樣的?

1。做中國Salesforce?難!

因為成為“中國的Salesforce”的夢想,所以中國的創業者們一開始選擇了to SMB。

1999年,Salesforce誕生於美國舊金山。它從一間公寓臥室出發,是最早推出了網際網路交付CRM產品的公司。

與傳統軟體公司的License授權模式不同,Salesforce透過SaaS模型交付軟體,以按需付費、提供服務的方式打破常規、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據Salesforce公司資料,如果以年貢獻收入100萬美元為大客戶和中小客戶的分割線,2015年之前Salesforce的中小客戶收入佔比從來沒有低於80%。

佔領中小客戶市場,Salesforce的法寶就是“標準化、訂閱制”的收費模式,這就像一個單次投入、多人能用的聚寶盆。

憑藉這種創新,Salesforce的業績一路狂奔。2019年其營收達到171億美元,是2004年的55倍。Salesforce的市值也由此水漲船高,從2004年的14億美元增長至今天的2266。89億美元,2020年7月10日,它超過了甲骨文

Oracle)

,後者曾經是全球第二大軟體公司。

中國to B故事:為什麼漸次拋棄Salesforce?|甲子光年

毫無意外地,SaaS和Salesforce模式由此大受追捧,不僅在美國的各行各業湧現出躍躍欲試者,熱浪也蔓延到了太平洋西岸的中國市場,激起創業者和投資人的無限熱情。

2015年被稱為中國SaaS元年。當時,新創立企業服務公司就有2599家,僅次於最火爆的電子商務。如影隨形的,是投資的熱潮。據IT橘子的統計,2014年國內企業服務領域的投資數量僅為588次,但2015年數量就翻番了、達到了1283次。一時間,創業者都想成為“中國的Salesforce”,投資者在尋找“中國的Salesforce”,而公共平臺熱議的話題則是誰能成為“中國的Salesforce”。

中國to B故事:為什麼漸次拋棄Salesforce?|甲子光年

複製Salesforce有其客觀原因。相比Oracle、Adobe,Salesforce的商業模式對創業公司而言更有可行性,也因此to SMB成了中國創業者的主流選擇。但其中也有“理想主義”的情懷使然。大資料分析平臺服務提供商神策資料的CEO桑文鋒就對「甲子光年」表示,“技術創業者們都有一些理想主義。比如我自己比較崇尚PayPal黑幫,團隊不大、做的事情卻很酷。”

回過頭看,複製Salesforce的熱潮只持續了2年。

2017年風

似乎就已經停了

反而很多人在質疑

:為何S

alesforce

的CRM模型到中國就不靈了?

Salesforce的早期中國追隨者中,大多很快就消失了。此前有媒體對1983-2019年的死亡創業公司進行分析,死亡公司樣本中佔比最高的兩個行業是電子商務

(14。75%)

和企業服務

(12。57%)

。2020年,企業服務領域的死亡專案也較多,僅 IT 桔子收錄的就有近 3 萬家。

活下來的也要面對持續增長的問題。「甲子光年」瞭解到,客戶獲取成本(CAC)和客戶終身價值(LTV)是被用來衡量企業健康度的兩個指標【1】。

一位交易類SaaS企業的CEO告訴「甲子光年」,中美兩地,to SMB市場的這兩個健康指標差額接近10倍。投資人也無法僅憑它們來正確評估相關企業。

2。SMB是聚寶盆?其實是沙漏

同樣的商業模式,為什麼會出現南橘北枳的現象?因為

to B企業面對的是完全不一樣的環境。

加瑋告訴「甲子光年」,“總體來說,在中國做SMB的問題有三個:生命週期短暫;獲客需要花費的銷售成本高;提供產品需要的服務成本高。”

其一,

中國的中小企業壽命更短、活得更累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19年的報告,中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約為3年,美國和日本的對應資料則分別是8年和12年。這種差距怎麼來的?從我國經濟利潤流動中能瞥見一二。

2016年,美國麥肯錫公司曾對中國超過3500家上市公司

(佔中國2015年GDP總量的85%)

和7000家美國上市公司

(佔美國2015年GDP總量的85%)

進行測算,在《中國的選擇:抓住5萬億美元的生產力機遇》的研究報告中,麥肯錫指出中國整體經濟利潤的85%正流向金融行業,而這一比例在美國僅為20%。

當利潤更多地流向金融業時,就會促使金融業把大量資金投向大型國有企業,造成國企與民企之間的巨大反差。獨立經濟學者莫開偉就曾表示,我國國有企業獲得的貸款佔到銀行貸款總量的50%以上,業績不良的國企仍能存活,創新型民企的生存難度也就直接呈現在其平均壽命上。

在5年後的今天,網路、技術的發展雖然對傳統行業造成影響,“創業創新”的浪潮之下,中小企業也得到了更多扶持,但它們的待遇和國企相比還是相差懸殊。根據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釋出的2019年“降成本”調研成果報告,國企可獲得的直接和間接融資成本都低於民企【2】。

