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滿江紅》熱映,江蘇有哪些“岳飛史蹟”

本文轉自:新華日報

□ 本報記者 於 鋒

剛剛過去的新春佳節,張藝謀的《滿江紅》成為最火的春節檔影片,嶽武穆忠誠為國、赤膽為民的浩然正氣貫穿於整部影片中,感染著銀幕下的每一位觀眾。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岳飛戎馬一生,南北征戰,在江蘇,他曾多次指揮抗金斗爭,千百年來為江蘇人民所銘記。

故壘蕭蕭,岳飛牛首山大戰金兵

據《三朝北盟會編》《鄂國金佗稡編》《宋史·岳飛傳》等史料及相關記載,岳飛在江蘇開展抗金斗爭,主要集中在南宋建炎三年至建炎四年(1129—1130)。岳飛率部轉戰於今天的南京、溧陽、宜興、常州、泰州、淮安、高郵、江陰等地,取得了一系列戰鬥的勝利,所留存下來的史蹟,以及後世江蘇人為緬懷他所建的紀念性建築,有十餘處之多,其中相當部分已被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

來到南京雨花臺區的將軍山景區,遊客不會錯過這裡的古蹟“抗金故壘”,這是蜿蜒起伏在牛首山、韓府山、將軍山的南宋作戰工事,用赤褐色石塊壘成,高低錯落,連綿不絕。

“岳飛先後兩次在南京參加和領導抗金作戰。”南京文史愛好者劉飛告訴記者,根據《宋史·岳飛傳》等史料記載,南宋建炎三年(1129),岳飛就作為東京留守杜充的部將來到建康(南京)鎮守。同年11月,金兵渡江,杜充棄城北逃,建康府失守。獨力難撐的岳飛只能率部撤往廣德、宜興一帶,收復了被金兵佔領的溧陽,同時致力於發展抗金力量。

第二年,在得知佔領建康的金兵即將北撤,岳飛果斷抓住戰機,率部迅速從宜興殺向建康,開始了對金兵的反擊作戰。

“初戰於清水亭,又大捷,橫屍十五里。兀朮趨建康,飛設伏牛頭山待之。夜,令百人黑衣混金營中擾之,金兵驚,自相攻擊。兀朮次龍灣,飛以騎三百、步兵二千馳至新城,大破之。”

《宋史·岳飛傳》的生動記載告訴後人,岳飛領導的這場收復建康的戰役主要由清水亭之戰、牛首山大戰、靖安鎮之戰等戰鬥組成,金兵橫屍遍野,狼狽逃竄,岳飛共殲敵三千餘人,收復了江南重鎮建康,取得了宋金戰爭以來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硝煙散去,故壘蕭蕭,南京牛首山、將軍山等處的“抗金故壘”如今大致儲存完好,已被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太湖之濱,岳飛衣冠冢千年矗立

宜興是岳飛軍旅生涯中的重要一站,也是岳飛後裔集中居住的區域之一。在太湖之濱的江南古鎮周鐵,儲存著岳飛的衣冠冢,以及岳飛第三個兒子嶽霖的墓葬。

建炎三年(1129)岳飛率部撤離建康後,轉戰於安徽廣德、江蘇溧陽一帶,後採納部將李寅的建議,屯駐到宜興張渚。此地瀕臨太湖,地勢險要,進可攻建康,退可保臨安,戰略位置極佳。

在宜興將近一年時間裡,岳飛招收流散民眾,擴充抗金部隊,剿滅了劫掠百姓的太湖盜匪,還為當地百姓修築了一條堤壩“嶽堤”,將宜興建設成一處堅持抗金事業的基地。在宜興,岳飛還娶了一位李姓女子(李娃)為妻,岳飛也可以說是一位“宜興女婿”。

作為一名文學素養極高的名將,在宜興大戶人家張大年家的“桃溪園”,岳飛留下一段著名的《題記》,其中寫到“當深入虜庭,縛賊主,蹀血馬前,盡屠夷種,迎二聖復還京師,取故地再上版籍”,此文和著名的《滿江紅·寫懷》一樣,反映了岳飛抵禦外侮、盡忠報國的熾熱真摯的家國情懷。

岳飛被以“莫須有”罪名殺害後,子孫們逃散各地。第三個兒子嶽霖侍奉嶽夫人李氏一路輾轉,最後定居於宜興“唐門裡”。岳飛被平反後,嶽霖收集父親遺物,在宜興唐門為父親建了一座衣冠冢,嶽霖去世後,也葬於父親墓旁,形成了現在的宜興市文物保護單位“岳飛衣冠冢及嶽霖墓”。

記者看到,嶽霖的墓碑上有“纘忠侯嶽霖”幾個大字。“纘”是“繼承”的意思,也就是說岳霖繼承了父親的忠孝節義。嶽霖生前就致力於收集父親抗金事蹟,他的兒子岳珂是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著有《鄂國金佗稡編》二十八卷和《鄂國金佗續編》三十卷,是現存最重要、最詳盡的記錄岳飛事蹟的史籍。

生祠岳廟,靖江人不忘精忠岳飛

在江蘇的地名寶庫中,能尋覓到若干和岳飛有關的地名,比如揚州市江都區的嘶馬,因岳飛曾在此指揮作戰,戰馬嘶鳴奔騰而得名;靖江市孤山鎮的大營地、小營地,曾是岳飛部隊駐軍地等。而靖江的生祠鎮不僅因為岳飛在此駐軍而建,還保留有我國現存最早的岳廟。

據《宋史·岳飛傳》等史料記載,岳飛率軍戰鬥在泰州地區,主要發生在建炎四年(1130)。這一年,岳飛因戰功被封為通泰鎮撫使兼泰州知州,率部從宜興移駐泰州。

在泰州期間,岳飛嚴整軍紀,安撫難民,深得民心,他還按照朝廷部署,主動出擊,增援被金兵進攻的淮安、高郵等地。淮安淪陷後,金軍南下,朝廷詔令岳飛“還守通、泰,有旨可守即守,如不可,但以沙洲保護百姓,伺便掩擊”(《宋史·岳飛傳》)。岳飛認為,泰州地勢平坦,無險可守,遂率軍退保柴墟(今泰州高港口岸鎮),並於南壩橋大敗來犯的金軍。隨後,“渡百姓於沙上,飛以精騎二百殿,金兵不敢近”。“沙上”即現在的靖江。

靖江市博物館館長朱蘇鋼介紹,岳飛將很多來自江淮地區的難民安置在靖江,如今靖江的朱、劉、陳、範、馬、陸、鄭、祁八大姓,即源於此。後來,岳飛離靖江前往江陰,百姓感其恩德,一路相送。岳飛脫下身上的白袍贈送給百姓,當地衍生出“岳飛贈白袍”的傳說。

岳飛走後,靖江百姓懷念他,建起一座祠廟,表達對岳飛護渡的感恩之情。這座嶽王廟是我國最早的岳廟,要早於杭州西湖岳廟、河南湯陰岳廟。而岳廟所在地後形成靖江最早的集鎮。由於此廟立於岳飛生前,是座“生祠堂”,小鎮遂被稱為“生祠鎮”,沿用至今。

朱蘇鋼介紹,生祠鎮岳廟在歷史上屢建屢毀,屢毀屢建。自民國起,近現代靖江籍愛國實業家“紡織鉅子”劉國鈞曾三次出資修建岳廟,最終形成今天所見的生祠鎮嶽王廟。

釋出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