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唐朝名將郭子儀,為何被後世稱為聖人?

宋代大儒朱熹在他的著作《周易本義》裡記載,唐朝時北方少數民族回紇,派人到長安談判,唐朝與回紇談判的是當時的名臣郭子儀,回紇使臣對郭子儀說,我們來之前卜卦,說此去要見到一位聖人,今天見到您,證明這個占卜是對的。

唐朝名將郭子儀,為何被後世稱為聖人?

那麼回紇為什麼認為郭子儀是聖人?什麼樣的人才是聖人?朱熹解釋說,人的德行和地位是相配的,大德必有其位,聖人的品德言行深厚,所以有天地一樣的力量,有鬼神一樣的神通。這個描述雖然今天聽起來很誇張,但是朱熹解釋說,為什麼我們普通人沒有這樣的能力?主要是因為我們有一個自私的心,罩住了我們,我們的身體因為自私,所以被禁錮於肉體而不能與外界相通。那麼聖人呢?聖人是無私之人,當他做事之前,他的想法就符合天道,不會與道理相違背,事情做起來,又遵循規律,按規律辦事,所以,這樣的人做事,無法不通順,無法不成功。

朱熹又說,郭子儀,雖然沒有達到孔夫子所說那樣聖人的高度,但是他所做到的至公無我的事情,做人做事的境界,說他是當時聖人完全是可以的。

孔子說:“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郭子儀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每當遭遇不公委屈時,他都沒有抱怨,責難他人,於是將危機變成了轉機。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在唐王朝生死存亡之際,郭子儀臨危受命,力挽狂瀾,出奇制勝,一舉收復洛陽、長安兩京,挽救延續了大唐王朝。肅宗皇帝親自慰勞他說:“這個國家是由你再造的。” 但肅宗皇帝其實懼怕郭子儀功勞太大,難以駕馭,始終不放心,在剿滅安史殘餘的相州之戰中,故意讓太監魚朝恩監軍,並指揮郭子儀、李光弼等統兵大將,本來以唐軍的兵力可以一舉滅敵,但魚朝恩根本不懂打仗,混亂指揮,造成這次戰役唐軍損失嚴重,軍需物資幾乎全部丟掉。魚朝恩一向忌妒郭子儀,便利用皇帝猜忌功臣的心理,把戰役失利的責任推到郭子儀身上。於是唐肅宗便剝奪了郭子儀的兵權,將其罷免。郭子儀的部下群情激憤,可他卻毫無怨言地承擔兵敗的責任,去職回家。

公元762年,安史叛軍再度反撲,唐軍兵敗,洛陽被攻陷。唐肅宗憂心忡忡,於是重新起用郭子儀為兵馬副元帥,帶兵出征,並對郭子儀說:“河東平叛大事,全都委託給愛卿。郭子儀迅速出擊,平息了叛亂。

可是沒過多久,唐肅宗駕崩,唐代宗即位,新皇帝對郭子儀頗多忌憚,唯恐郭子儀功高難制,於是聽信宦官讒言,罷免郭子儀所有職務。讓他充任山陵使,督建先帝皇陵,給先皇守墓。可是郭子儀依然沒有任何抱怨,一邊盡力修建好先帝陵寢,一邊將先皇所賜的詔書、機密檔案一千餘件全部呈給代宗皇帝,以表明自己的忠心。代宗看後,心生慚愧,安慰郭子儀道:“朕不德,使老臣憂慮,朕甚自愧,從今後您不要有顧慮。“

唐朝中後期宦官專權,大太監魚朝恩與郭子儀政治對立十分嚴重。在唐代宗大曆二年,魚朝恩暗地指使人盜掘了郭子儀父親的墳墓,郭子儀對於祖墓被毀的原因心裡也是明白的。唐代宗親自弔唁慰問,郭子儀哭著說:“陛下不要難過,我領兵打仗幾十年,手下士兵不知挖了人家多少祖墳,我想這可能就是天譴報應,不要在追究是誰挖的了。滿朝文武大臣原來都以為郭子儀肯定要掀起一場大風暴,可聽了他的話後,對郭子儀更加敬佩。

後來,魚朝恩為了緩和與郭子儀的關係,請他同遊章敬寺,宰相對郭子儀說魚朝恩將對他有不利的企圖,他的部下也要求帶兵跟隨前往。郭子儀只說不要聽信謠言,便帶幾個家僕前去赴約。魚朝恩見了,問道:“您的隨從怎麼這麼少?”郭子儀很坦然告訴他外面有這樣的謠傳。魚朝恩聽後,非常感動,流淚道:若不是郭令公這樣的仁厚長者,這話能不讓人起疑心嗎?

郭子儀的人生幾起幾落,不管是面對榮耀或者屈辱,他都是以至公無我的無私心態,坦然面對。

作為一個“再造大唐”的名將,他平定安史之亂,收復兩京,為唐朝立下不世之功,輔佐保駕唐朝四代皇帝,唐德宗尊稱他 “尚父”。郭子儀的聲名當時遠播海內外,吐蕃、回紇稱他為神人。郭子儀以八十五歲高齡,壽終正寢。他的七個兒子,八個女婿,幾十個子孫,家人三千多人,在中國傳統價值觀中,真的是非常圓滿了,所以稱他大富貴,大壽考。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高度評價郭子儀“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達三十年,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疾,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歷史上認為他是自古以來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