因為生存不易、利潤難求,所以SMB們花錢就更小心,to SMB的企業服務客單價也就提不上去。

其二,

強銷售,吞掉了利潤

“做SMB,銷售成本會吞掉你的利潤。”加瑋告訴「甲子光年」。

企業要存活,得有能力賣貨,這本無可厚非。可對銷售的過度依賴,卻成了中國To B公司的命門。要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必然要加強銷售,而招到好銷售通常與高額的提成相連。結果就是,好銷售拿走了絕大多數的利潤,to SMB市場的to B企業在盈利問題上苦苦掙扎。

一名交易類SaaS企業的CEO進一步告訴「甲子光年」:“銷售為了把產品賣出去,往往會誇下海口,而這就會給企業帶來更多的後續成本,那就是服務。”

其三,標準化

是理想,

定製化

才是現實

做SMB客戶有多難?人才管理雲平臺北森CEO紀偉國曾這麼說:每個客戶的業務流程都不同,要解決的問題也各有差異,一個標準化的產品根本無法滿足客戶。“客戶的這些需求,十幾萬都搞不定,更甭提一個三萬元的產品了”。

紅杉資本中國基金董事總經理翟佳也有過類似的表述:企業光給客戶一個銷售管理工具並不能直接提高銷售轉化率。實際上,除了銷售管理工具外,還需要為客戶提供銷售線索、外呼機器人、產生報表等工具,簡言之,SMB需要的就是一種懶人模式。

要走to SMB的路,企業要在銷售上大把支出,為了滿足甲方爸爸的需求,又要配套給出“包您滿意”的服務。可這些客戶說不準哪天就倒閉了,花了大錢、客戶卻沒法留存。一開始以為to SMB市場是個聚寶盆,結果卻發現是個沙漏,to SMB創業者們很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

一個to B創業者們在茶餘飯後常用來自嘲的笑話是,中國的SaaS不是software as a service

(軟體即服務)

,而是service as a software

(服務即軟體)

3。跟著市場走,才能活下去

在現實面前,情懷敗下陣來。桑文鋒向「甲子光年」表示,“現在,我們太明白要跟著市場了,”而在剛開始創業的時候,他們甚至連什麼是BD

(商務經理)

都不明白。“

想要活下去,不是你主觀選擇了什麼樣的市場,而是什麼樣的市場能夠支撐企業長期的增長和利潤

。”加瑋說。

北森和智齒科技在to SMB市場及早剎車。他們都說“轉型”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點,而是在自我調適中漸漸就完成了。這是源於常年浸泡於深水區中,對行業的敏感度和決斷力以及全面的分析。因為客戶轉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雖然也倍感壓力,不過還不至於傷筋動骨。

可對於更多企業來說,從SMB轉型到KA不只是路徑的改變,很多是從0開始的。轉型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比如,由於觀念相左,一家交易類SaaS公司面對的是團隊中人員的流失;一家教育類SaaS平臺表示,如果沒有SMB的經歷、直接做KA,其實會減少很多試錯的成本;全棧智慧業務運維服務商雲智慧經歷了一段轉型的焦慮期,公司的規模在三年內不得不維持在200人左右。

中國to B故事:為什麼漸次拋棄Salesforce?|甲子光年

付出這麼大的代價,終極目的都是

增強“粘

在to SMB市場,工具和使用企業的關係不是合作伙伴,工具提供商更像是待宰的羔羊。加瑋告訴「甲子光年」,越小的企業對資訊化的理解能力越差、預算也就越少,to B軟體也就越難賣出價格。

SMB的老闆和專案經理不一樣,專案經理的衡量指標是效率,但精明的老闆們眼裡只有成本。

一位做北美電商的企業主也向「甲子光年」表示了自己使用工具的想法:“會懷疑最終的成績是我自己的努力還是工具帶來的效果。”所以在選擇電商工具時,老闆們考慮的最重要因素還是成本。

如果

以to

SMB為主要市場,那麼要面臨的殘酷事實是要接受客戶的“剝削”,同行之間也

因此

紅了眼

廝殺。

產生剝削的本質原因在於,企業缺乏生態的意識。

由於老闆們選擇工具並不是為了合作,而是為了使用,所以少有共贏的理念,少花錢、多壓榨、拖尾款就成了to SMB企業需要面對的現實。

“一個更有趣的現象是,”一名交易類SaaS企業的CEO告訴「甲子光年」,“這些甲方定價不問產品好不好用,而是關心是多少人共同開發的,他們按開發者人數給產品計費。”

造成

內卷。

一名HR SaaS企業創始人告訴「甲子光年」:不管產品價格多低,永遠都會有燒錢的企業、把價格定得更低。此外為了能被客戶選中,to B服務提供商的解決辦法是讓套餐包豐滿點、再豐滿點,可實際上其中85%的產品都不會被用到。

