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房企做代建,不好搞

代建生意看似旱澇保收,但能成功卡位並賺到錢的房企並不多

文|

張光裕

編輯

王博

過去一年,代建業務突然在房企中火了起來。

旭輝、世茂等新玩家在2021年進軍代建賽道,已分別簽約數十個樓盤,上百億元可售貨值。華潤、萬科、碧桂園等老玩家也在持續發力。代建第一梯隊綠城管理控股

(09979。HK,下稱“綠城管理”)

在過去一年感受到不小壓力,一些高管跳槽去了世茂、華潤等公司。

中指研究院資料顯示,

截至2021年底,進入代建賽道的房企一共有36家,預計2030年商業代建銷售額將接近5萬億元。

有行業高管透露,目前,行業內還有幾家代建公司已經進入上市輔導期。2021年5月,主營代建業務的中原建業

(09982。HK)

逆週期登陸港股,給快要進入“ICU”的房企們提供了一款“特效藥”。

所謂房地產代建是指,由有開發需求的委託方發起,由擁有開發能力和建設經驗的受託方部分或全程參與設計、開發、管理及服務,最終實現共同盈利的一種商業模式。

即房地產公司當起乙方,不拿地,為別人打工,做開發建設。相比自主拿地開發,代建模式屬於輕資產運營模式,最大的成本支出不是拿地,而是人力。

地產代建在十年前就存在,卻在2022年再次躥紅,有其時代背景。

2022年,受困於現金流危機,房企普遍收縮投資,減少拿地。自己手裡缺地了,做些別人的專案,有筆足以覆蓋人力成本的收入,總比“躺平”強。

此外,2021年下半年以來,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

(下稱“保租房”)

成為政府的一項重要任務。住建部規劃,“十四五”期間,40個重點城市總計供應保租房約650萬套,帶動的投資預計在萬億元規模。

基於中國此前做保障房的模式,在中短期內,大部分保障房土地將被城投公司或國央企摘走。

民營房企要想抓住這波政策紅利,發展代建是最優解。

儘管政策和市場環境利好代建,但目前為止,在多數省市,政府型代建仍未跑通;商業型代建,委託方與代建公司在空間佈局上存在錯配。房企的開發能力並不等於代建能力,能滿足特定委託方需求的房企還不多。

房企做代建,不好搞

代建生意旱澇保收

市場空間大,收入穩定,資金佔用少,利潤率高,便於融資,是代建再次吸引房企關注的主要原因。

按代建費來源,可將其分為政府型代建和商業型代建。

政府代建的費用來自財政撥款,如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專案,或者是非出售的保障性住宅。商業型代建的費用來自專案銷售所得,不論專案投資方是國資還是民企。

代建業務基本為輕資產。

一位上市代建公司人士說,目前在資本市場上,輕資產模式與重資產模式估值差距巨大。代建公司不會墊資或出資入股,不會為了個別專案,損害公司在投資者眼中的形象。

多位業內人士說,目前,代建行業的普遍收費標準是3%-5%。如果是政府型專案,收入約等於專案預算的3%-5%,如果是商業型代建,約等於銷售額的3%-5%。

這並不意味著商業代建收入一定與銷售情況掛鉤。以中原建業為例,該公司在河南的商業代建專案,都是以面積乘單價的方式計費,收入是定額的。中原建業提供品牌和銷售服務,但收入不受最終銷售情況影響。

一些公司會將一部分收入與銷售掛鉤,例如專案總收費中,定額收費佔七成,剩下三成視銷售結果浮動,但定額收入通常佔大頭,這也決定了代建業務旱澇保收的特性。

由於輕資產運營,所以經營代建公司的成本很低,絕大部分是人力成本。代建公司也因此具有利潤低、利潤率高的特徵。

以綠城管理為例,截至2021年12月31日,該公司的合約專案總建築面積8470萬平方米,在建面積4400萬平方米。一位綠城管理人士說,假如參與開發型房企的評比,綠城管理的在建面積也足以排進全國前十。

如此大的在建面積,綠城管理的全年營收卻只有22。4億元,毛利潤10。4億元,一個大型地產開發專案的營收就能超過該數字。但是,因為成本低,綠城管理的毛利率能做到46。4%,而且不偏科,無論政府代建還是商業代建,毛利率都在40%以上。

不僅如此,由於輕資產、不拿地及有保底收益,代建企業抗週期性調控風險能力也較強。

萬得

(Wind)

資料顯示,2021年,綠城管理淨利率為25。44%,中原建業淨利率為59。18%。對比傳統開發領域巨頭,2021年萬科淨利率8。41%,碧桂園淨利率7。83%,優勢明顯。

代建模式對於現階段的大多數房企來說,好處不僅是這些。

代建收入足以覆蓋人力成本,不僅可以幫助它們保住開發團隊,不至於裁員,還可以留得青山在,等待行業回暖。

代建還有利於母公司融資。

因為按全口徑計算房企銷售額時,可以把代建專案納入其中。即房企在自主拿地有困難時,做代建可以幫其保住銷售排行榜座次。而金融機構判斷一家房企的實力,進而決定能否給它貸款時,常會參考銷售排行榜。

