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有些房企工程管理制度很多,專案還是做不好,為啥?

有些房企工程管理制度很多,專案還是做不好,為啥?

前幾天,明源君在一篇文中討論了當前地產專案各類檢查越來越多的現象,工程人看完表示,過度管理,已成地產工程管理系統的通病!

以前幹工程只需要專注管好現場,現在則複雜許多:週週有檢查,天天夜總會;除了管理總包分包,還有一堆內業要做流程要走,一點小事就得做PPT、開會。單是應付這些瑣事,已經心力交瘁,對現場管理反而更力不從心,越想管好越管不好。

一邊是房企轟轟烈烈的管理制度升級變革,一邊是一線叫苦不迭,執行成果不達預期,這裡頭到底怎麼回事?

有些房企工程管理制度很多,專案還是做不好,為啥?

地產工程線內卷嚴重

竟然是由於過度管理?

這幾年很多房企都在不斷加碼管理制度和工程標準。有的單是工程管理制度就有十來本,每一本的條目上萬條。

很多一線工程師表示,一系列的操作看似加強了管理,實際上已成了專案部的負擔,不僅拉低了效率,消耗了員工的精力,甚至還滋生出了一系列的貪汙腐敗、權錢交易問題。過度管理,成為加劇地產內卷的重要原因。

1、盲目對標,標準和制度不符合自身情況

有地產老總就曾直言,房企最大的問題就是太聰明瞭,凡事喜歡走捷徑,不肯下苦功夫。搞標準化,就是找來很多別人的標準檔案,把那些好實現的條文彙編成自己的標準檔案。

對其他公司的產品標準和管理制度生搬硬套,美其名曰“對標”,實際上不過是投機取巧。一旦落地,發現標準化裡面很多條目的制定都過於理想化,根本沒法落地。

有房企區域公司的中層管理者也感嘆,很多時候身不由己,既看到標準化不成熟不合理的地方,又沒有許可權提出改變,只能執行。因為集團用制度考核你、要求你聽話做執行,否則就面臨著被處罰的風險。

2、管理制度非常完善,但卻落不了地

有房企工程線人員告訴明源君,公司這兩年做了很多工作,學標杆做新工藝,大力推行標準化管理,但專案實施結果,與總部預期目標依然差得很遠。

這並非個例。明源君見過很多房企都在不斷工程管理做加法,工程制度、標準化檔案加起來數十個,看起來似乎非常完善。然而,實施效果卻不盡人意。

為啥?

一方面,制度太多,壓根沒人看,一線員工不知道這些制度是幹什麼用的;

另一方面,制度過於冗長、晦澀難懂,一線看了半天都不明白,更別提執行了。

3、管理動作太過頻繁,擠佔了現場管理時間

都說甲方是爺,地產工程人卻表示,現在在房企比在施工單位還要累。

以前雖然工期緊張,一線人員還能專注於現場管理,而現在整天忙著應付上面的各種檢查

和各種流程,加班成了常態,用來做實事的時間反而少了。

比如有的專案,每週平均兩場巡檢/飛檢,前一場檢查剛走,下一場檢查又來了,

前面曝光的問題都還沒來得及整改,又進入下一輪檢查,大量問題有曝光卻沒整改,積壓成堆。而且,

為了迎檢專案不得不刻意放緩進度,

後面迫於進度壓力又不得不搶工,搞得專案部人仰馬翻,

專案進度質量還上不去。

本質上,檢查是為了讓專案管理常態化,敦促工程標準落地。而現實上是,很多房企跑偏了,把工具變成了目的,大量的精力放在檢查有沒有按規範執行,一線應付各部門標準化檢查組的時間大於施工時間,反而拉低了現場工作效率。

4、爭相發文,管理標準或制度互相打架

有些房企,不僅管理標準多,而且非常混亂。

比如,不同部門之間的制度互相打架,關於責任界限的劃分,有些同時劃給了兩個部門;有的又找不到對應的責任部門。

又如,檢查清單隻看問題表象不看問題根源,例如出現管線與結構打架,這是由於前期安裝和土建圖紙不交圈造成的,卻只扣工程的分,不追溯源頭問題。

出現這種現象,主要原因在於編制和使用標準化的部門與其他部門沒有充分協同。搞營銷的定價格定檔次,搞設計的按此設計,搞成本的算價格,搞工程的定標準定計劃,部門間缺少協同,各自搞各自的標準和制度,專案可能就毀在一個個錯綜複雜的管理制度和規定中。

再者,各部門出於本位主義,遇到問題一味

推諉塞責,制度淪為處罰的工具。比如每週盤查專案進度是否達標,為什麼不達標,然後把資料報上去就完事,卻沒為專案提供解決方法。專案部擔心受處罰,往往隱藏問題不上報,等到問題蓋不住才暴露出來。此時,造成的損失已經無法挽回。

有些房企工程管理制度很多,專案還是做不好,為啥?

