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水稻界的“南袁北楊”都走了

據遼寧省農業科學院,著名水稻專家、雜交粳稻奠基人、遼寧省科技功勳獎獲得者、遼寧省農業科學院水稻所研究員、中共黨員

楊振玉

,因病醫治無效,於2022年12月8日5時09分在遼寧省人民醫院逝世,享年95歲。

水稻界的“南袁北楊”都走了

公開資料顯示,楊振玉1927年11月出生於江西省豐城,1949年9月考入復旦大學,1951年1月參軍。1954年8月至1957年12月,楊振玉在瀋陽農業大學農學專業學習。1958年1月畢業後一直在遼寧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從事水稻雜交粳稻科研工作,先後擔任國家“863”課題主持人、北方雜交粳稻工程技術中心主任、水稻所學術委員會主任、雜交稻育種研究室主任,兼任農業部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成員等職。

上世紀七十年代,

楊振玉首創“秈粳架橋”技術

,將部分秈稻遺傳成分匯入粳稻品種中,成功選育了世界第一個“人工制恢”粳型恢復系C57,豐富了粳型恢復系資源,率先攻克了品種間雜種優勢不強的世界性難題,並在我國北方實現了雜交粳稻的大面積種植,

開雜交粳稻利用之先河

,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先應用雜交粳稻的國家,為世界稻作文化做出了突破性的貢獻。

水稻界的“南袁北楊”都走了

楊振玉(

左一)與助手在田間。

楊振玉畢生致力於實現“嘉禾滿天下,農民盡開顏”的理想抱負。作為國家“863”課題水稻高技術研究北方合作單位主持人,他在理論上弄清了北方低溫對光溫敏不育系表達的限制,在實踐上培育出兩系亞種間培矮64S系列組合,在黃淮海地區大面積的示範。

上世紀八十年代,雜交粳稻以技術專利方式轉讓美國、日本等14個國家,楊振玉隨後多次被邀請赴日本、菲律賓、朝鮮、美國等國家進行雜交粳稻的考察、技術指導和合作交流,使中國先進的雜交粳稻技術走向世界,為世界水稻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

楊振玉始終未曾離開過自己鍾愛的水稻事業,用一生踐行“讓老百姓吃飽吃好”的初心和使命,孜孜以求,砥礪前行。透過主持籌建了遼寧北方雜交粳稻研究工程技術中心,他繼續擔負起發展北方雜交粳稻及國際合作的重任。他始終秉承科技創新、人才強國的思想,時刻關注和提攜年輕後輩,傾力培養學科接班人,將自己畢生所學傾囊相授。贏得了後輩們的敬重和愛戴,成為他們心中永遠的偶像和航標。

水稻界的“南袁北楊”都走了

袁隆平(左一)、楊振玉(左二)在海南考察廣佔63S育種材料。

水稻界有“南袁北楊”之說,北楊指的是楊振玉先生,南袁指的是袁隆平先生。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於2021年5月22日13點07分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

隨著楊振玉先生逝世,“南袁北楊”俱往矣,中國水稻界的一段傳奇就此遠去。

國家統計局12月12日釋出資料,2022年全國糧食總產量

13730。6億斤

,比上年增加73。6億斤,增長0。5%。糧食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水稻界的“南袁北楊”都走了

楊老,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