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脫口秀節目創作是一個偽命題嗎?

在不到十年間,在國內脫口秀節目經歷了從無到有,不僅實現了量到質的飛躍,更在今年一次次引爆輿論話題,並在不斷探索新的模式及可能性,走出了一條和西方風格迥異的改良之路。

文/白芷

4月25日,北京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總隊查處首例線下脫口秀演出存在禁止內容。這預示著脫口秀題材正在面臨嚴峻現實問題:在拓展受眾群的同時,也要持續在內容的深度和尺度上把握好界限。

此前,脫口秀演員及節目的話題一直都是熱搜不斷,線下一張演出票也在不到兩年間漲了十倍左右,國內的脫口秀儼然從小眾走向熱門,並逐漸呈現出大眾化之勢。

但國內專業的脫口秀(單口喜劇)演員不超過五百人,脫口秀綜藝及直播模式的風靡,為這些喜劇人提供了更多接觸大眾的機會。像脫口秀選拔類綜藝節目本身也成為脫口秀產業化鏈條上的一個重要通道。選手們透過層層篩選,得以在節目曝光,擁有更多的受眾群,進而回歸到線下的劇場表演,促進線下演出市場的壯大,形成良性迴圈。

脫口秀節目創作是一個偽命題嗎?

1

從電視小眾題材到大眾出圈熱度,

國內脫口秀節目發展的這些年

如果從2012年《今晚80後脫口秀》算起,國內脫口秀從線下專場的小眾藝術正式步入電視觀眾的題材呈現。

從2017年《吐槽大會》開始,國內脫口秀綜藝市場不斷壯大。縱觀當下的此類節目發展態勢,一片向陽,從強調全新改版的《吐槽大會》第五季到“反吐槽”的《誇就對了》,從純粹的《脫口秀大會》到雜糅了“她”主題的《聽姐說》,從細分領域的《財新學會脫口秀》到衍生類節目《兔兔會》,直播類脫口秀《耐斯大會》,廣義的戶外脫口秀《鏹鏹行天下2》,以及播客類脫口秀《嘻談錄》等。

脫口秀節目創作是一個偽命題嗎?

在不到十年間,國內脫口秀節目經歷了從無到有,不僅實現了量到質的飛躍,更在今年一次次引爆輿論話題,並在不斷探索新的模式及可能性,走出了一條和西方風格迥異的改良之路。

在海外,很多脫口秀(單口喜劇)人都是從五分鐘的線下表演開始,然後進入到專場表演。一段表演只有達到時長60分鐘或者以上才能稱之為專場。如今,流媒體平臺Netflix也經常上線各種單口專場影片。這種源於線下反覆實踐操練,根據觀眾反應不斷調整的喜劇表演,以包羅永珍的話題,或是幽默的思辨,或是辛辣的批判作為利器,不斷尋找接受度高的目標群體。其被定義為小眾藝術的根基是源自這需要極強的文化積澱及表演魅力。因而,在海外很多喜劇人也同時是文化大師。

而在國內,這種深度的,超過一個小時的表演很明顯不符合大眾打發碎片時間,消解焦慮及壓力的內在需求,這也是之前國內脫口秀專場始終拘泥於小範圍的重要原因之一。

2

脫口秀主題創作走向人設“定製款”?

縱觀今年各大平臺的綜藝片單,一系列的脫口秀相關主題節目儼然在列,《脫口秀大會4》《聽姐說》《姐妹們的茶話會》《拜託了冰箱7》《火星情報局6》《老郭有新番》《奇葩說8》《探世界2》《鮮師總動員》《姐妹俱樂部》等,著實讓人期待百花齊放的此類節目創新效果。

脫口秀節目創作是一個偽命題嗎?

相較於國外脫口秀的冒犯藝術,國內脫口秀節目,正在經歷一個對於“玩笑對自己到底意味著什麼”的觀念轉變過程。以電視綜藝《今晚80後脫口秀》為代表,單口喜劇人王自健以自己及身邊朋友的生活瑣碎為內容進行表演,一舉引發了那個時期80後群體的共鳴,讓大家在發笑之餘感受到真實貼合和親切感,打開了脫口秀大眾化之門。

以《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冒犯家族》為代表的網路綜藝,更善於在內容上把握年輕一代的情緒需求,竭力在更短時間內刺激到觀眾的笑穴。這使得脫口秀節目對於內容創作的要求很高。節目中一個大約五分鐘的段子裡,往往要求每一分鐘要有四個笑點。這一切離不開專業團隊背後逐漸工業化生產的編劇模式。

而在人設容易討巧的年代,脫口秀節目也竭力為每一個表演者量身定製“人設”或者表演風格,比如思文、楊笠的獨立女性人設,李雪琴的喪感表達,王勉結合音樂的反轉表達,給人帶來風格差異化的觀賞體驗。

3

國內外脫口秀的前世今生

脫口秀這種藝術形式,最早可追溯到18世紀的英國,而六七十年前,社會思潮湧起的美國則提供了這種藝術形式快速發展的土壤,這時一大批喜劇演員誕生,包括喜劇俱樂部的發明,類似於我們今天的脫口秀廠牌。

國內的脫口秀節目則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以其“陰差陽錯”的名字,融合本土文化,觸及年輕觀眾的笑點或痛點,走出了獨特的喜劇化之路。

在脫口秀節目引發廣泛社會關注的同時,很多受眾也產生了一種困惑,國內的脫口秀好像和國外的脫口秀即聊天類節目不太一樣。從字面來看,國內的脫口秀音譯於“talk show”, 然而國外“talk show”的一個重要部分是主持人與嘉賓之間的聊天,其歸屬於談話類節目,傾向訪談溝通及雙向性,並非一人的表演。

從嚴格意義上,國內的脫口秀節目對等的是單口喜劇“stand up comedy”,像脫口秀廠牌單立人喜劇的名字便出於此。

這是一種喜劇人單獨站在臺上的表演,深層來看頗有意味,可理解為表演者在舞臺上不管是面對觀眾的嘲諷,起鬨抑或冷漠,接話,都要屹立不倒的表演形式。其側重於面向觀眾的單向傳播與表演。最早馬克·吐溫以其幽默風趣和博學多才的盈利性演講,被稱為單口喜劇第一人,後來還曾有人設立了馬克·吐溫喜劇人獎。

由此看來,國內的脫口秀節目在很大程度上結合的是國外單口喜劇的形式和年輕一代的消費習慣和文化需求。而對於相關節目是否買賬,還是需要創作者交出乾貨觀點與內容,脫口秀比拼的從來不是形式,而是新鮮獨特而又邏輯自洽的觀點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