工程管理制度少而精

讓一線能落地願執行

房企制定了許多制度和標準,專案依然管不好,明源君認為,這首先得從制度和標準身上找問題。

標準和制度要落地,要解決三個問題:

①讓其具備落地的條件;②讓一線能夠理解和接納;③讓一線有執行的意願

這更多的考驗標準制定者,而非執行者。

1、工程管理制度做減法,告別形式主義

有房企工程總直言,工程管理制度之所以落不下去,是因為制度和標準太多了,一線執行不過來。

專案上每天都是進度都很緊張,員工哪有這麼多時間去背制度、記標準?因此,

管理制度必須少而精,而且內容上儘量簡明,避免繁文縟節,晦澀難懂。採用圖文並茂、通俗易懂的表現形式,加強一線的理解能力和對制度的執行力,讓大家一看能立馬執行下去。

比如,對常見缺陷梳理成標準化圖集,錯誤做法和正確做法一目瞭然。

有的房企為了讓工藝做法更清晰易懂,將重點工藝工法做成了3D形式,用於專案部與施工單位交底,讓施工人員一看就懂。

不僅交底效率高

,而且效果好。

同時,減少做資料的環節。

很多一線工程人吐槽,集團和區域很多時候為了管理而管理,淪為形式主義,比如,要求所有的管理行為留痕,結果,集團和區域的很大一部分檢查工作,都用來檢查管理行為資料。這就造成了,一線要做大量的資料,而資料又存在很大的操作空間,有時候資料做得齊全並不代表管理行為到位,專案就做得好。

因此,有房企將管理行為這一項檢查項取消了,取而代之的,將這部分的權重挪給客戶敏感點檢查。只實體工程做好了,資料做得不齊全也不要緊。

2、制度標準傳達到位,讓一線能執行願執行

有的房企,制度和標準只是零散地下發,以通知形式為主,宣貫不到位,一線根本不知道出了新標準。

標準落地的第一步,是先教會一線使用。這一靠培訓,二靠文化氛圍。前者讓大家知道怎麼執行,後者讓大家有意識去執行。

比如針對不同人群設定不同的培訓內容。

比如有的房企,針對工程經理、專案技術負責人、城市公司模組負責人、管培生、總包單位、監理單位等特定人群都有針對性培訓。

培訓形式既有集團集中培訓,也有專案實操。比如組織工程總到現場砌磚,作為示範,鼓勵工程管理人員深入一線,打好基礎。

制度的落地,還需為一線掃清障礙,尤其是利益上的障礙。

舉例來說,有的房企引入的

第三方飛檢,初衷是為了讓管理常態化。然而,很多房企卻滋生出了腐敗現象,花錢就能買個好成績,完全演變成形式主義,成本增加了檢查目的卻沒達到。

為了杜絕第三方收受好處,有房企每年拿出四、五十萬,專門用來獎勵第三方機構。兩家第三方機構共十個組,每組大概3-4人,做得好的每年可拿到幾萬塊錢獎勵。第三方也非常樂意配合這個制度的執行。

為了提高施工單位的配合度,為施工單位也設定了專項

獎勵措施。檢查排名靠前的,不僅可以下一次投標獲得優先中標權,且有一定額度的報價優惠。同時,為專案團隊設定專項獎罰措施,將房企的考核壓力傳達給施工單位。

3、跨部門拉通,避免各職能拉工程後腿

工程處於專案建造流程的末端階段,很多前期積壓的問題都會在這裡暴雷。有時候,工程制度或工程標準無法落地,並非工程部執行不力,而是前端或者橫向部門配合不到位造成的。

舉個例子,房企工程管理部制定了很完善的各類質量體系,但成本部根本未給施工單位計價(認為是措施費)。施工單位本身利潤薄,幹得越多意味著可能虧損越多。因此,施工單位總是裝聾作啞甚至直接拒絕配合。

因此,招標階段工程和招採及成本交圈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避免最低價中標,給與施工單位合理的利潤空間;

其次,招標階段就要充分交底,將房企的工程管理要求明確寫進合同裡;

再者,招採不僅僅要找供方還要培育供方,對供方的管理要資料化,透過施工過程的成本變更資料、季度延續的資料等,形成可量化的客觀資料,用它做為供方的篩查和評標、定標的標準,而不是靠拍腦袋找供方。

跨職能的拉通,一來要流程固化,二來靠考核機制規範。

比如有房企將施工圖聯合審查標準嵌入到設計合同中,工程條線對圖紙的稽核,城市公司和區域的圖紙稽核都建立考核機制,保證建築施工聯合審查標準的落地。

有的房企還會專門設定一個協調部門,比如有的房企,工程、運營等會共同成立一個開發計劃小組,這個小組代表生產口的職能,統籌相關部門,給工程做支援和服務。例如設計出圖的時間、成本招標的時間等一旦出現偏差,開發計劃小組就會有專人跟進和協調,推動每個子節點按時達成。

再者,建立考核機制,將大家統一在同一戰線上。

比如,將成本納入到客戶滿意度考核指標中,成本在考慮成本最佳化的同時,也要考慮是否影響到專案進度及質量目標的達成。

4、捨得給激勵,讓一線有動力有熱情

絕大部分的專案人員都會有績效獎金,跟各項指標(質量、安全、進度)完成程度掛鉤。但如果只在專案完成後才發放獎勵,對員工來說等待週期太漫長了,畢竟大部分專案開發週期長達兩至三年。

為了加強激勵效果,一些房企將考核及獎勵的週期縮短,比如將考核評比的頻率增大到每月一次,排名靠前的都有獎。

一些專案還會照重要節點設定專項激勵,如某房企的專項激勵涉及節點多達10個,包括開工獎、開盤獎、交房滿意獎、按時交房獎、樓棟封頂獎等。

同時,要注意考核制度應正向激勵大於反向激勵。

反向激勵用得過多,員工有壓力,但動力不足,往往敷衍了事。正向激勵則能激發大家的主觀能動性,即便達成標準指標有難度,大家也會努力拼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