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七天虧損30%,銀行理財冤不冤?

作者 | 周夢婷

編輯 | 田晏林

繼11月銀行理財遭遇大面積贖回後,近日,又有一家銀行的理財產品因暴跌被投資者“罵慘”。

“這些錢是我給自己平常生活應急用的活期存款理財,沒想到本金居然都虧進去了。”家住西安的林怡,今年8月初拿出4萬元買了西安銀行“安心週週贏”產品(下稱“週週贏”)。但最近一週,看著賬戶裡每天虧損幾百塊,那滋味就像割肉一般地疼。

在理財上,林怡不算新手,她買西安銀行的理財產品已有三四年時間了。據她介紹,銀行理財產品通常分為開放式和封閉式兩種,封閉式產品可以線下去銀行網點贖回,兩天之後便到賬了。

但像週週贏這種開放式產品,只能在手機上執行贖回命令,之後要等七日,錢才可到賬。

上週三,林怡決定贖回。“但這樣一來,我還得一星期,期間虧損一直持續,估計到時候又要賠上小1000塊。”本以為把錢放在進銀行,能夠享受穩定的理財收益,顯然她過於樂觀了。

另一邊,合計投資了40萬元,先後買了12筆西安銀行理財產品的李夢,也在以兩週虧超2000元的速度,跌進漩渦。“像我買的週週贏、雙週贏、雙季贏等產品,有些單筆虧損也都涉及到本金了。”

社交平臺上,像林怡、李夢一樣購買了西安銀行理財的投資者還有很多,據他們透露,“雙週盈”產品七日年化收益率跌幅為33。5%,“週週盈”產品七日年化收益率下跌23。01%。

七日年化收益率,是指貨幣基金或理財產品根據過去7天的淨收益摺合成的年收益率,主要體現過去7天收益率的波動情況。以往,因為貨幣基金或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波動整體不大,所以七日年化收益率用的比較多。

七日年化收益率下跌20%~30%,並不意味著完整的一年下來,一定會損失這麼多,因為過去7天的收益率波動大,後續時間的收益率未必一直這麼慘。

不過,習慣了看七日年化收益率的投資者,一定會被嚇一跳,銀行也因此面臨不小的贖回壓力。

近日,有投資者發現,在西安銀行APP上,理財收益不再根據不同理財產品持有周期,給客戶提供七日、一個月、三個月、六個月或者一年的年化收益率做參考,而是隻展現產品成立以來的年化收益率。

例如,此前虧損嚴重的週週贏、雙週贏產品,當前展示形式是,截至12月15日,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分別為3。68%和3。56%。

這種行為在外界看來頗有“變魔術”的意味。“雖然目前各種業績展現形式都有不合理之處,但對大部分投資者來說,持有期的實際收益率才是真實的收益。”一位國有銀行理財公司人士表示。

“使用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來展現業績也未必合理,每個產品成立的期限不一樣,沒啥可比性。”平安銀行某部門經理也告訴市界,產品成立以來的年化收益率,只能對新投資人起到參考作用。

七天虧損30%,銀行理財冤不冤?

(圖源/西安銀行APP)

誰是罪魁禍首?

面對業內的質疑,西安銀行告訴市界:“目前多數銀行理財均展示不同時間維度的實際運營的客觀真實的年化收益率,但在市場波動較大時,短期年化收益率在感官上放大了收益率的數值,此次收益率展示形式調整,是為了使客戶更加準確、客觀地瞭解所投資理財產品的風險收益,按照同業普遍的展示方式進行了調整。”

在行業人士看來,西安銀行調整收益率展現形式的背後,是被客戶連番地贖回要求嚇怕了。

西安銀行自己也說,過去的十年,他們從未出現產品到期兌付本金虧損的情況。“在此次調整發生前,我行理財產品已提前採取了更保守、穩健的投資策略,降低產品槓桿和組合週期。”

西安銀行將此次理財產品出現較大波動,歸因於受“債券市場的異常波動所致”,並表示面對本輪債券市場的調整,該行的理財產品淨值回撤是低於債券指數回撤的。但失去鈔票的投資者很難接受這種說法。

12月12日,西安銀行行長梁邦海對自媒體披露的最新理財配置比例顯示,該行的理財產品有79%來自信用債。

一直以來,銀行理財、債基是債券市場的重要買方。而雪球網上,綜合反映銀行間債券市場和滬深交易所債券市場的中證全債指數,自10月底衝頂226。87後,快速回落。12月13日,中證全債下跌0。13%,收報224。21,創下近4個月新低,截至12月15日,收報224。43,微漲0。02%。

七天虧損30%,銀行理財冤不冤?

