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資料分析指標篇——指標解讀

指標的解讀,包括日常看數,目標的達成情況監控,異常問題定位等等。指標對業務的執行進行好壞衡量或是建議指導,最關鍵就是指標的解讀。指標的解讀,並不等同於彙報指標的值+同比環比,更多的是需要反饋指標背後的業務問題或者流程問題,對於業務操作能有問題的發現和解決問題的建議。

指標解讀,大家第一感覺就是對於指標的資料進行波動彙報,認為不需要訓練能直接上手,並且在短期之內還感覺解讀的不錯。但是長遠下來會進入到一些誤區當中,這裡列舉三種誤區。

第一種是會發現自己解讀的資料,跟讓聽眾自己去看資料效果差不多,解讀的內容帶不來聽眾任何驚喜感。其本質原因是,解讀的方式,是“觀察式解讀”,缺少對於指標背後業務本質的理解。

第二種是沒有弄清楚相關關係和因果關係,這種解讀極易引發大家的邏輯爭議,甚至會引匯出錯誤的決策判斷,屬於資料分析裡面所謂的dangerous areas。

第三種是指標解讀的節奏,抓不住重點。往往全盤解讀,有點低效,個別解讀,又害怕漏了重點。

以下我們便針對這三個資料解讀的誤區進行詳細的說明。

1

走出“觀察式解讀”誤區

所謂觀察式解讀,是指只從指標的表面資訊去分析指標的情況和定位指標的問題,看起來很合理,也很高效,但是其實並沒有get到指標背後真實的情況,這種解讀方式,是資料分析中最常見的資料分析誤區。以下講述一個模擬的案例來幫助大家走出這個誤區。

背景介紹:使用者在嚴選下單後,嚴選會從倉庫打包好包裹傳送給使用者,我們會針對不同的線路,不同的訂單型別,進行承運商的選擇,我們的承運商主要是三種:順豐,京東和中通,三種承運商報價不一樣,服務水平不一樣,因此單量佔比也不一樣。

基於以下的資料,解讀為什麼單均運費從8。7元下降到了8。2元?

資料分析指標篇——指標解讀

備註:

1。本文的資料皆為杜撰資訊,請勿傳播和使用;

2。報價10+2表示包裹3kg以內都是10元,每續重1kg增加2元。

單均運費,跟單量佔比有關,也跟報價有關。讀到這裡,大家可以先嚐試解讀一下試試。

我猜測,有不少的人會有如下的解讀解讀:

“單均運費從9月8。7元下降至10月8。2元,原因是價格相對比較便宜的中通的單量佔比上漲5%,京東單量上漲10%,以及京東的續費價打9折”

這種解讀很常見,就是標準的“觀察式解讀”,一般資料分析新手很容易陷入到這種解讀習慣中。這種解讀有如下幾個問題:

中通單量上漲或者順豐單量下降的原因沒有說清楚;

京東單量上漲和打折其實是一個原因,因為系統會基於報價情況來選擇更低價格的配送商;

幾個原因之間的影響沒有量化;

是否存在資料外的影響因素沒有評估。

這裡直接給出更精準且有效的解讀方式:

第一句:“10月單均運費從8。7元下降至8。2元,表現向好”

——說明現象

第二句:“原因是淘系活動帶來渠道單量比例上漲6%,渠道70%發中通,引起中通整體的單量佔比上漲5%,”

——中通變化的原因

第三句:“渠道發中通引起的客訴問題可控”

——對於業務的影響

第四句:“這部分影響0。4元”

——量化影響

第五句:“京東續費打折,選倉選配優先順序提升”

——另外的原因

第六句:“以及業務主動調整江浙滬京東比例”

——所給的資料範圍外的原因

第七句:京東單量上漲10%,影響0。1元”

——量化影響

這種解讀方式,也是聽眾,特別是業務方高層更願意聽到的資訊,以及基於這些資訊,可以做進一步的決策升級等。

簡單的總結一下,非“觀察式解讀”的要點:

