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雲南祥雲:藉助農文旅做活“稻文章”

近年來,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藉助稻田文化撬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文旅融合,持續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發展,全力打造綠色生態水稻產業,走出“農業+旅遊”助力鄉村振興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開闢了永久性農田保護區實現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新“稻”路。

作為水稻主產區的祥雲縣,域內河流密佈,植被蔥蘢、土地肥沃、水資源充沛。祥雲縣不僅有著豐富的生態資源,適合大面積種植水稻,更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具有發展鄉村旅遊的良好基礎。對此,全縣各地憑藉特有的光熱、土壤、水源、氣候等適宜水稻種植的自然條件,探索村企協作培育生態水稻新模式,藉助大理州洱海保護“向流域外轉移發展、向生態農業轉型發展”的兩轉契機,承接了大理海開委“萬畝綠色生態水稻基地”建設專案,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村企協作新模式,引進大理海川公司實施生態水稻種植專案,加速培植生態水稻,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在生態水稻產業培植與發展中,祥雲縣採取良種良策、最佳化佈局,招入企業等措施,著力打造連片種植綠色生態水稻,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新模式,對生態水稻種植專案進行全面規劃,每年在土地整治專案區規劃種植水稻2萬餘畝,多形式組織引導企業、種植大戶、合作社和農戶種植生態水稻,形成規範有序的撒種、育苗、栽插、管理等種植環節,以稻為媒,積蓄綠色勢能,啟用發展潛力,創新農旅融合,深度推進產業發展與生態環保相得益彰,透過土地流轉、務工和生產等方面助力群眾增加糧食和經濟收入,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前不久,大理州調查隊與當地統計部門和村委會聯動,到祥雲縣雲南驛鎮小橋村進行水稻實割實測工作現場調查。在收割測產現場,金秋的田間充滿了勃勃生機,成片生態水稻田裡到處是一片豐收的景象。收割測產工作嚴格按照糧食抽樣調查方案制度和糧食產量抽樣調查業務流程要求,在實測過程中嚴格執行“測規範圍內一顆不少,測規範圍以外的一顆不要”的原則,實時拍照、脫粒稱重、水分測量、登記樣本,所有步驟環環相扣、嚴謹操作,力爭將實測誤差降到最低,測產工作全程有序規範,確保源頭資料真實可靠。

在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程序中,坐擁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孕育美食佳餚名優特產的祥雲縣,以全域旅遊為契機,以農文旅深度跨界融合為路徑,以精品鄉村文旅專案培育為抓手,著力打造鄉村文旅全產業鏈。2022年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的“嘗新節”,是主產水稻的米甸鎮自羌朗村彝族群眾的傳統節慶。每年稻穀成熟時,自羌朗村的彝族群眾就會到田裡採摘自家的稻穗,採回家加工成新米後,邀請親朋好友到家中品嚐新米。“嘗新節”當天,還會進行採青、歌舞等活動,感恩祖先、歡慶豐收,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記者 鄭義 通訊員 陳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