(圖源/雪球網)

在此情形下,不僅西安銀行,整個銀行理財市場都承受了較大的波動。銀行理財產品在經歷了今年4月、10月兩輪銀行理財淨值大面積虧損之後,在臨近年底的12月,再次出現大規模破淨。

中國理財網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12月15日,處於存續期的公募理財產品中已經有超過5000只銀行理財產品破淨,出現了賬面虧損。

債券投資的價效比在下降,上千只理財產品的淨值跌破1元面值,這把一貫喜歡追漲殺跌的國內機構和散戶給嚇到了,市場出現踩踏式賣出。

“很多買銀行理財的都是普通居民,根本無法接受虧損,所以發生大面積贖回,要把理財換成定期存款,而銀行理財產品一旦被拋售,那麼銀行理財經理就不得不繼續拋售債基去兌現,債券價格受拋售影響繼續下跌,從而產生了惡性迴圈。”上海一家大型券商機構債券市場分析師黃熙傑在接受《華夏時報》時表示。

銀行的難題

資管新規過後,銀行理財行業迎來全面淨值化管理時代,標誌著我國以銀行理財為代表的資產管理行業進入了全新時代,銀行理財開始迴歸資產管理本源。這不僅對銀行理財專業化管理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同時,投資者也需轉變“銀行理財能保本”的理念。

在銀行理財產品和業務方面,資管新規除了對其要求“不再推出保本型產品”及徹底進行淨值化轉型外,同時也要求銀行獨立子公司開展理財業務,這也要求銀行之後需設立理財子公司開展理財業務。

截至目前,已有31家理財公司獲批籌建,包括國有大行6家、股份行11家、城商行8家、農商行1家、合資5家,除法巴農銀理財外均已開業。

這也意味著資金規模、業務基礎等較弱的中小銀行在理財市場變得更為劣勢。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理財子公司產品將會佔據銀行理財市場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保有量較小未能設立理財子公司的城農商行將會逐步退出理財市場,轉為代銷他行產品。

招商證券預計,未來市場將有50家左右的理財公司,而未有理財公司的中小銀行將逐步退出理財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西安銀行雖已完成淨值化轉型,但還尚未設立理財子公司。2021年10月,西安銀行曾公告稱,擬出資不超過10億元設立西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可直至現在,尚未獲得監管機構同意。

七天虧損30%,銀行理財冤不冤?

圖源:視覺中國

成立於1997年的西安銀行,原名西安城市合作銀行,2009年底完成財務重組和戰略引資後,於次年更名。2019年3月該行在上交所上市。

但除了上市首年營收和淨利潤實現雙位數增長外,2020年、2021年,西安銀行業績和淨利潤增速放緩,分別為3。05%、1。73%。

而且,自2022年以來,西安銀行的發展逐步落後於其他城商行。今年三季度,該行實現營業收入48。62億元,同比下滑8。39%;實現淨利潤17。79億元,同比下滑12。37%,成為17家上市城商行中唯一一家營收、淨利潤雙下滑的銀行。

更重要的是,當前西安銀行並無控股股東,股權結構較為複雜,既有國資、外資,又有民企。其前十大股東包括加拿大豐業銀行、大唐西市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大唐西市”)、西安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西安曲江文化產業風險投資有限公司等。

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第二大股東大唐西市持有西安銀行股份數量為6。34億股,持股比例為14。27%,但這部分股份全部處於質押狀態。在此情形下,西安銀行試圖透過信貸業務“輸血”給大唐西市,但卻引起了第一大股東豐業銀行的不滿。

根據半年報,大唐西市及關聯方2022年與西安銀行日常關聯交易預計額度為16。069億元,截至2022年6月末,雙方實際業務餘額已達到15。969億元,主要用於貸款、銀承、保函、結構化融資、債券投資等業務。

今年1月24日至26日,三天時間裡,西安銀行被中國銀保監會陝西監管局開出行政處罰10次,累積罰金676萬元,處罰原因主要集中在信貸領域。

無論監管機構出於何種考量還未同意西安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但隨著投資者逐漸轉變銀行理財“穩賺不虧”的思想,銀行需要在理財產品的投研能力上加快成長步伐。

對於此次西安銀行理財產品的淨值波動,業內人士認為,這是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後的正常現象。“投資者可再觀察個兩三週,看一下後面回漲的一個情況,然後再下最後的結論。”

西安銀行也回覆市界稱,從過去的經驗來看,短期波動之後,會有較長時間收益穩定向上的時期。雖然交易價格有漲有跌,但利息積累是持續的,因此總體上講“固收類產品”仍是個人財富管理的壓艙石,“希望客戶與我們一起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