先說明指標現象

研究透指標變化的【本質】原因

原因的影響進行量化

其他影響的說明

到這個層面之後,可以再加上針對這個指標未來的規劃,那麼就很完整了。

2

理清相關關係和因果關係

我們在解讀資料時,往往需要理清楚事情背後的真實原因,我們需要的是指標現象和原因之間的“因果關係”,但是太容易出現解讀出的“原因”是“相關關係”了。

舉例1:如上面的那個案例,“單均運費變高的原因是京東和中通的單量佔比增加”

“單均運費變高” 和 “京東和中通的單量佔比增加” 其實都是現象,後者並不是前者的“因”

舉例2:“上週GMV的增加是因為人均arpu值增加”

舉例3:“昨日新進人數增加是因為曝光轉換率增加”

舉例4:“30日留存比較高的那一批使用者,發現他們的特點是7日留存比較高”

相信很多人都能看出這些解讀,其實很多都是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影響,並沒有給出背後的本質原因。其實當我們真的花時間多琢磨一下,這些背後的原因其實都是不難被挖出來的。那麼如何能夠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呢?我覺得主要在於解讀習慣。

這裡我分享一下我是如何避免陷入這個坑的:解讀時,不斷問自己為什麼?問到不能再問的時候,就是最終的答案了。

我們拿上面的案例2來舉例:為什麼GMV增加了?我們可以透過杜邦分析定位到是人均arpu值漲了。

那麼下一步就是問自己,為什麼人均arpu值漲了?答案是使用者購買商品的件數增加了?

繼續問自己,為什麼購買商品件數增加了?發現是因為對xx商品新加了滿贈的營銷活動。

似乎是問到底了,其實不然,我們可以分析一下這個活動的影響,是不是對全域性影響的主要原因,那麼我們可以繼續發問,為什麼這個活動沒有造成付費人數的上漲?

然後發現活動裡面有限制,必須是超過一定購買金額,才有這個優惠。因此還是隻有少部分的使用者參與了這次活動。這樣結論和資料表現,就能夠完全對應上了。

當然有的人還會問,為什麼要上這個活動?嗯嗯,這個就問業務方好了,可能這個問題,聽眾比我們分析人員更清楚~

3

指標解讀的節奏

這一部分,我們需要重點解決一個問題:在什麼時候,解決什麼指標?

當只負責單一指標的時候,日常觀察指標的波動就好了。我們可以定義一個預警條件,比如說收入波動超過10%就需要去解讀分析一下,或者達成率不足99%的時候去分析原因。或者距離目標值完成的很好,或者很不好的時候,可以去覆盤一下原因。

但是當面對一個指標體系的時候,我們什麼時候去關注什麼指標呢?核心的思路,分兩步:

對業務節奏分段;不同的時期,業務操作層面更關注什麼?

業務分段,可以先分為【日常】和【活動】兩部分,然後看日常需要關注什麼,活動需要關注什麼。以及日常和活動裡面,尋找一些週期性的規律。以嚴選來講,其實業務操作具有很強的週期性,就是圍繞幾個大促(618,雙11,雙12),進行平銷期和大促期的切換,以及大促期,又分為促前、促中、促後,不同的階段,哪些指標更重要,就很清晰了。

以供應鏈為例,我們分為促前、促中和促後。

促前:缺貨風險,到貨及時率,逾期率,倉庫儲存風險,分倉平衡性等

促中:生產及時率,配送及時率,配送時效等

促後:退貨率,客訴率

除了大促,日常也可以有規律的、階段性的去解讀一些核心指標,比如庫存情況,成本情況,客訴情況,等等。當然,如果遇到很重要的指標,需要做突破或者深入的分析,可以啟動指標的專項分析,這個後續再介紹。

4

總結

指標解讀是做好資料分析的第一步。同樣的指標資料,在不同的人眼裡,會呈現完成不一樣的意義和價值。我們傳頌啤酒與尿布的故事,谷歌基於關鍵詞預測流感的故事,這些事情的基礎就是深入理解指標。

如何能做到更高效的吸收資料知識,這個需要不斷的訓練和沉澱方法。希望人人都是分析師,這個時代下資料量級爆發的同時,資料價值也能爆發。祝好~

作者簡介

九餅,網易嚴選資料分析師,資料愛好者,認為資料可以改變世界。現負責嚴選主站和供應鏈的分析工作。