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40萬博士生月入僅3000多元?上財校長建議拿出400億補貼博士生

在一則影片中,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教授說:中國40萬的博士生,他們每個月的收入就是3000多塊錢,我說能不能給他們增加10萬塊錢,使他們每個月的收入達到1萬塊錢,那麼我們的財政支出是多少?400個億。400個億在我們的刺激計劃中算什麼,但這一方面能把我們的博士生能夠真正地培養成頂級人才,同時他們也能夠正常的開銷。

40萬博士生月入僅3000多元?上財校長建議拿出400億補貼博士生

1)

國內40萬博士生,月入僅3000多元,這種訊息恐怕很多人都無法相信。博士生是國內學歷層次最高的群體,他們在很多人眼裡是“高高在上的存在”,怎麼可能每個月只有3000多元的收入?

然而只要我們深入瞭解一下,就不會覺得奇怪了。首先,這裡的博士生指的是在讀的、還沒有畢業的博士研究生,他們雖然做的是科研工作者的事情,但身份仍然是學生,收入不多是很正常的;其次,在讀博士生每個月3000多的收入不是工資,而是國家和學校發放的補助,每個月3000多元的補助,不算少的。

事實上,根據相關規定,中央高校博士生國家助學金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15000元,地方高校博士生助學金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不低於13000元。也就是說,在讀博士生每月的3000多元的收入中,應該有一部分是來自學校方面的補助。

倘若是走上了工作崗位的博士生(博士畢業生),他們的收入肯定不會太低。我們身邊的年輕博士畢業生,幾乎沒有月收入低於一萬元的,普遍月收入在兩萬以上。

所以,不要動不動就說讀博士沒什麼用,能讀到博士這個層次,一定有相當的本領,他們只要願意付出,日子絕對過得比許多人好。

2)

不過,我們也確實有必要提升一下在讀博士生的補助標準。在讀博士生的年齡基本超過25歲,很多人的年齡在30歲上下。這個年齡段的人,一般都結婚生子了,他們如果每個月只有3000多元的收入,別說養家餬口,就連自己個人的正常開銷都很難保障,房子車子什麼的,就更別談了。

而且,國內博士內卷非常嚴重,在讀博士生延期畢業率高達40%,有些人讀了五年還沒有畢業,這個時候國家可能不再給他們發放補助了,日子怎麼過得下去?

如果這些人當初不讀博,碩士畢業就找工作,或許現在能有不錯的收入,週末也能抽時間陪老婆孩子。可是因為選擇了讀博,他們沒有能力讓自己有尊嚴地生活,甚至需要家人的補助才能把書繼續讀下去。

據《自然》2021年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在690名中國博士受訪者中,40%的人表示他們曾因抑鬱、焦慮而去尋求心理幫助。說明博士生面臨的壓力非常大,收入低則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

3)

那麼,上財校長建議“財政拿出400億補貼博士生,提升博士待遇”是否可行呢?從國家的大盤子來講,400億不算多。把這些錢補貼給博士生,讓博士生的月收入達到一萬元,財政有這個能力。可是,每個領域都需要國家的投入,這個地方增加幾百億,那個地方也要增加幾百億,財政壓力就大了。

當然,不是說不能提升博士生的待遇,博士生的待遇應該要提升,如今是市場經濟社會,想讓高學歷的優秀人才有尊嚴,就要讓他們有較高的收入。有了較高的收入,這些博士生才能挺直腰板生活,才能安心科研工作。

另外,提升博士生收入還能產生正面引導作用,促使更多的有志青年走上科研之路。簡單地講,無論站在哪個角度,都不應該讓這四十萬博士生每月只拿3000多元的“工資”(補助),他們不僅配合導師開展各種科研工作,也會自己“主導”部分科研工作;他們取得了許多科研成果;他們的科研壓力非常大,很多人幾乎天天都呆在實驗室,我們不能讓他們領著學生的補助,幹著比普通科研工作者還重的活。

好在有許多高校已經行動起來了,比如清華大學在讀博士生每生每年基本獎助學金(學校+院校)在5萬元上下;華南理工大學明確博士生最低資助標準為58200元/年;一些中部地區高校也將博士補貼上調至6000元以上/月。

話說回來,讀博本來就是一種“投資”,博的是未來的“收益”,因此現階段是要做出一些犧牲的。

今日話題

:你認為應該將在讀博士生的待遇提升到什麼水平?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王軼老師

釋出於: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