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鄭州特大暴雨內澇,是天災前的無能為力,還是“海綿城市”失效?

健康時報記者 郝倩玉

7月21日凌晨,河南省水利廳釋出訊息稱,河南此次降雨量“超5000年一遇”。此次襲擊河南鄭州的特大暴雨,到底是城市排水的問題,還是天災前的無能為力?

鄭州特大暴雨內澇,是天災前的無能為力,還是“海綿城市”失效?

遭受暴雨襲擊的河南省鄭州市主城區。中新社王中舉/攝

降水量相當於一小時倒入107個西湖?專家:該比喻不科學

據“鄭州氣象”官方微博訊息,鄭州市氣象局對這次出現的特大暴雨做了資料上的梳理和統計:17日20時——20日20時,這三天的過程降雨量達到了617。1mm。其中,小時降水量和單日降水量均已突破自1951年鄭州建站以來60年的歷史記錄。鄭州常年平均全年降雨量為640。8mm,相當於以往一年的降雨總量。7月21日3時,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將防汛應急響應級別由II級提升為I級。

關於此次鄭州暴雨降水量,有網友進行了形象比喻:“降水量相當於107個西湖一小時內傾倒入鄭州”。鄭州市於7月20日16-17時達到降雨峰值,雨量高達201。9mm,打破中國陸地小時降雨量極值。據公開資料顯示,鄭州全市面積為7446平方公里。“在這一小時內,約有14。9億立方米,將此與蓄水量約0。14億立方米的西湖相比,其降水量相當於107個西湖於一小時內傾倒入鄭州。”網友稱。

對於該說法,健康時報記者採訪了多位氣象學專家,專家們均表示,“氣象學中沒有這種計算方式,該說法不嚴謹且沒有科學依據。”

中國氣象局一位不願具名的研究員告訴健康時報記者,此次鄭州的強降雨量確實很罕見,但將某站點測得的某段時間的降雨量峰值,與鄭州市面積相乘得到的結果,並非氣象學界的專業計算方法。

“實際中的降水量會受到很多因素影響,將單個站點測到的某時段的峰值當做具有代表性的資料進行計算,是不科學且不嚴謹的。”上述研究員稱。

“一下雨就積水”,鄭州正在打造“海綿城市”

“鄭州一下雨就積水,這已經不是新鮮事了。”家住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的劉女士告訴健康時報記者,自從10年前,自己定居鄭州後,一到雨季,鄭州市區就會出現積水、堵車的情況。“鄭州市區被淹成‘海洋’已經不是第一次見到了,尤其是市區的隧道,一到雨季都會出現嚴重積水,只不過這次的特大暴雨內澇是最嚴重的一次。”

“此次受災最嚴重的是市中心。當時,感覺天空漏了一個大洞,像潑水一樣往下傾,下雨下到天都是黑的。”

在鄭州市送快遞8年的王輝(化名)也表示,常年跑鄭州市區的自己過去曾多次遇到積水情況。“鄭州一下雨就積水已經是老問題了,往年最嚴重的時候,積水齊腰,嚴重到快遞都沒法送。”

為解決城市內澇問題,鄭州市曾宣佈投入534億元打造“海綿城市”。據鄭州市政府官網介紹,“海綿城市”是指透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築、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城市發展方式。

2018年1月,鄭州市城鄉規劃局曾釋出《鄭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7—2030年)》,規劃範圍包括鄭州主城區,以及航空城、西部新城、白沙組團和九龍組團4個片區,規劃面積共1945平方公里。規劃期限近期為2017年—2020年,遠期為2020年—2030年。規劃總目標是將鄭州建設成具有吸水、蓄水、淨水和釋水功能的海綿體,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減災能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緩解城市水資源壓力。

按照規劃,自2016年起,鄭州已建設近五年。2021年5月鄭州日報刊發《鄭州:“會呼吸”的海綿城市,釋放綜合生態效益》中提到,自海綿城市建設實施以來,鄭州全市共計消除易澇點125處,消除率77%。

然而,面對此次暴雨,為何“海綿城市”顯得如此疲軟?一位不願具名的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師在接受健康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海綿城市”設計時一般透過做人工溼地、綠色植被、花盤、樹池等,其設計主要是解決中小雨、一定量地表水的滲透迴圈等。鄭州此次的暴雨超過了“海綿城市”對於水處理的承受能力,使其發揮的作用較為有限。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程序加快,不斷對土地進行開發,由此導致土壤涵水能力下降,土地硬化率提升,增加了內澇的風險。”上述教師表示,面對特大暴雨時,當地有關部門應該提前預警,並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應急治理預案。例如,提前通知市民儘量待在家中,停止重大公共活動,做好強排裝置、搶險隊伍提前到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