轉型KA會有兩個比較明顯的變化,其解決的根本問題都和粘性相關。

首先

當訂單數字變大後,甲方一定

會要求能

看到效果

。於是

甲方

就不只是單純在

使用

工具了

,而是

會尋求

專案收益

最大化。

如果要在SMB和KA之間加一個明確的分界數字,大部分創業者給出的答案都是“百萬級”的客單價。這樣量級的客單價更能受到關注、甲方也更在意。

相對SMB,KA對數字化管理的需求更旺盛,其使用工具的初心並非技術升級導向,而是需求導向,這無疑增加了工具和使用企業之間的粘性。

緊接著帶來的變化是,世界變得美好多了。一名交易類SaaS企業的CEO向「甲子光年」最直觀的感受是:“至少賬可以算清了。

其次

轉型

KA可以有更多的積累,同時

讓工具本身變得更好。

「甲子光年」瞭解到,市場發展的初期,to SMB獲客成本較低,可隨著市場發展,獲客成本反而越變越高。而做KA客戶,影響力是逐步放大的,原先積累的客戶會助力後續獲客。也就是說前文提到的沙漏,找到了封住底部的塞子。

轉到KA、改變粘性的最終結果,正如長期主義的經營方式所說,“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

3。To SMB還是To KA?成年人不做選擇

那麼,哪種模式在中國會更有前景?在眾多企業紛紛轉向KA時,to SMB就一定沒有機會了嗎?

現實是,無論是to KA還是to SMB,市場中都不乏佼佼者,比如以電商SaaS ERP切入市場的聚水潭,也可以在淘寶、天貓等大平臺池塘裡積累客戶,現已成為服務全國超50萬家電商企業的資訊化解決方案。

這兩者並沒有絕對的優劣。二者的區別在於:KA要求定製化,但客單價也高,不容易被替換。缺點是很重;SMB則剛好相反,它標準化、相對輕盈,因此也會變得價值較薄。

中國to B故事:為什麼漸次拋棄Salesforce?|甲子光年

紅杉中國翟佳認為,重要的是to B企業能明確自己的定位,“企服企業要突出自己的優點,而不是想萬事俱全。” 贏得

未來的鑰匙更在於把握粘性。

翟佳向「甲子光年」分享了一個還沒有被普遍認識到的趨勢:

只要粘性足夠大,

就會模糊

SMB

KA的

市場

界限

。工具的

粘性將從B端走回C端

PDF編輯器福昕軟體是個最好的證明。這家企業主要面向的是個人市場,使用者數量快速增長,2019年達到84070戶,相比2017年增長超六倍。

此外,翟佳也向「甲子光年」解釋了另一個案例:線上平臺設計工具Canva在過去的一年中增長了60-70個大型企業級客戶,其中使用者數最多的企業,就已經為2300個左右的銷售人員購買了Canva產品。“還有律師使用一些法律類SaaS的時候,因為工具本身好用,跳槽去另一家公司的時候也仍然會用這款軟體。這個時候產品就走到了C端,也就不存在to KA還是to SMB的問題了。”

不過,這樣的現象仍存在一些行業特殊性,並不能普及到所有to B公司。比如無法與個體相連的大資料分析SaaS、只能在企業內部使用的財務SaaS等等,都很難達成連線C端的效果。

但以工具為鉤子

從其他相關產品中盈利

,這種做法或許更容易普及,反過來也更容易增強工具與使用者之間的粘性。

中國市場的一大問題是SaaS企業的盈利來源並不固定。所以企業得透過除了工具產品之外的其他方面收取費用,比如外包服務、相關產品、交易收入、供應鏈收入等等。

起於SaaS工具的企業,最終將透過something else來

實現盈利

比如ERP服務提供商用友和金蝶實現盈利並不來源於SaaS服務;電商SaaS微盟更大的收入佔比來自於廣告費用;更有一些教育類SaaS軟體透過賣教育內容產品來實現盈利。

即便如此,Saas產品本身仍是粘住客戶的鉤子。翟佳解釋說:客戶願意為其他產品或服務付費的起點仍在於產品,不斷打磨更好的產品,才有可能圈住客戶,賣出其他的相關產品。

創業向來不缺跌宕起伏的情節,成功都是在千辛萬苦之後。To B賽道尤為明顯,這個領域還沒有被驗證過的正確路徑,創業之路也難免坑窪泥濘、創業者要時刻準備著換道而行,跌入谷底重頭再來。探險者們要怎麼登上to B市場的珠峰?

是從南坡上還是北坡上並不是決定性因素,關鍵還在於能找到自身的客戶定位。打磨更好的產品,作為鉤子與客戶相連、增強粘性,從something else上找到更多盈利點,可能是to B中國故事的有效開啟方式。

【1】當LTV/CAC大於3時,被認為有較大機率佔據行業領先地位。

【2】2018年,在其樣本中,國企的短期貸款利率在5。06%~5。17%之間,民企的相應在6。05%~6。14%之間;國企的銀行長期貸款利率和債券發行利率均值為5。28%、5。66%,民企的相應數值為6。31%、6。77%。

【3】職業經理人是指需要全面負責企業經營管理,對法人財產擁有絕對經營權和管理權的職業。

瓜分6666元現金紅包!領取8%+理財券,每日限額30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