對那些專於政府業務的代建公司,代建能讓它們與政府部門有持續穩定的業務交流,利於維護政企關係。這類公司不太在意代建本身的商業回報有多高,而是希望在代建之外,尋求參與更多政府專案的機會。

房企做代建,不好搞

商業代建入局易,做好難

代建業務優勢如此明顯,為何行業中只有零星幾家代表性企業?因為2018年之前,代建剛剛起步時,地產行業仍在土地與金融紅利期,房企多專心於開發業務主賽道,沒有做代建的動力,同時,也沒有較成熟的商業案例可參考。而如今,綠城管理、中原建業雖已為行業展示了操作模式,但其核心競爭力大多數房企很難短時間掌握。

目前,商業代建仍然是代建房企的主流業務。綠城管理2021年報披露,商業代建收入佔總收入的65。9%。中原建業多年來也是主做商業代建。

《財經》獲悉,長期以來,有商業代建需求的客群為中小房企。不論是利潤增量,還是代建公司撮合的潛在資金方,都是中小房企的剛需。不過進入實操環節,雙方的需求和能力能否匹配,還需要觀察。

中小房企在一二線土拍市場沒有競爭力,它們的專案大多佈局在三四線城市。而多數頭部房企,重點佈局在房價較高的一二線城市或都市圈內。這兩個市場的產品定位、商業邏輯都有區別。擁有頭部房企基因的代建公司,能否玩得轉不太熟悉的三四線市場,要打上問號。

目前已在代建行業站穩腳跟的企業,大多有著難以複製的經歷,這些經歷不僅讓它們率先規模化,得到了代建品牌溢價,還積累了下沉市場的運營經驗。

房企做代建,不好搞

2010年,綠城因踩空了地產調控週期而被迫進入代建市場。當時,綠城大舉拿地擴張規模時,正趕上“限購令”等一系列調控政策出臺,這導致公司一時面臨巨大的現金與負債壓力。為了生存下去,掌門人宋衛平將一部分開發團隊重組,組建了代建公司,出去挖掘客戶討生活。這部分代建業務就是綠城管理的前身。

2014年—2018年,綠城管理走出浙江做全國化佈局,正趕上房地產市場熱潮洶湧,三四線城市也在消費升級的時候。

當時做專案賺錢不難,中小房企更想自己操盤,不想給大房企出讓專案股份。綠城的代建模式,既能給專案提供品牌賦能,又只分很小一塊“蛋糕”,一下便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快速完成了從一線到三四線城市的規模複製。

建業則是從2015年開始做代建,雖然比綠城晚五年,但在頭部房企全國佈局時,這家公司的戰略定位一直是深耕河南,不僅是三四線城市,就連縣鎮也有它們自主開發的專案,所以中原建業在河南做代建,沒有水土不服的麻煩。

房企做代建,不好搞

兩家代建公司實現規模化是在2018年。這一年,房價快速上漲期基本結束了。當時的市場環境是,地價高、房價受控、利潤變薄,房企的銷售能力、開發流程的成本管理能力受到考驗。

一些中小房企在這個時期遇到了麻煩,它們便想找大房企合作操盤,利用其成熟能力擠出更多利潤率。

某頭部房企投拓人士說,放在行情好的時候,大房企參與這類專案的首選一定是股權合作,因為能分得更多“蛋糕”。但在當時,因為拿地價格過高,大房企也對專案能否盈利缺乏信心。為了規避風險,它們更傾向以代建方式合作,這樣至少旱澇保收。

2018年—2020年,建業的代建業務規模快速增長。2019年,該業務板塊單獨拆分,成立了中原建業公司。同樣在2019年,綠城管理登陸港交所,成為中國代建第一股。兩年後,中原建業也在港股上市。

近兩年,因為銷售不景氣,中小房企找代建的需求變得更高了,但同時,它們也會更謹慎地評估代建效果。對於帶有區域性基因的代建公司,全國化擴張的黃金時代可能已經過去了。

中原建業如今在嘗試向周邊省份擴充套件,但遇到的阻力比之前大多了。首先要解決的是信任問題,如何讓委託方相信,建業的品牌出了河南也叫得響。

為此它們不得不改變收費模式。之前在河南,中原建業的代建費是按平方米數乘以某一單價收費,平均約每平方米200元,收入不與銷售結果掛鉤。但出省之後,它們的代建費與銷售結果掛鉤了,如果賣得不好,中原建業的收入也要變少。

總之,

目前在全行業內,商業代建的供需匹配仍有困難。

除了中小房企,近一年市場上出現了兩類新型委託方。一類是大型科技公司,兩家頭部代建企業人士都提到,過去一年有大型科技公司找他們討論代建辦公樓,這在過去幾年還未遇到過。

另一類是金融型公司,過去一年一些房企經營出了問題,將資產處置給了債權人。金融機構不可能自行開發,勢必要找代建。

這是代建行業有趣的新現象。

這兩類委託方會給市場帶來多少新增需求,這可持續嗎?

