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仰望同一片星空,每個時代的人都提出了自己的問題

諾獎中沒有天文學獎,但近幾年天文學頻頻“蹭”到物理學諾獎,怎麼做到的?中科院粒子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慧眼”天文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就此講述了一個又一個科學史上的生動、有趣,不廣為人知同時卻產生深遠影響的事件和故事。

比如,愛因斯坦在1922年的亞洲旅行途中,收到諾獎委員會的電報,得知自己獲得去年的諾獎。背後的原因更是涉及諾獎頒發需要考慮的諸多科學的、科學外的考量因素。

透過對諾貝爾獎頒獎故事的講述,我們不僅看到了科學發展的脈絡,更瞭解到一項科學獎項不僅受到了科學研究本身的影響,還需要考慮到更多社會、文化等因素。但是,更為人所觸動的,仍舊是科學家求真的勇氣、毅力和堅定。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一言,在科學家身上有了具體的體現,像是近千人30多年的努力,最終探測到引力波這一重大科學進展的取得,便是在遵循愛因斯坦的預言的基礎上實現的,但同時也打了愛因斯坦的臉。

天文學是最古老的學科,但也是持續富有活力的年輕學科。從人類仰望星空的那一刻起,這片我們頭頂上的外太空便持續不斷地散發出它未知、神秘的魅力,引領著人類、科學家不斷求索。天文學的魅力在於未知、在於浪漫、在於人們的好奇心。但在這些抽象詞彙之外,天文學也與每一代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科技不斷的進步,人類有了更多觸碰天文學的觸角和工具。因此,即使到今天,天文學也

不斷提出著新的、重要的問題。

在“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後臺關鍵詞“張雙南”,即可查閱張雙南專欄合集

釋出於:陝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