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我求救了,卻沒有人聽到”|那些遭遇校園霸凌的少年

梁娟 | 作者

張敬、JK | 編輯

unsplash、pexels | 圖源

“我求救了,卻沒有人聽到”|那些遭遇校園霸凌的少年

校園霸凌:弱肉強食的叢林社會

你的童年經歷過校園霸凌嗎?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在童年時代見證甚至親歷過校園霸凌。但在許多成人眼裡,校園霸凌不過是孩子們無傷大雅的打打鬧鬧。

事實上,由於青少年缺乏對社會規則的理解,

他們組成的微型社會與成人社會相比,更像是一個弱肉強食的叢林社會。

而那些生活在霸凌陰影下的孩子,他們受到的精神創傷,也遠遠超出了我們對美好童年的想象。

“我求救了,卻沒有人聽到”|那些遭遇校園霸凌的少年

“我求救了,卻沒有人聽到”|那些遭遇校園霸凌的少年

無盡的霸凌,使她猶如被困囚籠

廣西北海某中學的初一學生陳琪琪,從教學樓頂跳樓身亡,死因疑是校園霸凌。

而事發時,琪琪從廣東轉到老家的學校僅5個月。

成績年級第一、學校合唱團指揮、英語能力出眾,還曾獲得廣州市“三好學生”、廣州市“硬筆書法”二等獎、廣州市省賽徵文二等獎……在家人和朋友的印象裡,陳琪琪是個“學霸”。

“我求救了,卻沒有人聽到”|那些遭遇校園霸凌的少年

陳琪琪住校。一次回家,媽媽發現她身上有傷疤。

媽媽回憶說。

“孩子和我說,是同班同學打的。我還去了學校,和老師說了這件事。”

老師答應會解決問題,但之後,陳琪琪依舊屢次遭到同學的威脅。

“我女兒穿衣服比較偏運動的,顏色也以黑色、藍色為主。他們就嫌棄我女兒,說她土裡土氣的。”

“女兒不會本地的方言,同學也會嘲笑。”

一天下午,媽媽接到學校老師打來的電話,對方在電話中說:你女兒要跳樓了。

趕到學校時,等待她的卻是女兒的屍體。

而學校的反饋是:陳琪琪是自殺,和學校沒有關係。

“我求救了,卻沒有人聽到”|那些遭遇校園霸凌的少年

在陳琪琪的課本上,全是這樣的字樣:

“我求救了,卻沒有人聽到”|那些遭遇校園霸凌的少年

她說過想要自殺,卻沒有人相信

在學校歸還的遺物裡,媽媽發現了同學寫給女兒的小紙條。 一張紙條上寫的內容是,

“下課後,六樓等你,不見不散”。

“你替她們背黑鍋,被她們侮辱,被打,被罵!”

“我是欠你錢了,還是吃你家大米了??針對我?啊!”“何必呢,活得這麼累,都是一個宿舍,真當我不知麼,在背後說我壞話?可笑!”“離開這個宿舍”……

“我求救了,卻沒有人聽到”|那些遭遇校園霸凌的少年

陳琪琪給父母、姐姐、同學等人留了5封遺書。 在一封給朋友的遺書中,她這麼寫道:

“最悲哀的是什麼,莫過於你連自殺的想法都說出來了,卻沒人信。”

“我求救了,卻沒有人聽到”|那些遭遇校園霸凌的少年

太讓人痛心。

那些遭遇校園霸凌的孩子,或許嘗試發出過求救訊號,但是在很多時候,他們的訊號被忽視了。

“我求救了,卻沒有人聽到”|那些遭遇校園霸凌的少年

自殺,是被霸凌者最後的吶喊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16年釋出的校園霸凌報告,收取了18個國家10萬年輕人的資料,顯示全球學生中,

平均每4個學生便有1個曾經遭遇過校園霸凌。

2017年騰訊新聞做了一項校園霸凌公眾認知的調查,資料顯示,在參與調查的3萬6千名網友中,

超過一半的人親身遭遇過校園霸凌,24.2%

的人曾霸凌過別人。而在這些霸凌者中,約

83.9%

的人曾經被霸凌過。

據受訪者回憶,38。2%的被霸凌者徹底放棄學業,30%轉學到其他學校,24。6%短期不來上學。 而自殺,也成為了孩子們對抗校園霸凌的方式之一。

“我求救了,卻沒有人聽到”|那些遭遇校園霸凌的少年

a.校園霸凌的創傷,很可能伴隨終生 | 嚴重的心理損害

被霸凌者除了身體受到傷害以外,這些經歷也會給他們的心理帶來損害:恐懼、焦慮、抑鬱、社交障礙、甚至是伴隨終身的心理創傷。

我有一位曾經遭遇過校園霸凌的來訪者,她告訴我,

過去的傷害依然無時無刻在影響著她:

處理問題時容易變得偏激,要求朋友一定要無條件支援自己,不能有半點的質疑;

和戀人在一起時,不能談論過去;對“獨立”有瘋狂的執念,習慣一個人硬撐,直到扛不住;情緒喜怒無常,一時暴怒,一時抑鬱。。。。。

在處理人際關係時,他們無法擺脫心底的那份不信任感。

因為周圍人對霸凌行為的忽視和縱容,會讓他們感覺,沒有任何人可以幫到他們。

同時,被霸凌的經歷,會影響一個人的自尊水平和自我評價,他們甚至會懷疑自己是“異類”,“一定是自己哪裡不好”,才招致瞭如此遭遇。

他們也會感到深深的不安,因為需要時刻躲避突如其來的傷害。

最嚴重的是,

長期的折磨可能導致抑鬱,當被霸凌所帶來的心理創傷無法整合時,

他們最終可能會自殺。

“我求救了,卻沒有人聽到”|那些遭遇校園霸凌的少年

b.孩子回家求救,父母卻潑來一盆冷水 | 缺失的支援

社會、學校、家庭的支援對被霸凌的孩子來說都很重要。

而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家庭的支援。

被霸凌的孩子可能曾經向家長或老師尋求過幫助,

但是無效的干預,可能導致更嚴重的霸凌行為,這使得了很多孩子不敢再尋求幫助。

還有一些家長,對於孩子的求救不理解,甚至冷言相對:

