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苦口婆心勸說 彌合親子裂痕

誰是世界上最愛自己的人?很多人的回答一定是媽媽。但在日常生活中,子女也時常會跟母親產生摩擦。近期,河東區婚姻家庭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了兩起母子之間的矛盾,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幫助他們彌合了感情裂痕,重新找回溫馨的親情。

小茹(化名)的父親因患腦梗留下後遺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小茹的母親不分晝夜地照顧。因為長時間勞累,加上每天面對病人,家裡經濟條件也不寬裕,母親的心情十分煩躁,經常跟女兒發脾氣。小茹受不了媽媽的嘮叨,經常和朋友出去玩,躲避照顧病人的辛苦和母親的愁眉苦臉。一次,母女倆因為瑣事爭吵,小茹竟數月未歸,這讓本來生活狀況就堪憂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

調解員瞭解情況後來到小茹家中,看望其患病的父親和疲憊的母親。調解員耐心傾聽小茹母親聲淚俱下地訴說生活的不易,一方面對她的遭遇表示同情,一方面勸慰她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現在年輕人工作壓力大,做父母的就不要再把自己的壓力傳遞給他們。家本來是幸福的港灣,雖然現在有人生病需要照顧,但還是應該齊心協力經營好,讓家裡充滿愛和溫暖。在這一點上,母親的作用尤為重要。調解員又找到小茹,告訴她母親照顧患病的父親已經疲憊不堪,再加上擔心女兒,身心非常疲憊,人也很憔悴。小茹聽罷有所動容,調解員又為她講解,民法典中規定贍養父母是為人子女的責任和義務,現在父親病重,無論如何,她都不該丟下二老。“都說閨女是爸媽的‘小棉襖’,你想想小時候他們是怎樣呵護你的?現在媽媽有壓力,只是想找個人傾訴,你也長大了,應該承擔起家庭的擔子。”就這樣,透過電話聯絡、入戶走訪、微信溝通、心理諮詢等多種方式,調解員多次對母女二人進行調解,勸說雙方換位思考、互相體諒,鼓勵她們平時要多加溝通。母女二人終於開啟心結,小茹回到家中,與母親共同照顧患病的父親,三口之家再次充滿了溫馨的氛圍。

在另一個案例中,14歲男孩阿翔(化名)覺得生活特別不如意。因為媽媽對他不滿意,經常苛責甚至打罵他。原來,阿翔的父母感情不和,早在4年前就分居了,阿翔跟著母親生活。阿翔的媽媽高齡產子,對孩子的期望值特別高,要求十分嚴格,阿翔的成績稍有落後,媽媽就會大發雷霆,加上媽媽對爸爸心懷怨恨,便將怒火發洩在孩子身上。阿翔苦不堪言,小小年紀的他雖然體諒母親的苦楚,但不願生活在這樣的陰霾之下。

調解員聯合婦聯、社群、公安等部門,多次面訪、電話溝通。調解員首先安撫阿翔情緒,及時進行心理疏導,撫慰其心靈創傷,告訴他其實媽媽是很愛他的,只是過於望子成龍,用錯了方式和方法,並承諾一定會勸說媽媽以後和顏悅色地與之相處。另一方面,調解員找到阿翔的媽媽,對她說:“世上沒有哪個媽媽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高明的媽媽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已經不小了,應該透過講道理、講感情的交流方式進行溝通,一味打罵只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後果不堪設想。”調解員還給阿翔的媽媽講解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把《好媽媽成長課堂》的光碟帶給她,供她學習參考。瞭解到阿翔的媽媽為了照顧孩子沒有出去工作,心思和時間都花在了孩子身上,調解員便鼓勵她要培養自己的興趣和專長,經營自己的生活,給孩子做個積極陽光、努力向上的好榜樣,“身教”的作用遠勝“言傳”。

在調解員的開導下,阿翔的媽媽逐漸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看著孩子期待的眼神,她流下了悔恨的淚水,向調解員表示,今後一定要心平氣和地與孩子相處,為孩子提供溫馨祥和的學習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