行業人士觀點不一,仍需持續觀察。

房企做代建,不好搞

商業代建不是城投剛需

某龍頭代建公司人士告訴《財經》記者,據該公司統計,2021年上半年,全國範圍內國資拿地佔比約在50%,到了下半年比重繼續提升,在60%-70%之間。

近兩年隨著行業下行,全國新增供地大多被國企或城投公司摘走。有觀點認為,

面對大量新增貨值,城投公司和其他國企缺乏足夠的人手和開發能力,找代建是必然選擇。

代建公司將迎來新一輪市場機遇。

但前述頭部房企投拓人士認為,確實不是每一個城投公司都有開發能力,但把視野抬高,聚焦在城市而非公司,就會發現大部分城市,都有開發能力過關的平臺公司。

該人士說,“這些城投公司間的關係類似產業鏈的上下游。A公司拿了地,可以轉讓給有開發能力的B公司做。它們都是國企,在一套體系內各司其職,相互間合作順理成章。”

另外,

城投公司與追求週轉效率的房企有著本質性區別,它們並不急著趕時間。

就算城投公司真的人手不足,無法顧及這麼多專案,它們也完全可以等一等,騰出人手了再去做。

城投公司如果不想開發拿到手的土地,也有代建之外的其他辦法。短期內,它們可以用土地作抵押,發城投債,快速收回拿地成本,行業內將這種土地稱作

“融資性用地”

。長期看,城投公司可以等到市場回暖的時候,將土地放在產交所平臺上二次掛牌轉讓。

代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與委託方相比,它們能把專案做出銷售溢價。

客觀講,頭部房企和區域龍頭房企是比城投公司更懂市場,開發的產品更受消費者歡迎,賣得更好。不過對於城投公司,盈利多少並不是它們做決策的第一要素。流程絕對合規、不犯錯是更重要的。

城投和國資公司重視合規性,在沒得到明確訊號時,不敢輕舉妄動。

目前,中國缺乏全國通用的代建行業管理辦法,僅個別發達地市有地方性辦法。這導致在無管理辦法的地方,代建費支出難。如果城投公司與代建企業合作,那麼預算中就要劃出一項代建管理費。但在做合規稽核時,該名目有可能不被批准。

前述房企投拓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同樣因為缺乏管理辦法,所以代建費按什麼點數收,是代建公司與城投公司談判的結果。於是,該環節就有了腐敗風險。如果日後在合規稽核時被質疑,城投公司很難自證清白。出於“不求有功,但求不過”的想法,城投公司對代建較為謹慎。

房企做代建,不好搞

政府型代建,冉冉升起也阻力重重

城投公司是保租房建設的主要承接平臺,還是由於上述情況,尚未有全國通用的代建行業管理辦法,房企想從城投公司手中拿到政府代建專案也非易事。

國家重要規劃是政府型代建的最重要推手。萬科早在2012年就為深圳市政府做了第一個代建業務,但此後該業務停滯了三年。直到2015年,“一帶一路”相關檔案中,首次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這一概念。隨後,該區域規劃、落地了大量基建工程,從而形成了政府代建的市場土壤,萬科才再次迴歸。

保租房當然也是重磅頂層規劃,但它未必能在全國範圍內起到大灣區規劃那樣的促進效果。

萬科代建的發展史揭示了政府型代建的另一規律:區域化嚴重,難以全國複製。在大灣區能做的事,出了這片區域就未必行。2015年至今,七年過去了,萬科的代建業務只是從深圳公司下屬部門,升級為與城市公司平級的業務公司,基本沒有走出廣東省範疇。綠城如今的政府型代建專案,也大多集中在浙江省內。

某頭部代建企業人士告訴《財經》記者,他曾接待北方省市住建部門領導來南方沿海省份考察,交流中對方告訴他,能明顯感到不同地域的政府思維不同。

對於國家出臺的某項政策,北方省份的理解是,只有國家明確說這件事能做,我才可以做。而南方沿海省份的思維是,既然國家層面沒有規定不能做,我們就可以嘗試一下。

上述思維差異的結果是,廣東、浙江等發達省份,歡迎代建行業的各種嘗試,深圳等地市已經制定了本地區的代建管理辦法。而在內陸的多數省份,對代建態度較為保守。

上級部門不明確支援,實操環節就會遇到各種難題。

如上文提到的城投代建費用支出難。

此外,某頭部代建企業業務人士說,在一些地方政府的眼裡,城投公司的工作就相當於代建,理應有足夠的建設能力。而城投公司也擔心,如果再去請別的代建企業,會不會被領導認為是尸位素餐。

綜上,僅從業務規模考慮,

政府型代建的確前景廣大。但是要想在實操中落地,還取決於地方政府能否接納這一較為新興的業務。

短時間內,政府型代建還只在經濟發達省份有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