“你好好學習,不去理他們不就行了。”

“他們打你,你打回去啊。”“你去告老師啊。”

孤立無援的孩子,縮回了求助的手,不再告訴父母。 這讓我想起《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裡,被老師性侵後的房思琪嘗試向媽媽求助。

“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

媽媽詫異地看著她,回答:

“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謂教育不就是這樣嗎?”

思琪一時間明白了,在這個故事中父母將永遠缺席,他們曠課了,卻自以為還沒開學。

而遭受了霸凌的孩子之所以不願意告訴父母,也是因為,在他們的心中,父母缺席了。

也許,他們認為,告訴了父母也沒有用,父母不會理解,不會幫到自己的。

“我求救了,卻沒有人聽到”|那些遭遇校園霸凌的少年

“我求救了,卻沒有人聽到”|那些遭遇校園霸凌的少年

致父母:你們是孩子的最後一扇門

a.注意到孩子細微的變化

有一些孩子性格比較敏感內向,當遇到類似的事,他們可能並不會告訴父母。

或者一些更小的孩子,在遭受到傷害後沒有辦法用語言表達。

那麼,家長就需要細心的去觀察孩子回家後的任何細微變化,比如,Ta在情緒上有沒有什麼異常,是否變得有些沮喪、抑鬱、恐懼、焦慮,在行為上有沒有表現得更退縮、迴避、自殘、或有攻擊性等。

尤其是孩子如果表達出了“想死”的念頭,一定要引起重視。

不要覺得孩子只是“說著玩”“不會死”,要儘快帶孩子去找心理醫生或治療師。

b.做孩子的安全基地

在我們小的時候,當我們遭受到傷害或挫折,我們第一反應就是去找父母。

好的父母,應該具有“安全基地”的作用,他們會安撫受挫的孩子,給孩子情感支援和鼓勵。

《媽媽是超人中》,賈靜雯的女兒輸掉了比賽,就跑到媽媽懷裡哭了,

那個時候的賈靜雯就像一個“安全基地”,慢慢疏導女兒的情緒。

“我求救了,卻沒有人聽到”|那些遭遇校園霸凌的少年

而當孩子在父母懷裡“充滿電”後,會快速復原,然後再離開父母去探索更大的世界。

但是如果在這個時候,父母的角色是

缺失的

,對孩子是

忽視的

,或者父母總是高高在上,對於孩子的求助行為是

責備的

,那麼孩子更可能在遭遇了霸凌的時候,壓抑自己的情緒,不願意去溝通和尋求幫助。

如果父母更願意和孩子去進行平等的交流,如果家庭的氛圍是

民主的

、具有

支援性

,孩子更可能從被霸凌的創傷中恢復。

c.尊重孩子的意見

當孩子在遇到霸凌事件的時候,他們會感覺自己的整個生活都失控了,自己是不安全的。

這時的父母,需要幫孩子重獲控制感和安全感。

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商量解決的辦法。

孩子可能會提出一些想法,比如轉學,離開原來的環境,等等,父母都應該重視和尊重孩子的意見,以保護孩子為最大原則,儘可能滿足孩子的願望。

這樣,孩子也會發現,原來自己對生活還是有控制力的,這有利於他們自尊的提升和安全感的恢復。

“我求救了,卻沒有人聽到”|那些遭遇校園霸凌的少年

“我求救了,卻沒有人聽到”|那些遭遇校園霸凌的少年

寫在最後

之前,陝西米脂縣某中學發生的惡性砍人事件。

嫌疑人交代,他在該中學上學時,曾被學生欺負,記恨學生,所以持匕首殺人。該事件已造成10名學生受傷,9名學生死亡。

而嫌疑人用的微信暱稱是:“要麼忍、要麼狠”。

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一個“忍受”霸凌的被害者變成了“兇狠”的施害者。

霸凌者往往也成長在一個被

情感虐待

(對孩子過度溺愛或忽視)的家庭。也許他們的父母有很優越的社會地位,孩子闖了多大禍都能擺平;也許他們的父母性格暴躁,孩子學習了父母的榜樣。

但無論怎樣,父母對於孩子的情感需要並沒有給予滿足。

而被情感虐待的受害者,便可能成為下一個施虐者。

這些實施霸凌的孩子正值青春期,還沒形成穩定、成熟的道德判斷和價值觀,情緒上容易衝動,焦躁,憤怒。

他們渴望引人注意,渴望被認同,但從單一的學習評級體系,他們無法獲得認同感,情緒又無處宣洩,那怎麼辦,

透過霸凌行為尋找認同感。

因此,控制校園霸凌,除了律法的健全、學校的保護措施、家庭的支援以外,更重要的,是對孩子心理的關注。

如果這些孩子的父母、老師,能夠給予他們多一些關愛、支援和引導,那麼校園霸凌,可能真的會少一些。

“我求救了,卻沒有人聽到”|那些遭遇校園霸凌的少年

注:為保護來訪者隱私,文章中涉及來訪者的部分,已經過改編,請勿對號入座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